应急避难场所停车场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
1.1 工程设计依据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建设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2 设计原则
1.2.1符合城市规划和公交发展规划;
1.2.2设计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
1.2.3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满足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投资;
1.2.4把握公交的特点,满足公交的特殊要求,做到人性化设计。
1.3 建设规模
江岸御园东侧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7378平方米,设计停车位157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场内道路、景观、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北门大道南段城市应急避难广场(停车场),规划面积4539平方米,设计停车位43个。
建设内容包括场地建设、绿化、照明、供排水、辅助用房、围墙、洗车点等配套设施设备。
1.4 总平面布置
1.1.1总平面图布置原则
1.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2.生产和办公区相对独立,减少互相干扰,又便于管理调度。
3.合理组织车流、人流,做到顺畅、便捷,并相互独立。
1.出入口的设置与道路及公交路线的设置相结合。
5.公用工程深入负荷中心。
1.1.2停车场设置
场址位于城市周边地带,考虑到减少投资,方便发展,停车坪设置按地面停车设计。
根据运营期间情况的发展,立体停车也可适当考虑。
停车场设置在场地的腹部,占用场地也最大,是项目的主要功能区。
为了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公共交通车辆的停放方式采用垂直式布置(面积系数垂直为0.35,斜排式为0.30)。
小车停车位5.3M X2.4M,大车停车位10.8M X3.5M,车位之间留10米的停车通道。
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
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停车坪采用220MM厚钢筋混凝土地面硬化,设有雨水、污水排放系统,排水系统进水口处应设置沉沙池。
停车坪的排水坡度(纵、横坡)不大于0.5%。
在路面采用划线标志指示停车位置,并设有相应的行车标志和照明设施。
1.1.3交通结构
停车场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结合,沿场地分别设置出入口各一个,与现有道路相接。
出入口宽度设置在8M以上。
场区内道路形成环状,方便车辆通行和改变方向。
保证在站内按最大铰接车辆的回转轨迹划定足够的回车道,道宽应不小于7M。
1.1.4绿化系统
场址空旷地较多,尽量较多的布置绿化系统达到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减少对外景的干扰,减少空气的粉尘的作用。
沿场地四周种植5米以上高大的乔木,减少项目产生的噪音、尾气对周边的影响。
场前区是绿化的重点,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景观系统,形成乔、灌、绿地、喷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美化环境,并可设置厅台等建筑小品,把种植树木、花卉和水池、草坪、花坛、休息亭台结合起来,适当点缀以反映公共交通特点的建筑小品,使职工精神在工作紧张之余得到放松。
同时利用绿化系统可以将不同的区间进行隔离,丰富平
面的变化。
也可以利用乔木对建筑、车辆进行遮阳,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在树种选择上注意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经济型树种,少种植景观型树种。
控制草坪的面积在合理范围内。
项目绿地率达到30%。
场区内各种管线整体考虑,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减少管道的占地,使空间更加整洁。
1.1.5竖向设计
场区内地形较为平缓。
场地设计时,需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基础深度和处理方式,进行场地坡度和土方量计算,场地排水采用平坡式排水方式,预计场区内填挖土方量不大。
1.5 公用工程
1.5.1给排水工程
本项目给排水工程包括各建筑物的给水,建筑物、停车场地的排水、消防系统,雨水集蓄系统,污水处理系统。
1.5.1.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建筑灭火器设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
1.5.1.2给水
本项目水源由场址附近道路DN200干管引入场区。
1.5.1.3给水系统
场区内给水管网为生产、生活、消防联合管网,主管网形成环网,建筑内生活用水支状供水。
本项目建筑均为低层或单层,室内给水系统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1.5.1.4排水
排水系统采用分流制,建筑物内采用污、废分流,室外采用雨、污分流系统。
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
结合地域及地形特点,对绿地处的雨水采用先就地自然吸纳,短期超量雨水排入雨水管路,院区内适当部位采取土壤截流,深化与软式透水管收集的组合系统,以科学、生态方式对雨水资源加以利用。
雨水由道路、停车坪雨水口收集进入雨水池,可用于洗车或浇洒用水,多余部分排入可外排。
1.5.2消防
场区内室外消防给水管网布成环状,其两条进水管从两条市政给水管道引入,室外消防采用低压制,在建筑室外及停车场区设地下式消火栓,其间距不超过120米。
各建筑物耐火等级按二级设计。
各建筑物设室内消火栓
给予水系统,消火栓给水管网在室内布成环状。
区域建筑群最高建筑物的最高部位设置消防水箱,储存火灾初期消防水量并对区域内各建筑物内的消火栓给水系统稳压。
项目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加压泵站内设置有效容积为540M3的消防水池一座和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三台(二用一备),发生火灾时系统用水由消火栓给水加压泵从消防水池取水加压供给。
停车场的室外消火栓宜沿停车场周边设置,且距离最近一排汽车不宜小于7M,距加油站或油库不宜小于15M。
1.5.3安全防范系统
1.5.3.1周边防范报警系统:
主要用于非正常入侵的周边警戒,安装各种类型的入侵探测器。
各类入侵探测器应根据防范的需要选择和设置,构成立体和组合的防护系统。
并能与电视监控系统及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
1.5.3.2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依防护和监视的具体要求,对重要部位如主要通道、车库及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设摄像装置。
各单元监控点的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至保安监控中心。
1.5.3.3出入口控制系统
按用途和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场区的大门安装出入口控制系统,该系统由出入口对象识别装置、信息处理及控制执
行机构组成,采用磁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