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省一等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省一等奖】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搜集、交流传统节日的资料,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

一、导入
1、今天。

老师在我们的课堂请来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叫邓鸣贺,他的很多童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就来听一段,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把你听到的告诉我。

播放2012春晚视频:邓鸣贺《小孩你别馋》。

2、邓鸣贺在儿歌中说到了一些节日,这些节日啊,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我们把它称为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节日》去学习节日里的文化。

齐读课题
3、请孩子们拼拼这两个字“传统”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里讲了哪些传统节日呢?请你读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啦!出示自学要求。

2、老师检测读书情况、评价。

3、同桌互相读读,不过老师也有要求:男生读:读女生读:听
4、谁来说说文中写了哪些节日?(共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
5、谁会读这个字“宵”,一起来拼拼。

出示图:这是什么?有的地方把汤圆叫做元宵。

三、再读课文,走进节日
1、孩子们很棒,为你鼓励你们老师送给你们一幅图:你能通过图判断出这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谁来把儿歌中写春节的句子找出来: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儿歌中提到春节人们会干什么呢?
“贴”谁来拼拼这个字,你有什么方法记住它?看看这是在贴什么?
(贴窗花、放鞭炮)这就是春节的习俗?
2、那其他节日有哪些习俗呢?请小组合作,在书上找一找,并且完成表格。

3、表格里出现了许多生字宝宝,瞧,他们站成两排等着孩子们去读一读呢?
4、哪一组的孩子开火车读一读。

(先读后出拼音)
5、孩子们这么厉害一定有自己的方法,谁来告诉我你们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舟”是独体字,古时候“舟”是这样写的,说说像什么?古人把比较小的船叫做“舟”,龙舟就是把船做成龙的样子。

“艾”它的偏旁是草字头,本课还有一个草字头的字“菊”,草字头的字跟什么有关。

出示艾叶,这是什么?人们在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挂上艾叶。

“菊”菊花,到了秋天各种各样的菊花开了,老师也到长寿湖踏秋赏菊了。

“乞巧”在古时候是指一种技术,请看这是什么技术。

(穿针)在七夕节,人们对着月光比赛穿针引线,看看谁的技术好,有这样一句古诗描写了当时的情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6、孩子们识字的本领强,下面我们来比比看图的本领怎样?看图识文,你能通过看图知道是那哪一句儿歌吗?重点指导:
(1)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巷”来拼一拼这个字哪条街是大街?哪条街是小巷?
孩子们过元宵节的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

(2)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出示图片,你能看出是文中的哪一句?
去祭扫时心情怎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带着对亲人的缅怀之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7、看图识文也没难住孩子们,老师现在要问一问,看哪一组的孩子们能答出来,拍起手来。

8、其实这首儿歌是按一定顺序写的,我们来了解这些这些节日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有没有哪个孩子知道春节: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


宵节:正月十五。

清明节:四月四日或四月五日或四月六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从时间上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9、不同的节日不同的习俗,每一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这浓浓的节日氛围让我回味无穷,你知道这些节日还有哪些习俗? 10、小结:孩子们了解得真多!掌声送给自己。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第一组“艾”“热”
请孩子们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怎么才能写得漂亮?(“艾”上窄下宽,“热”上宽下窄)
举起手跟着老师写“热”, 2、出示第二组“团”“闹”读读这两个字。

写这两个字时又应该注意什么呢?举起手跟着老师写“闹”字。

3、同桌评价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传统节日,一个节日一种文化,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

孩子们可以像这几位孩子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几录节日,或者收集有关节日的故事、诗歌,做到传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