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7《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同“纳”,接纳③同“悦”,喜悦、喜爱④同“释”,舍弃⑤同“借”,借给⑥同“够”⑦同“廿”,二十⑧同“值”,价值、价钱⑨同“尔”,你、你的○10同“才”,刚刚⑪同“翌”,翌日、次日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面向西②在于(“乎”相当于“于”)③贵族的门客、策士等④以后的日子⑤幸福⑥想象,揣摩⑦感情丰富,多情善感⑧百姓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同“纵”,合纵之策②在③听从、顺从④跟从⑤依傍⑥由、自⑦参加、从事(2)①回头看②但③考虑④看望、拜访⑤关心、照顾(3)①奇特的、不平常的②适宜、适合(4)①改变②与“难”相对,容易③替换④轻易(5)①社会安定②治理③处理、审理④讲求⑤医治⑥惩处、处治(6)①再、又②恢复③禀报④夹层的、双层的
⑤弥补、补救⑥繁复、重复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状语,蚕,像蚕那样;瓜,像瓜一样;笼,用笼子②使动用法,强,使……强大;娱,使……快乐;说,使……愉悦;业,使成就霸业;来,使……来;散,使……离散③意动用法,以……为乐④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⑤名词作动词,杖,用杖打;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⑥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⑦使动用法,倾,使……倾尽;“昂”和“高”均指“使……高”⑧意动用法,然,认为……对;奇,认为……奇特;劣,认为……劣
5.特殊句式
答案①判断句,标志词:非……也②定语后置句,数量词“二十”“千里”作定语后置③被动句,标志词:为/为/无标志词(“杖”意为“被用杖打”)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如⑤判断句,标志词:是/为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者⑦主谓倒装句
6.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________、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______________。
六国,指韩、魏、燕、赵、______、______六国。
(3)五帝三王:《史记·五帝本纪》中“五帝”指________、__________、帝喾、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__________。
(4)黔首:__________________。
黔,指黑色。
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5)书:《谏逐客书》中的“书”是____________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与妻书》中的“书”是________的意思。
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
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尺素”“尺
翰”“尺简”“尺纸”“尺书”;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信又有了“鸿雁”“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原指信的封套,后来就称信件为“函”;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书简”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又有“双鱼”“双鲤”“鱼书”等名称。
答案(1)黄河(2)合纵同盟齐楚(3)黄帝颛顼周武王(4)平民、老百姓(5)奏章信
二、重点巩固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泰山和河海的例子,说明君王应重视民众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逐客书》中,连类设喻,运用排比,泰山、河海两个比喻是陪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才是本意。
(4)《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3)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4)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二)语句翻译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假使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得分点:“向使”,假使;“却”,使……退却,拒绝;“内”,同“纳”,接纳;“疏”,疏远;“是”,这)
(2)现在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民众而增加敌国人口,在内使自己国力空虚,在外则与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使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得分点:“资”,资助,供给;
“益”,增加;“内”“外”,名词作状语;“虚”,使……空虚;“树怨于诸侯”,状语后置)
(三)基础双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德元年,契丹举国入寇。
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敌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然亦纳继忠说,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
辞甚恳激。
李兴等言敌主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诫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
于是普遣使赍其奏至。
上发.视之,即继忠状。
具言:“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翌日,为北朝所擒。
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为事。
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
”上谓辅臣曰:“朕念往昔全盛之时,亦以和好为利。
此奏虽.至,恐未可信也。
”
(节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B.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C.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D.臣先奉诏充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自辰达酉/营帐未备/资粮未至/军不解甲/马不刍秣二日矣/加以士卒乏饮/冒刃争汲/
答案B
解析“臣”是主语,“充”是谓语,“都部署”为官职名,作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所以应在“都部署”后断开,排除A、C两项;“军不解甲”与“马不刍秣”为对称结构,所以应在“马不刍秣”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亲信之”与“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
B.“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与“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书”字含义相同。
C.“上发视之”与“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此奏虽至”与“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信任。
B项均为书信。
C项均为打开。
D项虽然/即使。
参考译文
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举进攻宋朝。
景德元年闰九月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被敌人俘虏,敌人立刻授予他官职,逐渐地亲近信任他,并且也采纳了王继忠的建议,带着王继忠的书信拜访莫州部署石普,并且送上写给皇帝的一封密奏,希望能够迅速送达给皇帝。
言辞很诚恳激切。
李兴等说契丹君主把他们召到帐前当面交给他们这封信,并告诫命令他速速送到莫州交给石帅,当得到回复的信札(书信),立刻快马赶回。
于是石普派遣使者带着王继忠的密奏到京城去。
宋真宗打开来看,是王继忠叙述的文字。
信中详细说道:“我先前奉诏担任定州路副都部署,望都之战,从辰时到酉时,营帐没有准备好,物资粮食也还没有到,士兵没有解下盔甲,战马没有饲料,就这样两天,加上士兵缺水,冒死争相取水。
第二天,被敌人俘虏。
曾想当年面辞陛下,亲自奉行您的恩诏,只把使百姓休养生息和停止战争作为自己的事情。
况且契丹听闻您的圣德,希望能够修复以前的和好状态。
”皇帝对辅臣说:“我回想过去全盛的时候,也认为和好是最为有利的。
这份奏折虽然到了,但是恐怕不能相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