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人体免疫调节《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奠基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框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学术观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完善做出了不朽贡献。
为成就中华文明繁荣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都有重大意义。
科学一词源于近代西方文明,即分门别类的知识;我们的祖先是宏观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创造不了这个名词,《内经》虽然不谈分门别为类的知识,就其实质即是一部科学巨著,丰富内函众多科学于其中。
免疫一词源自西方政治典章,原意是取消社会责任,是一个借用术语,借以形象地描述人体抗御疾病的功能活动。
中国古代医学对这一功能的描述称之曰卫、卫外,属于阳气功能的发挥,主要与肺的功能紧密联系,与心肾肝脾也有关联;《内经》对生命的起源及免疫功能都有大量具体而详尽的阐释,有着丰富的内函;故黄帝益曰:“精光之道,大圣之业”!《黄帝内经》开篇即从自然/社会/心理的角度论述免疫与疾病的关系,《上古天真论》开门见山地提出:懂得生命规律的人,取法事务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转化的两个方面,以自然之道的法则做为调和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饮食有合理搭配,运动、劳作和休息有一定规律性,不以自我意志强加于自然力之上去实现规划和目标,因而才有形体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当今的人有所不同,将满足于口感而伤害生理功能的酒称赞是玉浆,将违背自然法则的主观意愿做为事务的本来规律;乘着酒兴而做性的满足,为满足意欲而耗尽维持生理功能的物质精华,丧失维持生命功能的物质基础。
不晓得珍惜生命的基础物质和保持旺盛的生理功能;不懂得适时控制情绪和节制欲望,竭尽全力满足主观追求和过份的情欲;为享受的愉悦而与生命本来的生理法则背道路而驰。
所以上古有大智慧的人说:导至人体虚弱的因素和刚劲的疾风都会劫虐人体正气,是要避免的。
随遇而安,和平无争的心境是产生旺盛免疫力的生理基础;精与神的内守和固摄是抗御疾病的重要因素;生命的气机以合于自然的方向循经而行,则要清心少欲,心境平和而没有畏惧,形体要有适当运动而不至太疲倦,生命的功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
爱好不至招眼目的注意,淫乐和邪象不至引起心智的堕落,或聪敏或思虑鲁钝、有才华而不通达,都不为事务困扰而惧怕,这就是养身之道。
“无恚惠之心…”则明确指出愤怒和抑郁(即现代医学所说心理因素)在免疫功能发挥中的危害。
阴阳五行引用到医学的意义有二,其一是方法论的内容,其二是作为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构件,即体内各功能系统间的相互联系。
“治病必求于本”、“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阴阳反作,病之从逆”。
这里的“本”是什么呢?本就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发挥以及体内各功能系统间的相互联系。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阴阳反作,病之从逆”直观地告诉我们,疾病即是身体内部升清与降浊两种功能混乱,打破了阴阳发挥应有功能的和谐和合的统一而产生无序的生理界面。
无论外感寒邪亦或由五味不调而内生里寒,寒作用于机体的结果是产生不洁净的糟粕;而温热之气作用于机体则使精微化生为清阳并护卫生命有序无悖(这正是肿瘤产生的原因和水温物华治疗方案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夫道者却老而全形也”明确地告诉我们,衰老的减缓和健壮的形体完全可以通过养生的法则来实现,哪么这个法则又是什么样呢?《内经》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和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
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彰服,举不欲离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并列星晨,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这样便产生了真人、至人、圣人、神人四种层次或格调的养生之道。
并且说:无恚嗔之心,精神不散。
前人多么注重情志在养生法则中发挥的作用。
接下《四时调神大论》中进一步根据四季更替提出人的情志也要顺应四时变化而有生长化收藏: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夏使志无怒;秋使志要安宁;冬则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天气者,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
圣人从之身无奇病,生气不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清轻者上升为天,天主光明施孕育之性而无终了,万物仰承天阳之德周运不息;有德性的人顺应苍天的生长化收藏便可身健无恙。
万物不凋零,它的生长之气就不枯竭,因而要与万物生长化收藏及宇宙变化规律相适应或统一,才不至毁坏人体抵御疾病的真阳之气。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四季更替,阴阳消长,动与静,盛与衰的交替周运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源泉,动中孕育着静,静息滋孕着运动;旺盛之极走向衰老,衰老却让成熟的种子播撒又是新生的基础。
四时阴阳更替导至万物消亡和发展,是生命生与死的根源,违背则灾害由之而生,顺应则疾病无由,这是法则。
有智慧的人尊循,愚蒙的人却违背;尊循天地法则则长生,违背则必定消亡;尊循则和谐有序,违背则悖乱。
尊循和违背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称为内格。
这些重在阐明随大自然阴阳交替,人体养生的要点亦随之而动。
为了说明不同时相内大自然阴阳相互消长制约对万物的影响,前人说天道的本性是清净光明,藏德不止。
有道德人的应当效法苍天的意志,心境要清净无争,光明磊落;不可产生违背道德伦理的想法。
《生气通天论》则进一步说道:“生之本,本于阴阳”;“苍天(头脑、思维)之气清净,则志意治(和谐、不混乱),顺之则阳气(免疫功能)固;阳气者若天与日”。
万物生命的根本存在于阴阳,正如老子之言:一阴一阳谓之道,它先天地而生,天地即其化生。
苍天的德性清澈而静谧,人的志向意念也要清洁静谧,清澈无杂(恶意、邪念)而有序。
顺应这样的法则,生理功能的发挥坚强稳固;失之则内外塞闭,道路(阴阳往复的经脉)不通,抵御疾病的功能丧失;维持生命特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尤如苍天之德行和太阳的光辉,是抵御疾病最基本的因素,这正是人体正气。
有智慧的人应当传布这样精微玄妙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并通应大自然的意志,否则身体的卫外功能就会消失。
这里不单说人的心态要端正,更注重强调人免疫能力还受到行为与道德规范的制约。
也正是老祖先的这一训导要求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必须遵循人伦道德。
而现代医学则不讲这样的训导,做事只须见利即可蠢蠢然无所不用其及。
阐释卫阳的实质与人体生理关系时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烦劳则张,精绝;大怒则形气绝;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人体的正气是什么呢?正气于人体就如同天上的红日,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则会因疾病折磨而不得长寿,过度操心或劳累即使其功能松弛,并引起精微耗竭;生气发火则引起形体和生理功能断绝。
免疫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则能充实意志活动,濡养脏腑则进一步充实精微并使之贮存。
《内经》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喜怒不节,生乃不固。
正是由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五志,五志之出由五脏,五脏之病由五志伤,所以五脏或极或不及是五脏病理变化之由来,因而人活在这个世上必须节欲。
阐释阴的实质与阳的关系时说: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固也,圣人平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决;阴阳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是什么呢,阴是人体贮藏的精气,功能是使精微发挥生理作用,让生命强壮而顶天立地。
阳的作用是阴的守卫,功能是御外而使生命免于侵袭,保卫身体内部各脏腑有序运行,机能活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
前人在这里既清楚地讲叙了阴阳双方的生理特性,还讲叙了阴阳平秘的重要性:护保生命的正气要健旺,旺而无限制则过度耗损阴精而导至机体精华枯竭;阴精在体内的分布也要公平均一不可有贫富,阴气的活动也必须有制约,不可放任滋肆;卫阳的升发程度也要有收敛才不至极或生重,极或重则阴阳离绝。
精神与形体和谐的关键就在于阴阳平秘,朴素辩证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健康的基础。
有智慧的人使精微贮存和功能发挥两者平衡,则筋骨血脉和合统一,骨髓坚强稳固,气与血都能有序盾环。
阴阳关系平衡的关键是:卫外的作用要周密和坚固,卫外在某些方面过份发挥而在另的方面又有疏漏,阴精则耗竭或流失(这里已阐释自身免疫性高血糖病的形成和后果了)。
阴精贮藏和卫阳功能发挥平衡又没有疏漏,生命的精气和意志活动就有序并旺盛。
阴阳分奔而互不关联,精微与功能则消散而生命不能存续。
前人还说:无论免疫功能的低下与过激及饮食五味也有关联,即免疫与新陈代谢的联系。
前人总结说:饮食五味是生命必须精微产生的源腺,精微的产生与来源依靠日常饮食五味的化生;主观喜好的偏食或客观条件的摄取不及都是精微的过盛或不足的根源,所造成的伤害还可以进一步引起五味摄取的不足或过乘。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所宫,伤在五味。
前人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肿瘤和高血糖形成的重要环节,由于人体长期过度摄入单一偏碱食物而引起机体PH值失去平衡,机体处于极或不及代谢状态。
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超限产生,肾上腺素超量释放,肝糖被超量动员,形成肾阴枯竭而肝阳独旺的局面则脾其运化功能,糖便停留在血液不能进入细胞氧化产生能量,这就是产生高血糖的实质。
发生肿瘤的实质是机体K+/Mg2+与Na+/Ca2+失去平衡引起H+浓度上升,ATP过程被抑制,脑垂体后叶功能关闭,体温调节失灵;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被限制产生,肾上腺素释放减少;磷酸三苷过程被掐断进而导至细胞核骨架不能构建;细胞膜结构改变引起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受阻。
“肾阳学说”心肾肺三脏阳虚引发肿瘤疾病的分门别类知识实质即在此。
《内经》举例说:过多摄取Na+对机体的危害是骨髓功能和心肌遭受损伤----“过味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并明确指出维持生命特征的基本物质由骨髓产生,也与五味有密切联系。
----谨和五味,骨气以精。
这不正是现代免疫科学的分门别类知识吗(可是现代医学则只有“手术”和“放化疗”并以其无知而肆意贬损光辉灿烂的传统医学学术)?并且说:风邪和过度之气对人体的损伤是消耗生命的精华,最终引起膏腴骨髓受损(肿瘤病多风即因膏腴骨髓受风之损)。
《内经》不但传授诊治疾病的学问还规定了诊治疾病的伦理道德: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之道。
精者生之本也,藏于精者春病不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这里的精是五味气化而成藏之于肾的精;重在阐明精与生命的关系,明确指出精的贮藏与春天阳气升发的关系:物质贮存是功能发挥的基础;夏暑之期,功能活动当开放,泄汗则可以排除郁积在体内的有害代谢物质,因而要开鬼门,使身常清。
鬼者非今天所言妖邪之鬼也,即体内代谢之糟粕或饮食、呼吸所入之毒素是也。
鬼门即魂门,但凡身体对外排泄通道的窍孔如汗腺,鼻涕腺,泪腺及二阴均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