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
地质灾害与防治工程期末复习题整理
2)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就是采取人工目测和仪器测量的方法,了解地质灾害动态,分析和预 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通常,地质灾害监测分为长期监测、群测群防监测、施工 期监测和工程效果监测四类。
3)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措施的指定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指定,就是根据灾害发育特征和受灾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从经 济合理和技术可行角度,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优选最佳方案和 措施组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1、地质灾害:通常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地质体产生的已经或可能对人类生命财产 安全、生存环境,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造成破坏或损失的不良地质作用或不良地质现象。 2、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先关的所有的地质条件,统称为地质灾害 的形成条件,又称为地质灾害的控制条件。通常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水温地质条件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和 作用机理不同。 3、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通常,将能够影响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特征、规模、发生地点、试件 和灾害强度的所有因素,包括:活动地质因素、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因素等。其中, 活动地质因素指引发地质灾害的另一类地质灾害,如常见的地震、火山等。任何一类地质灾 害都能可能成为另一类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 4、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又称触发因素,指短时间作用、并导致即将 出现的不良地质作用发生破坏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相同,但是,其 作用体现在促使灾害一触即发。 5、地震: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一起察觉到的地面震动。地震(构造地震)是地壳表层岩石 破裂、滑动后,释放的弹性波在地壳表层传播所引起的震动作用或现象。 6、震级:震级为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有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大小决定。能 量越大、震级越大。对于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数值,没增高一个震级,其释放的能量大约是 前一震级的 31.7 倍。 7、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也就 是地震波波及的各个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即地震的破坏程度。 8、地震区划:地震区划是地震区域划分的简称,地震区划就是研究区未来可能遭受的地震 影响按强弱程度进行分区并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9、基本地震烈度:被定义为未来 50 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 10%的地震烈度。是一 个地区地震烈度的平均值。 10、设防地震烈度:又称设计烈度,是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通常根据建筑物的社会、 经济重要程度等的需求,对基本烈度的调整。
2、 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相互关系? 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之间,通常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灾
害类型相互转化、一种在还有发另一种灾害以及两类以上灾害相互伴生等三种形式。无论哪 种形式,都会进一步加剧灾害发生地区的受灾程度。比如,山坡上正在发生的滑坡或崩塌灾 害,在暴雨中可直接转化为泥石流灾害。当一类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类型的地质灾害时,被诱 发的地质灾害通常称为前者的次生灾害。地震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沙土液 化、海啸等次生地质灾害;矿山采空地面塌陷可诱发地裂缝、滑坡、崩塌等灾害。不同类型 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越接近,这些灾害越容易相伴而生。 3、 简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的基本任务?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任务重点是,充分论证地质灾害防治区域内某个危险的单体地质灾害 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初步设计阶段的任务是,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的防治工程方案进行分解,完成分项工 程设计、编制设计图,指定工程概算等。
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阶段的任务是,对初步设计的确定工程设计图进一步细化,编制以结 构为主体的细部放大图及其说明、指定详细工程概算、编制施工组织方案,随后展开地质灾 害防治工程施工。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 地震: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察觉到的地面震动。 2、地震波类型及基本特征 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根据传播方式地震波可分为在介质内 部传递的体波和在两种介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1)体波是一种可以通过地球本体的波,三维空间中向任意方向传播,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 介质中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4)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措施的实施 非工程方案中的搬迁避让措施,通常有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测措施,由主管部门 组织或委托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对于工程方案,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组织具有地质 灾害防治工程实际和是工资制度单位分别进行设计和发区内进行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工业与民 用建筑、水利水电等工程以及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时,对地质灾害可 能危害和影响进行概略评价和预测。
论述简答 1、 简述地质灾害防治阶段及其基本任务?
通常,将地质灾害多发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为规划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 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
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确定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区域、 危险灾害点。规划的区域可以有不同层次,如全国、省级、县、市、乡镇等,或一定区域, 如一个水库库区、一段公路、铁路等。
准确判定地质灾害成因、危害程度、制定和实施对症下药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是地质灾 害分析防治的基本任务。通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防止和控制地质灾害,将地质灾害造成的 人员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的。具体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 的任务通常包括四项:第一,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潜在灾害体的分布范围、 规模、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第二,分析地质灾害的原因和形成机理,评估或评价地质灾害 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危害特征;第三,指定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措施;第四,实施地质灾 害的减灾防灾措施。 4、 简述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的基本方法?
a 纵波又称 P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或涨缩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 方向一致,在固体、液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
b 横波又称 S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或畸变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
向垂直,传播时改变介质形状,但不改变介质体积,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不能通过 对切变没有抵抗力的液体,传播速度较慢,周期长,振幅大。 2)面波是在介质界面附近,只能沿着界面传播,离开界面便很快衰减的波。 面波的传播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使地表做横向的剪切运动。面波能量 最大,传播速度略小于横波,周期大,振幅大。 面波最主要两种类型:瑞利波、勒夫波 A 瑞利波又称 R 波,在地面上滚动的传播,质点在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作椭 圆运动,长轴垂直地面,与纵波辐射有关 B 勒夫波又称 Q 波,在地面上作蛇形运动的,质点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波的前进方向作水平 振动,最具破坏性,常具有很大振幅能在建筑物地基之下造成水平剪切。 勒夫波波速与横波近似或稍小于横波,较瑞利波稍快。
3、地震震级及烈度概念、差异,常用震级类型,适用条件 概念: 震级为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大小决定。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也就是地震波、波及 的各个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即地震的破坏程度 差异: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概念。震级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震级越高能量释放越大 (单位是级)。烈度表示某一地区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强度(单位是度)。 地震烈度是震级 和相对于震中距离的函数,震级直接影响震中烈度,地震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烈度与同距离 呈递减函数,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地震烈度各地不同。 地震震级类型及适用条件 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矩震级 MW,近震震级(ML)、体波震级(Mb 和 MB)和面波震级(MS)。
矩震级 Mw,它的适用范围从>3.5级到无限制,无震级饱和问题。,
近震震级 (ML)地震仪离震中应不大于 400 km,ML 的应用范围界于 2-6 级,最多不能到 6.8 级,否则就饱和了。
体波震级(Mb 或 MB),深源地震(<300 km)的面波不强,故体波震级更适用于标量深源地震 的震级。
面波震级(MS)从7.25就开始饱和,到了8.0级一般就会完全饱和。所以,面波震级的应用范 围界于5-8级,Δ界于20º-180º。原则上说,面波震级不适用震级小于5级的地震。 4、强震发生的条件 (1)、多发强震的活动断裂部位 A、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两组或两组以上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包括不同级次、不同 方向断裂带的在地表或深部的交汇部位,派生断裂与主断裂交汇部位 B、活动断裂带曲折或转弯最突出部位:一个大型活动断裂带的突出或转折部位(拐点) C、活动断裂带的端部和闭锁段 D、活动断裂带的错列部位:活动断裂呈雁列分布时,在断裂的雁列接头点附近部位 (2)、岩石介质条件 坚硬、脆性岩石能够积聚很大的弹性的应变能,应变能一旦超过了岩体极限强度,就会导致 突然脆性破裂释放大量应变能产生强烈地震。
在地质灾害的分析及其防治工作中,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监测、防治措施的指定与实 践是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1) 地质灾害勘察与评价 地质灾害勘察,就是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手段,查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 素、潜在灾害体的分布范围、规模、致灾对象和危害程度,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 机理、控制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等,为地质灾 害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地质依据和所需要的所有地质资料。地质灾害评价就是根据勘 察获取的资料、数据,采取确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方法,评价勘察区地质灾害分布、 发育规律,或单体地质灾害的稳定现状和地质灾害稳定性的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 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5、 截止 2012 年 4 月,今年我国发生了哪些地质灾害,在什么地区、灾害类型、危害程度。
并举出每类地质灾害的 1~2 个典型事例。 2012 年 1-4 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 631 起,其中滑坡 320 起、崩塌 223 起、地面塌陷 73 起、地面沉降 7 起、泥石流 5 起、地裂缝 3 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 25 起,48 人 死亡、5 人失踪、3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 1.45 亿元人民币。其中,四川、贵州、云南、 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共发生地质灾害 585 起,占总数的 92.7%。 (未完待续) 6、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征,为什么? 根据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可分为三大区域、五个亚区域: 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区:主要为地面沉降、地面坍塌和地裂缝灾害,部分地区滑坡、 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大部分煤矿有突水、瓦斯突出等灾害,局部沿海有海水入侵灾害; 东南区:部分地区地面塌陷和崩滑流灾害以及矿井灾害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少数城市 发生地面沉降,一切矿山矿井灾害严重; 中部区:崩滑流和水土流失灾害特别发育,部分地区矿井灾害、地面塌陷灾害也比较严 重; 北方区:主要为土地荒漠化、土地盐渍化、部分地区有崩滑流和冻融灾害; 青藏区:主要为冻融灾害,部分地区有崩滑流灾害和水土流失。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印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挤压和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等地质作用,加之气候因素,共同决定了我国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 的交叉,是我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受其控制,我国 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也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点。 7、 控制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地质构造因素: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会部位,太平洋板块向 西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是我国大陆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我国西部,印 度板块与亚洲版块的碰撞挤压、地壳隆起,形成青藏高原;我国东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致 使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了华北、东北沉降平原。两个大地构造带的汇聚和西升东 降的地势反差,是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气候因素:我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并且具有较明显的纬 度和经度分带特征,山区局地气候随地形变化更加复杂,因此,暴雨、洪水、干旱等许多不 良气候非常频繁,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人为因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 增长,各种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强度随之加剧。因此,近年来有人类经济工程有法的地质灾害 也是的地质灾害的发育日趋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