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创新实践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现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9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5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青州市以构建适应居民和游客需要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工作,探索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服务中心深度合作方法路径,初步形成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一、工作背景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是当前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
而青州市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便利,在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极具典型性。
二、主要做法
(一)抓机构整合,完善城乡一体服务体系
一是整合组织力量,强化顶层设计。
成立由市长、镇长任组长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撑。
二是整合部门业务,统筹协调推进。
整合部门业务设置专门科室,统一管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工作。
组织开展“文化站长当导游”“导游员介绍民俗文化”等系列活动,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发挥。
三是整合基层站点,建立服务载体。
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旅游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点,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提供服务。
(二)抓功能融合,打造宜居宜旅窗口驿站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设立旅游咨询服务台、宣传展示区等,推广宣传青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开展图书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等活动,打造云门引民宿书舍等30余处旅游书吧。
不断丰富文化业态,提升景区“书卷气”、“文化味儿”,让游客在旅途中享受到丰盛的“文化大餐”。
二是旅游设施承载公共文化。
利用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
的市旅游服务中心,投资100多万元,增设阅读沙龙、非遗
展示、文创产品销售、党建展馆等空间。
充分利用旅游数字
服务系统发布青州市文化馆、图书馆、非遗传习坊、博物馆
等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精准对接游客群体需求,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抓资源聚合,丰富主客共享产品供给
一是文化活动与旅游品牌融合。
举办“全民读书节”活动,设置旅游专题,广泛开展“美食、美景和最佳旅游路线”征
文比赛活动,以文会友。
举办翰墨青州书画年会、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培育书画从业者5万余人,吸
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参展观展,带动旅游业发展。
王坟镇侯
王村依托孝文化底蕴,定期举办“孝文化艺术节”“青州市
乡村旅游文化节”,推出孝德文化体验游、自然生态风光游
等5大休闲旅游产品,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
二是文旅产业与经济发展融合。
实施“溯源文旅融合、寻梦文化青州”1+N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方荣翔大剧院入驻青州,引进天津“名流茶馆”团队等20余家演艺团体常驻演出,实现年均收益700余万元。
鼓励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文创
产品,相继推出赵秉忠状元卷等文创纪念品,青州红丝砚、
隆盛糕点等非遗产品,状元福袋、《天下第一寿》、农民画系列等伴手礼等成为畅销旅游纪念品,年销售额达3680余万元。
三、工作成效
(一)文化场馆旅游服务进一步拓展。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二)文化资源转化效能进一步提升。
把特色演出创意打造成为文化旅游融合服务产品。
实施非遗“活态传承”、“体验式展示”,以场景化的形式进行展示。
充分利用节日节庆,在体现本地文化底蕴的大街或小巷,营造有主题、有生活、有场景的休闲娱乐新方式。
(三)文化旅游新业态进一步形成。
形成集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生态链,同时融入特色文化艺术活动。
节庆旅游、乡村旅游、全域旅游等相融合,打造“乡愁”品牌的文化旅游新业态。
(四)文旅消费新空间进一步拓宽。
充分利用与中国人民银行青州支行、青州农商行战略合作协议机制,加强对文旅企业信贷支持。
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
四、下步措施
青州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把文旅公共服务工作做精、做细、做新,全力打造“文化自信”青州示范区、
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青州先导区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
的地。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凝聚文旅公共服务自觉意识。
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古城新崛起、青州新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制订完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
构建体现现代文明、科技尺度、传承价值的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强化基层基础,延展文旅公共服务阵地。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强化“两馆一院一中心”的主体功能,
打造集图书阅读、文化活动、公益演出、旅游咨询等于一体
的文旅公共服务综合体。
三是优化人才结构,打造文旅公共服务创新队伍。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综合利用招聘、引进、委培等方式,加强文旅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配备。
鼓励专业
文化工作者、旅游从业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基层文化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和旅游宣传推介,打造高素质文旅志愿工作队伍。
五、经验总结
(一)树立科学的融合理念
一是全局谋划,构建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下发政策文件,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
机构功能融合提供有力政策支撑。
二是全域共建,拓展公共文旅发展新空间。
在高标准打造试点建设单位的同时,同步推进旅游书吧等设施建设,打造
游客驻足休憩文化空间。
三是全面融合,塑造公共文旅供给新品质。
实施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双打造工程,推动文化旅游与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
四是全民共享,凝聚文旅发展新力量。
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充分利用文旅吸引要素,完
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
体验产品。
(二)明确融合方式方法
一是空间融合。
抓好游客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传习坊等公共场馆的功能融合。
改造提升基层公
共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文旅空间。
二是活动融合。
在各大旅游景区组织举办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在带来可观人流的同时促进了文化消费,使景区更加
主动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三是信息融合。
整合现有文化旅游信息平台,开展立体式、多层次、常态化宣传推介,每年发布稿件3000余篇。
开辟青州文旅、青州群文两个直播间,每年开展直播活动30余场,平均每场吸引线上观众5万余人。
(三)打造全面融合体系建设
一是品质化“微旅游”空间体系。
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依托街区、社区村庄等培育“微旅游”空间,突出差异
化文化特色,营造社会公共空间文化氛围,打造“市民家门
口的好去处”,发布“畅游青州乐享生活”七大主题游。
二是便捷化“微服务”惠民体系。
促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覆盖乡村(社区),提升市民游客出游便利度,定期推出面
向市民游客的旅游优惠产品,完善城乡主要游览沿线配套服务,提升旅游服务配套供给水平。
三是多元化“微平台”参与体系。
建立非遗传习坊传播平台、古城小戏演出平台、全民艺术公益培训平台、艺术进万
家培训平台等平台,为市民游客参与、获取公共服务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