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1单片机原理介绍

51单片机原理介绍

51单片机原理介绍单片机是一种控制芯片,一个微型的计算机,而加上晶振,存储器,地址锁存器,逻辑门,七段译码器(显示器),按钮(类似键盘),扩展芯片,接口等那是单片机系统,以下是8051系列单片机原理和内部结构基础介绍外部引脚功能存储空间配置和功能片内RAM结构和功能特殊功能寄存器的用途和功能程序计数器PC的作用和基本工作方式I/O端口结构、工作原理及功能 时钟和时序 复位电路、复位条件和复位后状态 低功耗工作方式的作用和进入退出的方法§2-1 单片机原理简介和引脚功能一、内部结构二、引脚功能40个引脚大致可分为4类:电源、时钟、控制和I/O 引脚。

⒈ 电源: ⑴ VCC - 芯片电源,接+5V;⑵ VSS - 接地端;⒉ 时钟:XTAL1、XTAL2 - 晶体振荡电路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

⒊ 控制线:控制线共有4根,⑴ ALE/PROG:地址锁存允许/片内EPROM编程脉冲① ALE功能:用来锁存P0口送出的低8位地址② PROG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编程期间,此引脚输入编程脉冲。

⑵ PSEN:外ROM读选通信号。

⑶ RST/VPD:复位/备用电源。

① RST(Reset)功能:复位信号输入端。

② VPD功能:在Vcc掉电情况下,接备用电源。

⑷ EA/Vpp:内外ROM选择/片内EPROM编程电源。

① EA功能:内外ROM选择端。

② Vpp功能:片内有EPROM的芯片,在EPROM编程期间,施加编程电源Vpp。

⒋ I/O线80C51共有4个8位并行I/O端口:P0、P1、P2、P3口,共32个引脚。

P3口还具有第二功能,用于特殊信号输入输出和控制信号(属控制总线)。

§2-1 存储空间配置和功能80C51的存储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存储空间,分别是:⑴ 64KB程序存储器(ROM),包括片内ROM和片外ROM;⑵ 64KB外部数据存储器(外RAM);⑶ 256B内部数据存储器(内RAM)(包括特殊功能寄存器)。

8051单片机存储空间配置原理一、程序存储器(ROM)地址范围:0000H~FFFFH,共64KB。

其中:低段4KB:0000H~0FFFH80C51和87C51在片内,80C31在片外。

高段60KB:1000H~FFFFH。

在片外。

读写ROM用MOVC指令,控制信号是PSEN和EA。

读ROM是以程序计数器PC作为16位地址指针,依次读相应地址ROM中的指令和数据,每读一个字节,PC+1→PC,这是CPU自动形成的。

但是有些指令有修改PC的功能,例如转移类指令和MOVC指令,CPU将按修改后PC的16位地址读ROM。

读外ROM的过程:CPU从PC中取出当前ROM的16位地址,分别由P0口(低8位)和P2口(高8位)同时输出,ALE信号有效时由地址锁存器锁存低8位地址信号,地址锁存器输出的低8位地址信号和P2口输出的高8位地址信号同时加到外ROM 16位地址输入端,当PSEN信号有效时,外ROM将相应地址存储单元中的数据送至数据总线(P0口),CPU读入后存入指定单元。

二、外部数据存储器(外RAM)地址范围:0000H~FFFFH共64KB。

读外RAM的过程:外RAM 16位地址分别由P0口(低8位)和P2口(高8位)同时输出,ALE信号有效时由地址锁存器锁存低8位地址信号,地址锁存器输出的低8位地址信号和P2口输出的高8位地址信号同时加到外RAM 16位地址输入端,当RD信号有效时,外RAM将相应地址存储单元中的数据送至数据总线(P0口),CPU读入后存入指定单元。

三、单片机内部数据存储器原理(内RAM)从广义上讲,8051内RAM(128B)和特殊功能寄存器(128B)均属于片内RAM空间,读写指令均用MOV指令。

但为加以区别,内RAM通常指00H~7FH的低128B空间。

8051内RAM又可分成三个物理空间:工作寄存器区、位寻址区和数据缓冲区。

作用:有专用于工作寄存器操作的指令,读写速度比一般内RAM要快,指令字节比一般直接寻址指令要短,还具有间址功能,能给编程和应用带来方便。

工作寄存器区分为4个区:0区、1区、2区、3区。

每区有8个寄存器:R0~R7,寄存器名称相同。

但是,当前工作的寄存器区只能有一个,由PSW中的D4、D3位决定。

⒉ 位寻址区⑴地址:从20H~2FH共16字节(Byte,缩写为英文大写字母B)。

每B有8位(bit,缩写为小写b),共128位,每一位均有一个位地址,可位寻址、位操作。

即按位地址对该位进行置1、清0、求反或判转。

⑵用途:存放各种标志位信息和位数据。

⑶注意事项:位地址与字节地址编址相同,容易混淆。

区分方法:位操作指令中的地址是位地址;字节操作指令中的地址是字节地址。

位寻址区的位地址映象表⒊ 数据缓冲区内RAM中30H~7FH为数据缓冲区,用于存放各种数据和中间结果,起到数据缓冲的作用。

四、特殊功能寄存器(SFR)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映象表(一)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映象表(二)特殊功能寄存器地址映象表(三)⑶ 程序状态字寄存器PSWPSW也称为标志寄存器,了解这个对于了解单片机原理非常的重要,存放各有关标志。

其结构和定义如下:① Cy —进位标志。

用于表示Acc.7有否向更高位进位。

② AC —辅助进位标志。

用于表示Acc.3有否向Acc.4进位。

③ RS1、RS0 —工作寄存器区选择控制位。

RS1、RS0 = 00 —— 0区(00H~07H)RS1、RS0 = 01 —— 1区(08H~0FH)RS1、RS0 = 10 —— 2区(10H~17H)RS1、RS0 = 11 —— 3区(18H~1FH)④ OV —溢出标志。

表示Acc在有符号数算术运算中的溢出。

⑤P —奇偶标志。

表示Acc中“1”的个数的奇偶性。

⑥ F0 、F1 —用户标志。

⑷ 数据指针DPTR16位,由两个8位寄存器DPH、DPL组成。

主要用于存放一个16位地址,作为访问外部存储器(外RAM和ROM)的地址指针。

⑸ 堆栈指针SP专用于指出堆栈顶部数据的地址。

§2-3 I/O端口结构及工作原理※ 有4个8位并行I/O口,共32条端线:P0、P1、P2和P3口。

每一个I/O口都能用作输入或输出。

※ 用作输入时,均须先写入“1”;用作输出时,P0口应外接上拉电阻。

※ P0口的负载能力为8个LSTTL门电路;P1~P3口的负载能力为4个LSTTL门电路。

※ 在并行扩展外存储器或I/O口情况下,P0口用于低8位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分时传送) P2口用于高8位地址总线,P3口常用于第二功能,用户能使用的I/O口只有P1口和未用作第二功能的部分P3口端线。

§2-4 时钟和时序原理一、时钟电路二、时钟周期和机器周期⑴ 时钟周期。

80C51振荡器产生的时钟脉冲频率的倒数,是最基本最小的定时信号。

⑵ 机器周期。

80C51单片机工作的基本定时单位,简称机周。

§2-5 复位和低功耗工作方式80C51单片机的工作方式共有四种:⑴ 复位方式;⑵ 程序执行方式;⑶ 低功耗方式;⑷ 片内ROM编程(包括校验)方式。

一、复位方式⒈ 复位条件RST引脚保持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

⒉ 复位电路⒊ 复位后CPU状态PC: 0000HTMOD: 00HAcc: 00HTCON: 00HB:00HTH0: 00HPSW: 00HTL0: 00HSP: 07HTH1: 00HDPTR:0000HTL1: 00HP0~P3:FFHSCON: 00HIP:×××00000BSBUF:不定IE:0××00000BPCON:0×××0000B二、低功耗工作方式⑴ 待机(休闲)方式(Idle)⑵ 掉电保护方式(Power Down)。

两种低功耗工作方式由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确定。

其中:SMOD:波特率倍增位(在串行通信中使用)GF1、GF0:通用标志位PD:掉电方式控制位,PD=1,进入掉电工作方式;IDL:待机(休闲)方式控制位,IDL=1,进入待机工作方式。

(1)待机(休闲)方式(2)待机(休闲)状态进入只要使PCON中IDL位置1。

⑶ 待机(休闲)状态退出①产生中断;②复位。

⒉ 掉电保护方式⑴ 掉电保护方式状态●片内振荡器停振,所有功能部件停止工作;●片内RAM数据信息保存不变;● ALE、PSEN为低电平;● Vcc可降至2V,但不能真正掉电。

⑵ 掉电保护状态进入只要使PCON中PD位置1。

⑶ 掉电保护状态退出唯一方法是硬件复位,复位后片内RAM数据不变,特殊功能寄存器内容按复位状态初始化。

工业种常用的PLC实际就是单片机系统,一般在家用电器(比如微波炉洗衣机彩电等),手机等,都是单片机系统,当然有8,16,和32位之分了。

单片机叫“中介机”吗?这种说法准确吗?单片因为资源有限,自身没有开发能力,必须借助开发工具来开发应用它,以上是单片机原理的基础介绍,这个东西还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才能真正的理解,学好,建议您到电子论坛去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