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律关系
仲裁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济 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裁决的书面约定。
仲裁协议基本内容 当事人明确表示愿意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约定提交仲裁的争议范围 明确选择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协议的效力 (1)排斥了当事人的起诉权 (2)仲裁机构获得了管辖权 (3)排除了法院的司法管辖
仲裁协议的有效条件 (1)当事人应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3)仲裁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4)仲裁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二)特征
一、思想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物质社会关系
上层建筑——思想社会关系
提问
二、带有强制性、具有一定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
强制性——体现国家意志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经济职权
练习
} 经济职责
国家管理、协调经济运行。
讨论
经济权利 }
益关系。 经济义务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物质利
目
的
能力要求: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教 学 重 点 教 学 难 点 主要 教学的条件。 掌握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讲授 提问 解释 练习 多媒体教学设备
1.组织教学时间 2’~3’
3.讲授新课时间
70’左右
环节 时间 分配
2.复习导入时间 5.作业布置时间
组成的合议庭,依法对案件进行审判 2、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其他人员等,不
得参加该案的审判活动。 (二)诉讼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向群众、向社会公
开。 4、两审终审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宣告终
结的制度。 二、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与案件管辖 (一)受案范围 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收案范围主要有: 1.合同纠纷案件 2. 涉外或涉港、澳、台经济纠纷案件 3. 技术合同纠纷案件 4. 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件 5. 经济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6. 企业破产案件 7. 专利纠纷案件 8. 其他经济纠纷案件,如股票、债券、期货合同纠纷案件等。 专门法院受理案件范围: 海事法院主要受理海事侵权和海商合同纠纷案件。 铁路运输法院主要受理铁路运输合同纠纷案件和铁路运输侵权
2.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取得的方式 (1)国家机关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基本方式是依据宪法、法律、
法规以及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特别授权而取得; (2)企业法人和非法人社会组织通过核准登记注册的方式取得; (3)从事工商经营的个体户,依经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取得
营业执照而具备经济法主体资格;农村的村民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依承 包合同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公民个人依税法取得税收法律关系主体资格;
§5.2 经济诉讼 诉讼俗称打官司,经济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的参加下,依法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经济诉讼案件的审理,在我国一般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由民事审判庭审
理。 行政机关侵权案件,适用行政诉讼程序,由行政审判庭审理。
一、诉讼程序与诉讼制度 (一)诉讼程序
第一审普通诉讼程序: 起诉、受理、审理前准备、开庭 审理。
经济仲裁的特点 (1)仲裁具有自愿性 (2)仲裁事项的内容具有财产性。 (3) 仲裁机构具有民间性、自治性和专业性。 (4)仲裁程序具有灵活性、快捷性和保密性。 (5)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性。
仲裁的原则
(1)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独立仲裁的原则 (4)一裁终局的原则 仲裁协议
仲裁程序 (1)申请 (2)受理
2、仲裁庭的组成 (1)仲裁庭的组成形式及人员确定 (2)回避
3、开庭和裁决 (1)开庭通知 (2)宣布开庭
开庭调查 开庭辩论 自愿和解和先行和解 (3)裁决 (4)执行和撤销仲裁裁决
申请执行的法院 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人民法院 申请执行的时间 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为一年,双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 为6个月。 不予执行的条件: ①当事人在合同中没有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事后没有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② 被申请人没有得到指定仲裁员或者进行仲裁程序通知的,或者由于其他不属于被 申请人负责的原因未能陈述意见的;③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与仲裁规则 不符的;④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⑤人民 法院认定该裁决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的。 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 ①没有仲裁协议的;②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 员会无权仲裁的;③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④裁决所根 据的证据是伪造的;⑤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⑥仲裁员 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职责 (一)主动作为的经济职责 (二)被动的作为和不作为的经济责任 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权利 (一)财产所有权 (二)生产经营权 (三)联合经营权、投资权 (四)承包经营权 四、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义务
小结
1.贯彻执行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2.正确行使经济权利 (1)不得滥用经济权利; (2)不得随意放弃经济权利; (3)不得非法任意转让给其他主体使用。 3.服从国家协调经济运行活动中的组织和领导 4、承担经济法律责任的义务
§2.2经济法律关系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职权 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构依法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行使领导和组
织经济建设职能时所享有的经济管理权力和经济管理责任。 1.经济职权的特征
(1)经济职权是一种国家专属独有的国家权限。 (2)经济职权是一种基于法律的规定而直接产生的权限。 (3)经济职权的行使受到法律严格限制。 (4)经济职权是国家在国民经济宏观上的决策与管理,以宏观调控为中心 内容。 2.经济职权的内容 (1)宏观调控权。 (2)市场管理权。 (3)经济监督权。
教 学 后 记
2’~3’
2’
4.归纳小结时间 2’~3’
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
过程 情境 导入
步骤一:复习上次内容。 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步骤二:讲授新课
方法 提问
复习 新课
第一节 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在参加国家协调 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以及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讨论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责任是指因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违反经济法 律规定而依法应当由经济法主体及其责任人承担的法律后果。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法律责任的特征 1.经济法律责任是以经济职责和经济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2.经济法律责任不以给违法行为人带来经济上的不利后果为唯
一结果。 3.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复合性 。 4.经济法律责任一经确定,即具有承担的法律效力 。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取得 (1)宪法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 的职权、地位作了原则性规定,从而使这些国家机构在法律关系中取得主体资格 的法律地位。 (2)国家机构的组织法对国家机构在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任务、职责、 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原则和方式等进行了规定,国家机构因此取得行使经济职权 的资格。 (3)有关法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经济法律所调整的经济关系,涉及到国 讨论 民经济各个部门,它们不仅规定了国家机关在国民经济的计划、组织、监督、调 节和制约的国民经济管理主体资格,又规定了权利和义务等实体内容的确定有关 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特定法律关系中的主体资格。 (4)有关行政法规,特别是专项和综合的经济法规,如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均使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取得管理资格,而企业法人和 公司等主体也取得了参加经济活动的资格。
第三节 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终止
§3.1 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终止的含义 一、经济法律关系产生
经济法律关系产生,也称为经济法律关系确立、发生。是指由于一 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使经济法主体之间必然形成某种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或经 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变更 经济法律关系变更,是指依法形成的经济法律关系,由于主客观情
作业
§2.3经济法律关系客体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经济职权和经济职责或经
济权利和经济义务所直接指向的对象。 (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特征 1.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物既有广泛的一面,又有限制性一面。 2.经济协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重要客体。 3.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结构复杂。 (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1.宏观协调行为 2.宏观协调行为所及的物 3.科学技术成果
§3.2 经济法律事实 一、经济法律事实的概念
经济法律事实,是一种符合法律规范的规定,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 的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二、经济法律事实种类 1.法律事件。
所谓法律事件是指与经济法律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情况,即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法律事实。
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洪水、台风、海啸等,社会生活中的动乱、 战争、罢工等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终止的客观情况,这些法律上 又称之为“不可抗力”。
原告权利: 起诉的权利、变更、放弃诉讼请求的权利、调解的权利、申
请回避的权利、争辩、反驳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申请执行的权利。 被告的权利: 应诉的权利、反诉的权利、调解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争
辩反驳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申请执行的权利。 (二)诉讼制度
1、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是指案件审判的组织形式是由三个以上单数审判人员
2.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终止的行为。它是人
们有意识的活动,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后果。 根据经济法律关系不同的主体行为可分为经济协调、管理行为、经
理行为等
第四节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责任
§4.1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法律责任的含义和特征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法律责任的含义
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