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7课
东欧巨变:几家欢乐几家愁 东欧巨变:几家欢乐几家愁 东欧巨变:几家欢乐几家愁
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初,首先在 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无 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他转而进 行政治改革,以“民主社会主义”取 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 “公开性”。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是去革除高 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而是 走上了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 义的道路。他的改革造成了一系列恶 劣的影响。
和平
动荡
步骤:东欧剧变三阶段(困难;妥协;更迭
经济困难 政局动荡
)
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多元化
反对派得势取得政权
剧变完成
制度质变
等保 国加 发利波 生亚兰 剧、、 变罗南 。马斯 尼拉 亚夫 、、 匈阿 尔 牙 ★ 利巴 和尼 德亚 意、 志捷 民克 自1991年南斯拉夫各共和国掀起“独立”狂潮以 主斯 洛 共 1990 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正式宣布 来,南斯拉夫屡次爆发武装冲突, 其规模之大,蔓延 和伐 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统一。勃兰登堡门因此成为德国统一的象征。 之迅速,伤亡之惨重,是战后欧洲前所未有的。 国克 、
1985年,戈尔巴乔 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 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 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 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 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 脖子。”
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 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 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 个月的紧急状态。但历时不 到60小时即宣告失败。
1991年底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取代苏联
1999年3月24 日晚,科索沃战 争爆发,图为贝 1999年3月24日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 尔格莱德市中心 道主义干涉”的幌子,对主权国家南联盟进行了持续 遭到轰炸。 78天的轰炸。
9· 11事件现场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
东欧剧变原因
① 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僵化, 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停滞陷入危机。 ③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东欧动荡。 ④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根 本 原 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改革
激化各种矛盾
政治改革
4、日: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他在亚太地区没有 多少人缘,其谋求政治大国的梦想还十分遥远 5、中:发展中国家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特点: 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但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 思考: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美
欧盟
一 超 多
日
俄
强
中
三、多极化趋势下的国际关系
1.特征: 2.表现: 3.原因 ① 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失衡,导致了国际上出现了 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动荡) ② 美国力图构建以它为首的单极世界,不断在世界 上推行其霸权政策(动荡) ③ 多方力量的制约(和平) ④ 当前世界发展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 和平与动荡并存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 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 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 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 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 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 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 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解体后的苏联
苏联的解体有双重含义: 一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 变化,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同时伴随着瓦解,分裂 为15个国家。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
1.原因
1、美:政治稳定,经济、军事、科技力量领先世界 2、俄:经济发展较慢,受到北约的空前挤压
3,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导致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 因素有哪些?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日本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美苏争霸削弱了彼此实力
一、两极格局的终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1989——1991)
1.概况: 步骤 典型国家
思考:什么发生了根本变化?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 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苏联解体的过程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
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2.八一九事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独联体的建立——完全解体(1991年底) 标志: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的11国签署 《阿拉木图宣言》。
八一九事件是在苏联局势恶化,特别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 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时,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控制局 势而发动的。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无法抵挡事件发生后,来自反对派以及国外势力的压力。
八一九事件后的叶利钦
八一九事件之后以叶 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激进 派”威信大增,实际掌握 了国家大权。
5.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 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 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 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水平。
( 3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 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联形势 迅速变化,苏联共产党分崩离析。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 长,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利领 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12月21 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 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2.依据以下材料思考分析东欧剧变 的原因有哪些?
剧变实质
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 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 的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 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 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之风, 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 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