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必考知识点总结1.地质学是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的学科。
它是地学(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P1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3)历史比较法——P43.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理想的扁球体(旋转椭球题),并且内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所计算出的重力值,称理论重力值。
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重力值,称为重力异常。
——P164.地面上没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
如磁偏角和磁偏角与理论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P19地球内部储存着巨大的热能,这就是常说的地热。
——P205.在年常温层下,地温随深度而增加,此增温规律可以用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表示。
所谓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C是所增加的深度,单位是m/°C。
地热增温级的平均数值时33m/°C.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
——P20-216.地球的圈层结构:外三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三圈:地壳、地幔、地核——P247.研究地球内部构造主要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P 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S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P278.莫霍面(33km)【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P、S速度都增加;古登堡面(2900km)【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P突然速度降低,S则完全消失。
——P289.地壳化学元素有O、Si、Al、Fe、Ca、Na、K、Mg 8种主要元素。
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克拉克值。
——P3010.地壳的结构:上层地壳(硅铝Sial层、沉积质层)【特点:非常薄,在海洋地区变薄甚至完全缺失】,是个不连续圈层】和下层地壳(硅镁Sima层、玄武质层)【厚度可达30km,是个连续圈层】——P3211.地壳的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质层上有花岗质层(表面的大部分地区有沉积岩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其表层为海洋沉积层所覆盖】、过渡型地壳。
——P3212.上地幔顶部与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P3313.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以下,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是岩浆的发源地。
——P3314.根据地震波P的变化情况,地核又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P3415.地质作用是指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
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又分为风化(物理、化学和生物风化)、剥蚀(机械和化学剥蚀)、搬运(机械和化学搬运)、沉积(大陆和海洋沉积/ 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和成岩作用。
内力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岩浆活动(喷出和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
——P35、3716.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1)地内热能(2)重力能(3)地球旋转能(4)太阳辐射能(5)潮汐能(6)生物能——P3617.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P3818.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他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P3919.矿物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单质矿物(如金、石墨和金刚石等)和化合物。
——P4520.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相互顶替的现象。
——P4521.同质多像是指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的现象。
——P4622.矿物的主要集合体形态有:(1)粒状集合体(2)片状、鳞片状、针状、纤维状、放射状集合体(3)致密块状体(4)晶簇(5)杏仁体和晶腺(6)结核和鲕状体(7)钟乳状、葡萄状、乳房状集合体(8)土状体(9)被膜——P4923.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掌握:(1)颜色(2)条痕(3)光泽【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金刚、玻璃、脂肪、珍珠、丝绢和土状)】(4)硬度(5)解理(6) 断口(7)比重——P51【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正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P5225.解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P5226.断口是指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即一般来说,解理程度越低的矿物才容易形成断口。
——P5327.石墨鉴定特征:钢灰色、染手染纸、滑腻感。
——P5528.金刚石鉴定特征:硬度最大、强金属光泽。
——P5629.方铅矿PbS鉴定特征:铅灰色、比重大。
——P5730.辰砂HgS鉴定特征:朱红色、相对密度大。
——P5731.辉锑矿Sb2S3鉴定特征:柱状、针状集合体。
——P572334232233235.橄榄石(Mg,Fe)2[SiO4]鉴定特征: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高。
——P6336.高岭石Al4[Si4O10][OH]8或Al2O3·2SiO2·2H2O的鉴定特征:土状,主要黏土矿物之一。
——P6637.重结晶BaSO4与方解石怎样比较?答:重结晶与方解石相似,但后者相对密度小,溶于酸,容易区别。
——P6838.萤石(氟石)CaF2鉴定特征:绿紫白,颜色鲜明,标准硬度(4),多向完全解理——P7039.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天然产出的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P7140.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发生、迁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P7241.火成岩是指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P7242.岩浆作用有两种方式: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注: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深成岩;在浅处冷凝而成的岩石,称浅成岩。
二者统称侵入岩。
】——P72。
43.火山活动分为三种: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P7344.火山构造(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和火山口。
——P7345.火山喷发类型有:裂隙式喷发、中心式喷发【又分为:宁静式喷发、爆裂式喷发和过渡式喷发(又称斯特龙博利式)】。
——P80、8146.近代火山分布规律: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P83、8447.侵入作用分为深成侵入【主要产状有岩基和岩株】和浅成侵入【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和岩脉】。
——P8648. SiO2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根据其多少可以将火成岩分为:超基性岩(<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注:酸性岩黏性大、温度低、不易流动、颜色偏浅】。
——P71、8852.沉积岩是指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P1015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1)风化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分风化)【注:影响风化的因素:风化作用的程度、速度和深度决定于岩石的性质和外界条件】、(2)剥蚀作用(风的吹蚀、流水侵蚀、地下水浅蚀、海水海蚀和冰川冰蚀)、(3)搬运作用(机械和化学搬运)、(4)沉积作用(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5)成岩作用(压固、脱水、胶结和重结晶作用)。
——P102~11854.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2)层面构造、(3)结核、(4)生物化石。
——P123~12856.变质岩是指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P13857.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P13858.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因素。
——P138、13959.变质岩的特征:(1)岩石重结晶明显(2)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
——P14060.变质岩的构造:(1)片理构造(片麻构造、片状构造、千枚构造、板状构造、条带状构造)、(2)块状构造、(3)变余构造。
——P143、14461.变质作用类型: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P144~15062.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
——P157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63.老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
——P157、158老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64.地壳演化理论的两大派:固定论【代表性学说:地槽地台说(简称:槽台说)】和活动论【代表性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P159、16065.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性、速度和幅度、周期性和阶段性。
——P160、161、16266.构造运动按方向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升降、造陆运动)。
——P16067.新构造运动的证据:地貌标志、测量数据。
——P16468.老构造运动的证据: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海相、陆相、过渡相(注意:海侵层位、海退层位)】、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P164~16769.岩层产状一般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P170、17170.确定岩层产状的三个数值:走向、倾向和倾角。
——P17271.岩石变形的三个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P17572.褶皱: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连续弯曲现象——P17873.褶曲:地质构造中褶皱的基本单位。
即褶皱变动中岩层的一个弯曲。
——P17874.向斜:地层中一种下凹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新地层组成,中新翼老。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
【向斜储水。
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
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P17975.背斜: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中老翼新。
(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但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
【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且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又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
】【背斜、向斜图拟】76.地形倒置:地形倒置是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也称逆地形。
在褶皱构造运动中形成的背斜山,背斜顶部由于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或出露了软弱岩层,经长期侵蚀逐渐变低而成为谷地;相反地,向斜的底部岩石相对较硬,抗蚀力强,最后会高于背斜的轴部而成为向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