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
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代表了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讲物质文明以及偏于科学的文化不同。
同时那些“全盘西化”和“全盘东化”的思想是偏激的。
保不住传统文化那犹如丢掉自己几世的传家宝,甚至可以视为不孝。
而一味活在过去,不取众家之所长,则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可以视为不智。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
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褪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的沉淀!悠悠千年,历史的光辉星星点点,多少人物、多少辉煌、多少往事。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它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
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会,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西方物质文化,科学主义在近代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物质主义的发展到了今天却表现出了很大的缺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西方物质文化的缺陷正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再生提供了契机!那么现如今,儒家文化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能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仁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
在当今物欲横流
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崇高的道德价值体系,这与当今的法制并不冲突。
严格来说,一个具有崇高道德思想的人,必不会触犯法律,危害社会。
虽然儒家规定的那一套严格的的道德体系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但其道德价值却不容忽视。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 岁“志于学”开始到70 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
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
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
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
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
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社会价值
1、和谐。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2、人本。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一人为本。
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
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
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
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
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五、经济价值
“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是“见利思义” ,还是“见利忘义” ,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
在香港,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们支撑着香港经济的腾飞。
他们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强做大有的甚至挤进世界500 强呢?究其成功的缘由,简单地讲就是儒家的伦理加上现代化的管理。
为此他们获得了“当代儒商”的殊誉。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见利思义” ,走的是一条“以其义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不可否认,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都有糟粕,需要遗弃。
儒家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它的森严的等级观念,比如它的歧视女性的思想,比如它狭隘的香火观念,比如它对商业的歧视等等,因而它引起了清醒者的反抗。
然而毛主席老人家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拿来主义是不错的,至少能为当今的社会注入一些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
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