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
教学目标:
理解7个生字,会写3个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
2.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难点:
1.明白文中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练习说带有“?”的句子。
教学策略:
课文浅显易懂,学生通过动手画,动口说,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积累知识,感悟情境,创造形、声、色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说、读、悟的学习方法,不但能悟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
预设流程:
一、导入新课,读题质疑
1.采访谈话
老师采访采访大家,你喜欢画画吗?(喜欢)你们呢?(喜欢)你平时都喜欢画些什么呢?(生回答)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理解三个小朋友看看他们是如何《画风》的。
(打开课件、板题)
2.读题质疑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说说你的疑惑。
生: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画出来的呢?
生:课文讲谁画风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质疑和解疑,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悉心地组织和引导,在必要的时候实行点拨,显现了
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位引导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读文解疑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思考,带着我们的疑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想想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朋友?他们如何画风?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
师: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了!书中讲了哪三个小朋友呢,咱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学生打招呼
陈丹,你好!或你好,陈丹!
赵小艺,你好!你好,赵小艺!
宋涛,你好!你好,宋涛!
(咱们大声地把他们喊出来!)(出示带拼音的人名课件)
3.学生齐读
4.小老师带领拼读音节人名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所学生字的特点——三个生字都是姓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打招呼,轻而易举记住了人名,识记了生字,晓得待人接物要文明礼貌,使学生受到了品德教育。
】
5.生字找朋友(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卡片,齐读词语,给“涛、艺”找朋友,之后师生猜字游戏,我说你们猜:像舟不是舟(丹);宝盖头+木。
一生说全班来猜赵、涛、艺、显、陈。
)
【设计意图: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创设轻松融洽的氛围,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
低年级识字量多,任务重,教师要想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
6.指名读
师:还记得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吗?咱们把他们请出来,和我们交朋友吧!(出示无拼音词课件)
7.想一想,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同学或朋友的名字中也有这些生字宝宝呢,说来听听。
)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在生活中理解了那么多我们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生字。
老师相信,在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认真地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时地去积累,一定能记住更多的字,成为咱们班中的“识字大王”。
【设计意图:语文是母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课外,引向了生活,协助学生拓宽了识字空间。
对认知生字有很大的协助。
】
8.认读词组
师:课文中词语可美了,咱们也来美美地读。
分两组赛读,齐读。
(出示词组课件)
9.写字教学
师:汉字可真有趣,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老师画了什么?你能猜出哪个字来。
(老师先出示“鸟”象形字图片让学生猜,如果这“鸟”没了眼睛会是哪个字呢?学生给“乌”找朋友,教师小结:乌鸦眼睛看不清,只因全身一片黑,有点是小“鸟”,无点是“乌”鸦。
师生书写“乌”字)
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眨”,
师问:谁能用动作演一演“眨”字。
生:示范学生跟学。
师小结:偏旁为“目”和眼睛相关,眼睛一睁一闭的样子就是“眨眼”。
师生:书写“眨”。
(注意提醒写时左窄右宽。
)
师:出示“丝”边说边做动作:古代人把像蚕丝一样的东西称为蚕丝,细小的铁线叫“铁丝”细长的钢叫“钢丝”,细细的雨叫“雨丝”。
师生:书写“丝”。
10.学生在课文后田字格中练习写“乌”’“眨”“丝”。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坐姿,教师巡视后展示作品。
)
11.教师小结前半节课情况(生字新词难不倒大家,单会认课文的几个生字生词行了没有?不行,我们还得看课文写什么。
宋涛是个爱提问题的小朋友,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呢?咱们书中找。
)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乌”、“眨”、“丝”的形义上实行分析,使学生形象的理解字义,牢记字形,为准确书写汉字打下了基础。
同时依据字理识字析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深刻,更精彩。
】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1、2、3段开火车读,4、7、9齐读,5、6、8指名读)
2.找出宋涛提出的问题(课件)
3.指导朗读句子。
“谁能画风?”
4."练习说话带有“?”的句子。
5.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
4、6、7、8段落。
)
6.美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解决教学的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说话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语文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水平和创造思维。
】
四、品读课文,感悟交流
1.三位小朋友具体是怎么画风的?都画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用“——”画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2.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生: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生: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
生: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3.风藏在哪呢?你是从哪些关键词看得出来?(学生说教师简笔画板书,也能够请爱画画的小朋友到讲台上来画)
生:旗子在空中飘着
生:几棵弯弯的小树
生:风车在呼呼地转
生:几条斜斜的雨丝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不是逐句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寻找伙伴实行合作探究性学习。
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悟的前提就是相信学生的潜力。
】
五、总结全文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宋涛、陈丹、赵小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
胆想象,能用不同的形式把风画下来,如果给我们小朋友画,你会怎样画风的呢?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下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去画风。
六、板书设计
旗子飘
小树弯
15、画风雨丝斜
风车转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的体现全文整体结构,并让学生参与板书,通过绘画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总评】
综上所述,这节课的主要特色是:
1.字理——识字教学的根本。
识字教学只有依据字理实行析解和识记,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识字水平,切实地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
在这节课识字教学中,教师使用看图、肢体演示、言语表述猜字的方式诱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思考学习,促动了学生形象性思维,在头脑中建立由图到字,由动作到文字,由语言到文字的思维过程。
例如:出示“鸟”象形字图片让学生猜,出示“眨”,肢体演示眼睛一睁一闭的样子学习“眨”,拿“蚕丝”、“钢丝”、“铁丝”对比学习“雨丝”。
此外,教师还根据本课会认字规律做了归纳,以人名形式出现,通过模拟打招呼,让生字融入学生的大脑中来,孩子们乐于接受,记得牢固,由此得出:记住他人名字也是识字的好方法。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
本课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初读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在熟读时采用分段式开火车读、齐读、指名读、合作读,在品读中采用默读,生字教学中同样采用方式不一的读,把读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推动,书声琅琅,却不显得枯燥乏味,读成了整节课的主旋律,应验了《新课标》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