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阻断剂),国际上对禁用药
物仍习惯沿用兴奋剂的称谓。
因此,如今通常所说的兴奋剂
不再是单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而实际上是对体育运动
中禁用药物和禁用方法的统称——运动兴奋剂。
2.2使用兴奋剂的定义
使用兴奋剂或兴奋剂的使用(英文词‘Doping’),是兴奋
剂走出其光荣的历史舞台以后,随着反兴奋剂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的针对反兴奋剂而言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
在不同的
发展时期,国际体育组织和反兴奋剂机构对其赋予的内涵就
不同:最早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认可的“使用兴奋剂”
的定义是1963年由欧洲体育联合会提出,于1964年在东京
召开的国际运动医学会的国际兴奋剂会议上被采纳的。
其定
义为“参加竞赛的运动员使用任何异体物质,或以不正当的方
式提高其在竞赛中的运动成绩的行为。
”1999年以前国际奥委
会对使用兴奋剂概念的阐述是“竞技运动员使用任何形式的
药物或非正常量,以及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
人为和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被认为使用了
兴奋剂”。
②“使用兴奋剂”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凡是违背奥林
匹克反兴奋剂条例,使用了条例上列明的违禁药物或方法,都
应该被视为使用了兴奋剂;第二,条例上没有作具体规定的,
但是只要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或者采取的方法对身体健康造成
潜在损害,或者同时又提高比赛成绩,也应被视为使用了兴奋
剂。
经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审定批准的“使用兴
奋剂”定义为:“使用了对运动员的健康具有潜在危害和(或)能
提高运动成绩的物质和方法;或者在运动员体内查出了,或有
证据表明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反兴奋剂条例》禁用清单中的
禁用物质,或者有证据表明使用了该条例禁用清单中的禁用
方法”。
③
3运动兴奋剂的演变历程
3.1运动兴奋剂使用的源起
有资料表明,大约在公元前776年就有在竞技比赛中有
人使用刺激剂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
也曾有运动员试图食用从毒蘑菇中提取的致幻剂来提高运动
成绩的报告。
随后在战争中广泛使用一些致幻剂来提高战士
们的连续作战能力,到19世纪末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
体育的发展,人类对生理、药理、生化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竞技体育的逐步社会化、政治化和商业化,运动兴奋剂就
与竞技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兴奋剂的
使用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手段,不但不被禁止,一些政府和教
练还鼓励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直到1960年丹麦自行车选手詹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体育学研究
2010年1月
128
-阻
滞剂如心得安等降低由于比赛时情绪激动所引起的心率加快,
提高身体稳定性;另外就是利尿剂,此类药物的临床效应是通
过影响肾脏的尿液生成过程,来增加尿量排出,从而缓解或消
除水肿等症状。
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使用此类药物可以达到以
下目的:通过快速排除体内水分,减轻体重;增加尿量,来尽快
减少体液和排泄物中其他兴奋剂代谢产物,以此来造成药检
的假阴性结果;加速其他兴奋剂及其他代谢产物的排泄过程,
从而缓解某些副作用。
3.2.3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血液回输技术与内源
性肽类兴奋剂滥用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血液回输术,有报道说,血
液回输引起的红细胞数量等血液指标的升高可延续3个月。
1988年汉城奥运会正式被国际奥委会列入禁用范围。
内源性
肽类激素(如人体生长激素(hGH)、胰岛素、红细胞生成素
(EPO)、促性腺素等)的作用是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生长、红
细胞生成等实现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量摄入会降低自身
内分泌水平。
据IOC认可的实验室1998年至1995年的统
计,在检测到的阳性案例中有百分之六十是内源性肽类激素。
3.2.4新世纪新挑战——基因兴奋剂的使用
“基因兴奋剂”就是指将可提高运动员能力的基因通过基
因治疗方式导入运动员相关的靶细胞内进行基因改造,以获
得竞技优势的方法。
④近年来,随着基因图谱和基因治疗工作
的深入,人们对各种基因的认识不断增加,某些具有改善氧气
运输、肌肉大小、影响肌纤维类型甚至降低体重的功能基因已
成为潜在的基因兴奋剂。
根据基因图谱,有可能潜在起到兴
奋剂作用的基因至少有90个,据预测,下例几种基因兴奋剂
极有可能被运动员使用,其一是提高耐力类的基因兴奋剂,如
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它能增加红细胞数量,进而增加氧气
供给;缺氧诱导因子(HIFs),在低氧情况下,促进EPO基因的
表达,使EPO分泌增加;其二是增加力气类的基因兴奋剂,如
生长激素(hGH),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大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I(IGF-2I),增加肌肉量和肌肉大小;其三是缓解疲劳的基因
兴奋剂,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增加血管,即增加
心脏、肌肉、肝、肺的供血量。
其四是增加速度和耐力的基因
兴奋剂,如过氧化物酶:
增殖物激活受体)与决定
耐力的Ⅰ型骨骼肌的形成有关,并且诱导Ⅰ型、Ⅱ型骨骼肌间
的相互转换,而且
PPAR2
20101
129
±¾¿ÎÌâµÃµ½ºþÄÏÊ¡ÌåÓý¿ÆÑ§Ñ§»á»ù½ð£¨ÏîÄ¿±àºÅ£º
09-51)的资助。
注释
①徐锐锋,戴新华,王卫华.奥运会与兴奋剂检测[J].中国计量,2008.7(5).
②阎旭峰,余敏.国际反兴奋剂立法发展趋势与我国反兴奋剂立法[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5.27(2).
③于素梅.对兴奋剂问题的理性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3.12(4).
④郭瑞华.反兴奋剂——竞技体育永恒的话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2).
⑤王革,魏源,卓莉,郭秀文.浅析竞技体育运动中兴奋剂问题及对策[J].首都体
育学院学报,2003(2).
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体育学研究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