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一、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IPV6的概念、原理和作用过程。
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知识的学习及应用能力。
2.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三)教学内容及数时数本课程从下一代互联网的基本理论出发,循序渐进地介绍了IPv6的寻址、报头、地址自动配置、名称解析、路由及移动IPV6等内容。
理论部分实验部分(四)考核要求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的方式:考查总评成绩=平时成绩*0.6+期末成线*0.4平时成绩=课程作业绩*0.2+课外阅读*0.2+中期考核*0.2+课外讨论*0.2+其它*0.22.考题设计重点考察内容: IPV4的不足及缺陷以及IPV6怎样弥补这些缺陷; IPV6地址的分类及各种地址的含义,IPV6地址空间的划分;使用网络监视器分析IPV6报头结构、ICMPv6报头结构、IPV6邻节点报文结构和功能;多播侦听查询报文、多播侦听报告报文和多播侦听已完成报文的功能。
试题种类以及形式,和所占的比例:客观题(70%),主观题(30%)3.实验考核说明考核内容:使用网络监视器分析IPV6报头结构;使用网络监视器分析ICMPv6报头结构;使用网络监视器分析IPV6邻节点报文结构和功能;多播侦听查询报文、多播侦听报告报文和多播侦听已完成报文的功能。
考核方式:实验考核考核要求:完成实验报告二、本文(一)课程教学内容理论部分第1章IPV6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IPV4和当前Internet的缺陷,IPV6如何弥补这些缺陷;IPV4和IPV6之间的主要区别;IPV6的特性。
教学内容:第1节IPV4局限有限IPV4地址空间所造成的后果。
第2节IPV6的特性巨大的地址空间;安全性;更好地支持QOS;可扩展性。
第3节IPV4与IPV6的比较报头格式的区别;路由协议的区别;域名解析的区别;地址分配方式;安全性方面。
教学要求:了解IPV4有限地址空间所造成的后果,IPV6的特性,掌握IPV4与IPV6的主要区别。
教学重点:IPV6的特性教学难点:IPV4与IPV6的比较教学时数:4学时第2章IPV6寻址(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IPv6地址语法,包括零压缩法和前缀格式;不同类型IPv6单播地址的作用;IPv6多播地址的格式;IPv6泛播地址的作用;如何获得IPv6接口标识符;IPv4地址和IPv6地址之间寻址概念的区别。
教学内容:第1节当前地址的分配当前的地址分配情况。
第2节IPV6的地址语法零压缩法;IPV6前缀。
第3节IPV6的地址类型IPV6的地址类型。
第4节单播IPV6地址可集聚全球单播地址;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特殊地址;兼容地址;NSAP地址。
第5节多播IPV6地址推荐的多播IPV6地址;请求节点地址。
第6节泛播IPV6地址子网—路由器泛播地址。
第7节主机IPV6地址主机IPV6地址。
第8节路由器的IPV6地址路由器的IPV6地址。
第9节子网化IPV6地址空间NLA ID的子网化;SLA ID的子网化。
第10节IPV6接口标识符基于EUI—64地址的接口标识符;临时地址接口标识符。
第11节将IPV6多播地址映射为以太网地址将IPV6多播地址映射为以太网地址。
第12节IPV4地址和IPV6地址的对应IPV4地址和IPV6地址的对应.教学重点:IPV6的地址类型,单播IPV6地址,IPV6接口标识符。
教学难点:子网化IPV6地址空间教学时数:8学时第3章IPV6报头(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IPv6数据包的结构;IPv4报头中的字段;IPv6报头中的字段;IPv6和IPv4报头中的字段差别;IPv6扩展报头;IPv6最大传输单元(MTU)的定义;了解用于上层校验和的新的伪报头。
教学内容:第1节IPV6数据包的结构IPV6数据包的结构。
第2节IPV4报头IPV4报头。
第3节IPV6报头下一个报头字段的值;比较IPV4和IPV6的报头。
第4节IPV6扩展报头扩展报头的顺序;逐跳选项报头;目标选项报头;路由报头;片段报头;身份验证报头;封装安全有效载荷报头和尾部。
第5节IPV6 MTUIPV6 MTU。
第6节上层校验和上层校验和。
教学重点:IPV6报头,IPV6扩展报头。
教学难点:IPV6 MTU教学时数:6学时第4章ICMPv6协议(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ICMPv6的作用和所有ICMPv6报文的结构;两种类型的ICMPv6报文以及如何区别它们;4类ICMPv6差错报文;两类用于诊断的ICMPv6信息报文;常用的ICMPv4报文并且给出相应的lCMPv6报文;IPv6的路径MTU发现过程。
教学内容:第1节ICMPv6概述ICMPv6报文的类型;ICMPv6报头。
第2节ICMPv6差错报文目标不可到达;数据包过长;超时;参数问题。
第3节ICMPv6信息报文回送请求报文;回送应答报文。
第4节ICMPv4和ICMPv6报文的比较。
第5节路径MTU发现PMTU的改变。
教学重点:ICMPv6报文的类型;ICMPv6报头教学难点:路径MTU发现教学时数:6学时第5章邻节点发现(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IPv6邻节点发现(ND)协议的功能;邻节点发现选项的功能和格式;邻节点发现报文的功能和格式;邻节点发现报文使用哪些ND选项;地址解析、邻节点不可到达检测、重复地址检测、路由器发现和重定向过程的细节;用主机数据结构和邻节点发现报文中的术语来描述主机发送算法。
教学内容:第1节邻节点发现概述邻节点发现报文的格式。
第2节邻节点发现选项源链路层地址和目标链路层地址选项;前缀缀信息选项;重定向报头选项;MTU选项;公告间隔选项;本地代理信息选项;路由信息选项。
第3节邻节点发现报文路由器请求报文;路由器公告报文;邻节点请求报文;邻节点公告报文;重定向报文。
第4节邻节点发现过程概念主机数据结构;地址解析;邻节点不可到达检测;重复地址检测;路由器发现;重定向功能。
第5节IPV4邻节点报文和IPV6邻节点报文比较IPV4邻节点报文和功能以及相应的IPV6邻节点报文和功能。
教学重点:邻节点发现报文,邻节点发现选项。
教学难点:邻节点发现过程教学时数:6学时第6章多播侦听发现(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IPv6多播侦听发现(MLD)协议的意义;IPv6主机和路由器如何支持多播通信;MLD报文数据包的结构;每种MLD报文的结构和意义。
教学内容:第1节多播侦听发现概述多播侦听发现概述。
第2节IPV6多播概述主机对多播的支持;路由器对多播的支持。
第3节MLD数据包的结构MLD数据包的结构。
第4节MLD协议的报文多播侦听查询报文;多播侦听报告报文;多播侦听已完成报文。
第5节MLD协议小结MLD协议小结。
教学重点:MLD协议的报文教学难点:MLD数据包的结构教学时数:2学时实验部分实验1 IPV6子网划分(支撑课程目标2)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IPV6子网划分的方法。
实验内容:对给定的IPV6地址空间按要求划分成若干个子网,并给出每个子网的地址空间。
实验设备:Windows 7系列网络环境网络监视器实验时数:6学时实验2 IPV4报头与IPV6报头对比分析(支撑课程目标2)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互联网IPV4协议与IPV6协议的报头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实验内容:对比、分析IPV4协议与IPV6协议的报头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设备:Windows 7系列网络环境网络监视器实验时数:8学时实验3 网络监视器捕获回送请求报文并分析(支撑课程目标2)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ICMPV6报文的结构。
实验内容:首先通过网络监视器捕获回送请求报文,然后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了解ICMPV6报文的结构及相关信息。
实验设备:Windows 7系列网络环境网络监视器实验时数:6学时实验4 网络监视器捕获邻节点请求报文并分析(支撑课程目标2)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邻节点报文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内容:首先通过网络监视器捕获邻节点请求报文,然后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邻节点报文的结构及相关信息。
实验设备:Windows 7系列网络环境网络监视器实验5 网络监视器捕获多播侦听报文并分析(支撑课程目标2)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和掌握MLD协议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内容:首先通过网络监视器捕获多播侦听报文,然后对捕获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多播侦听报文的结构及相关信息。
实验设备:Windows 7系列网络环境网络监视器实验时数:6学时(二)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矩阵图注:表中教学环节:课程、实践环节、训练等;根据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分别用“H”(高)、“M”(中)、“L”(弱)表示课程对该毕业贡献度的大小;矩阵应覆盖所有必修环节。
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等教学环节。
(对应课程目标1)2.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同时发挥实验教学的长处,打破理论讲授限制,以实验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自学,更加适合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应课程目标2)四、参考书目1.Joseph Davies,《理解IPV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H3C,《IPV6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CISCO,《Cisco IPv6网络实现技术(修订版)》,人民邮电版社,2014年(第1版)。
4. 杨云江,《IPV6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5. 崔勇,《下一代互联网与IPV6过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
五、使用说明适应网络工程专业的《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
六、课外学习(一)课外阅读1.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本课程的了解,为学好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阅读书目(1)Joseph Davies,《理解IPV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H3C,《IPV6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CISCO,《Cisco IPv6网络实现技术(修订版)》,人民邮电版社,2014年(第1版)。
(4)杨云江,《IPV6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5)崔勇,《下一代互联网与IPV6过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