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人教版高二数学课程纲要.doc

2019年人教版高二数学课程纲要.doc

2014级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2、选修2-1、4-4
教材:人教版A版必修2、选修2-1、4-4
授课时间:83课时
设计教师:2014级数学教研组
授课对象:2014级
必修2
◆课程目标:
1.通过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认识空间图形;
2.以长方体为载体,认识空间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与圆的代数方程,能够运用代数方法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
5.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数学必修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其课程内容包括:
【课时1】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需1课时)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需8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课时2】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时3】1.1.2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课时4】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课时5】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课时6】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课时7】1.3.2球的体积与表面积
【课时8】实习作业
【课时9】小结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需10课时)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0】2.1.1平面
【课时11】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2】2.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时13】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14】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时15】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课时16】2.2.3直线、平面平行的性质与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课时17】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18】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课时19】2.3.3直线、平面垂直的性质与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课时20】小结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需9课时)
3.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共2课时)
【课时21】3.1.1倾斜角与斜率
【课时22】3.1.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3.2直线的方程(共3课时)
【课时23】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课时24】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课时25】3.2.3直线的一般方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共3课时)
【课时26】3.3.1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课时27】3.3.2两点间的距离
【课时29】3.3.3点到直线的距离
【课时30】小结
第四章圆与方程(需9课时)
4.1圆的方程
【课时31】4.1.1圆的标准方程
【课时32】4.1.2圆的一般方程
4.2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3】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4】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时35】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4.3空间直角坐标系
【课时36】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课时37】4.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选修2-1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程目标:
1、学习常用逻辑用语,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达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的表达数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2、在探究圆锥曲线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它们的方程,通过方程研究它们的简单性质;通过方程组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3、把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推广到空间,运用空间向量解决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需8课时)
【课时38】1.1四种命题以及相互关系
【课时39】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课时40】1.2充要条件
【课时41】1.3简单逻辑连接词-且、或
【课时42】1.3简单逻辑连接词-非
【课时43】1.4全称量词
【课时44】1.4存在量词
【课时45】复习总结
第二章圆锥曲线(须16课时)
【课时46】2.1曲线与方程
【课时47】2.1求曲线方程
【课时48】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课时49】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运用
【课时50】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范围、对称性、顶点、几何形状【课时51】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离心率
【课时52】2.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练习
【课时53】2.3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课时54】2.3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时55】2.3双曲线的练习
【课时56】2.4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时57】2.4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课时58】2.4抛物线几何性质的运用
【课时59】2.4圆锥曲线的综合练习
【课时60】小结
【课时61】小结
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需12课时)
【课时62】3.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课时63】3.1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与数量积运算
【课时64】3.1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
【课时65】3.1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课时66】3.1空间向量的运用
【课时67】3.2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课时68】3.2利用空间向量决定点、直线和平面在空间的位置
【课时69】3.2利用空间向量表示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和夹角
【课时70】3.2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综合题目
【课时71】3.2练习
【课时72】总结
【课时73】总结
选修4-4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课程目标:
1、介绍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展示不同坐标系在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中的作用,拓广坐标系的知识;通过介绍简单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知识,使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坐标法思想
2、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某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表示更方便。

◆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第一章坐标系(需5课时)
【课时74】1.1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75】1.2极坐标系
【课时76】1.3简单曲线的极坐标系
【课时77】1.4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简介
【课时78】总结
第二章参数方程(须5课时)
【课时79】2.1曲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0】2.2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1】2.3直线的参数方程
【课时82】2.4渐开线与摆线
【课时83】总结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人教版A版高中数学必修
2、选修2-1、4-4。

2、学案:有效利用资料做好预习与复习巩固,辅助教学
3、练习:校本作业。

二、实施手段
1、利用学案帮助教学的开展。

2、多媒体互动教学。

3、分小组探究。

三、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和同桌互助的方式,完成相关问题和练习。

3、师生合作探究,通过生生、师生平等交流、合作探究,阐释疑难问题。

4、教授和训练:精讲主干知识,精炼结构化知识,练习以节为单位,通过全批全改及面谈和笔谈,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是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考试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评价:主要是通过校本作业/报告/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来实现。

五、整理与复习
以课程标准为指标,突出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以典型例题为载体,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方法。

评价
一、学分认定的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1.评价指标
A.课堂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学习状态课后巩固情况。

B.练习检测:包括课后作业、单元检测成绩、试卷分析情况等。

C.考试成绩:课程(模块)测试成绩。

2.评价标准(满分100分,60分及以上授予学分2分)
A.课堂表现:预习情况5分;课堂学习状态10分;课后巩固情况5分,满分20分。

B.练习检测:课后作业5分;单元检测10分,单元检测10分,试卷分析5分,满分20分。

C.考试成绩:满分60分(实际成绩×0.6)。

二.学分认定及结果处理
以上各项得分相加,总分达到60分者为合格,授予学分2分。

不合格者,需按学校规定补修或补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