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山寨产品的思考

关于山寨产品的思考

关于山寨产品的思考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一班学号:03 姓名:吴琼内容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形式。

应该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包容它的存在、规范一些行为和社会道德,让“山寨”成为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促进消费的一种动力。

对待“山寨文化现象”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站在当今的中国,站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

关键词:山寨文化山寨现象模仿改良“山寨”一词,出自粤语,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

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地“攻城略地”,“山寨”这个有些江湖气的词汇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

不过,如今提到“山寨”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山寨手机”了:“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影”、“山寨T恤”就连春晚也出现了山寨版,甚至“山寨明星”纷纷出炉,甚至衍生出了“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令人不能小觑。

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

对于这种现象众说纷纭,好坏各抒己见。

对于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概念以及在我国形成的社会原因,社会上的看法各异。

山寨研究学家、社会学家艾君在其的“山寨观”中认为,山寨现象理解为市场经济培育期的必然现象,民间俗称的“山寨文化”为一种民间的智慧和创新,“山寨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山寨现象实际为一种“山寨产业”。

他认为,社会上对山寨的认识走入一些误区。

在对待“山寨”概念问题,社会上将“山寨”原义理解成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而导致的与“黑工厂”、“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

而艾君的观点,山寨就是山里的村庄的意思,指的是具有弱小、隐蔽、容易被社会忽视的特点。

这从根本上区分开了人们将山寨误解成霸道的匪性。

在山寨产品问题上,他不赞成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归为山寨。

山寨之所以成为产品也是由商标品牌的,只不过它并非名牌产品。

所以,艾君对山寨产品的定义就是,山寨产品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由一些有智慧头脑型的民间人士,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品的群体对某种欣赏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欲望,或者因为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久没有创新和换代,而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但不是名牌产品)。

他认为,当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引起争议自然形成了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或者褒贬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

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

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形式。

应该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包容它的存在、规范一些行为和社会道德,让“山寨”成为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促进消费的一种动力。

对待“山寨文化现象”问题,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站在当今的中国,站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是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对于现代意义的“山寨文化现象”必须正确地理解它的发展背景和出现的时代意义。

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反面,不去认识它的正面;不能凭主观和感受对待它,而不从客观和发展角度去分析它。

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培育市场的国家,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文化”,倡导借鉴、学习和改良意识和行为,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也会为科技进步打下扎实的科技基础。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实际上就是带有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智慧。

我们不能将社会存在的造假行为、盗版行为等侵权行为强加到“山寨文化”的范畴。

“山寨文化”中的复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带有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的复制。

“山寨文化”的复制是一个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无论从产品名称、产品内容或者技术的内涵和范畴以及表现出的式样都已经焕然一新,尽管会有相似性,但像并非是也。

已经并非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了。

“相似”并非“就是”,这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从法律上对“山寨现象”进行法律制裁的原因。

打个比方,一种导弹技术、射程、原理以及尺寸式样可能是发明国先生产出来的。

但不久,一些国家受发明国家的启发也借鉴、模仿生产出来另一种很相似的导弹,或者从性能逼近发明国,或者不如发明国的先进,或者还在一些性能上超越了发明国,甚至某些零部件就采用了发明国,只不过你叫“爱国者”,我叫“飞毛腿”,你叫“东风”,我叫“雷雨”。

在技术指标上、作用上,外形都相近,但你根本就无法断定我的就是盗窃你的,我的就是完全复制你的。

尽管我的有可能受到你的启发,借鉴你的做法,但已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你,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

再譬如,你搞了个有关春节内容的两集、室内的贺岁剧备受欢迎,我受启发也搞了一部很类似的,这并非盗版也并非侵权,只是一种“山寨现象”。

例如,去年春节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山寨春晚”,尽管受“央视春晚”影响而启动,但无论从名字、内容、概念、形式都并非“央视春晚”,并无侵权可言,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

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和管理理念,以及人的思维价值观的变革,都带有目前所言的“山寨文化”的现象。

无论从电视机、电脑、汽车,还是食品包装、报刊版式、女人所有用品等等,都是从“山寨产品”开始逐渐走向自主创新自己发展的轨道。

不仅在我国,就是我国的台湾经济、韩国经济、日本经济的腾飞前期,都是在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带来质的飞跃,都有“山寨现象”的痕迹。

在目前国际上技术封锁,各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补上技术的差距、观念的落后,重视山寨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合理规范运用对实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减少差距有着时代意义,包容、学习、借鉴和改良就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学会了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发展自我、壮大自我的过程。

就是一种敢向世界挑战的勇气和思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山寨”、“山寨产品”、“山寨现象”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承认“山寨现象”的出现对社会进步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道德和法制日益健全和社会对品牌需求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眼下“山寨产品”的品牌效应也被“山寨王”们重视起来,从起初的以降低成本、服务大众消费为目的的简单地“复制、模仿”,到现在的“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并形成了具有自己技术含量的“快速、平民、适销对路和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

“山寨产品”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和合理的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也必须承认,任何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主流文化、草根文化、宫廷文化等等,从不同时代和背景看,都有其劣根、愚昧和低俗的内容存在。

“各种民间意识和行为而形成的文化”其健康积极的一面,会促使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但其愚昧落后的一面,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了辐射、腐蚀和冲击。

当然,“山寨现象”中也有一些劣根性。

例如,打政策法律的擦边球,有侵权嫌疑,有违背市场道义等等。

实际上,这些现象国内外个别有名的企业和组织中有的也存在。

还有一些“山寨产品”由于受科研水平、科研能力和资金不足的限制,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不多,有的仅仅是简单的组装、改装,有的“山寨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有的就根本没有售后服务,有的属于名牌产品部件自我组装有损于名牌产品的信誉。

等等。

尽管存在不足,“山寨现象”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发展过程中积聚和发挥民间智慧和才智,培育和发展市场拉动内需,解决百姓阶层日用品所需,监督品牌垄断回落物价,丰富百姓生活活跃市场流通,扩大就业门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解决科研难题积累经验,培育挖掘和发现人才,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都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应该加以鼓励和提倡。

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发展中国家,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现象”,倡导借鉴、学习和改良意识和行为,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打下扎实的科技攻关的基础。

而“山寨文化”与“草根文化”都是这个社会当今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重视“草根文化”的研究,就会更多地了解民情、社情、人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待任何文化现象,不是靠法律法规去束缚和约束,而是从社会道德、社会认知去规范和正面引导,让其向有益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尊严、有利于和谐共建的进步方面发展。

在对待“山寨现象”问题上,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剔除一些糟粕,采取包容之心,批判地吸收和接纳。

完全赞美一种文化,不是对待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思维,而是固步自封和愚昧的表现。

完全取缔和否定一种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辩证理解和分析,而是机械主义的主观意识在作怪。

对待“山寨文化现象”,就要一分为二,采取包容之心,吸收和接纳其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面,避之和批判其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腐朽愚昧的一面。

“山寨文化”这种诞生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文化现象,谁也无法真正看透对我国未来社会和经济、科技的发展到底会起到何种强势的力量。

因而,对待它的态度,不能靠立法压抑,而应该辩证分析包容观望。

只要有进步意义的文化自然会滋生而壮大起来,对于腐朽的违背道义的文化也自然会自生自灭,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总而言之,在对待“山寨现象”问题上,要在深入研究它的理念和背景的情况下,肯定它的价值、包容它的存在、规范一些行为和社会道德,让其在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和消费方面发挥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积聚民间智慧的一股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