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管理的历程与前瞻
'我国行政
的历程与前瞻
\ue004改
联盟
革开放三十多年,在
主义民主
建设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社会对公权力的行使和制约颇为关注,并为我国现行行政体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多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中、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都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等做过系统全面的论述,党和国家都意识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面临着改革的新要求。
\ue004一、相关概念界定
\ue004对于“行政”或者“行政管理”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方面,认为行政(管理)即是政府管理,主要反映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
而广义的理解则是认为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也就是说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的社会公共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依法有效的管理,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行政就是有特殊意义的管理活动。
但管理与行政也有着明显的差别:管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而行政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出现的,管理不仅历史比行政长,同时管理的外延较之更宽广,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行政,都是行政管理。
同时,行政是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行政具有阶级性,是体现阶级意志的一种管理活动;而管理具有社会属性,不具有类似于行政的“阶级性”“政治性”。
\ue004从行政法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是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的社会
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依法有效的管理活动。
以行政管理的主体作为标准来审视什么是行政管理,很显然我们看到了行政的一种分类,即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
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依法的管理;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组织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行政机关委托进行的公共行政,其形态多种多样,实质是自治行政。
在我国,社会行政的情形包括:①律师协会等行业团体进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活动;②社团、基金会根据法律授权进行的公务活动;③各种鉴定、检测机构根据法律授权进行的行业技术监督管理活动;④大学等
机构进行的自我管理活动;⑤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社区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进行的自我管理;⑥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的公益自我管理活动。
\ue008[1]\ue009 \ue004二、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
\ue004我国行政管理的历程主要表现为适应时代
要求、符合社会
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的体制方面的改革,行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都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发展到十七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创新性举措,以实现在现阶段符合我国现实需要的行政改革目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大部制”的定义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部门进行整合。
党和国家希望通过“大部制”改革,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在对社会的管理上更好地进行宏观层面的管理,同时减少对经济的微观干预,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的实现,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以下是“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审视内容:\ue004“大部制”改革的重要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现在,我国政府前后进行了不下二十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数次改革基本遵循着对中央机构设置创新点的路径拷贝(虽然各地方机构改革方案中都强调要避免这点,却依然难免),而地
方政府的“精简-膨胀怪圈”、效能低下诟病、地方治理困境(如群体性事件困扰)等现状证明了这种复制来的机构体系在地方运用显然是低效的、不相适应的,其深层次原因是一方面因为各级地方政府所承担职能不同,一味遵循从上至下的“复制式”对口设置“桶式结构”,则容易导致现行地方政府的种种结构性弊端;另一方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整体规划、刚性准则和科学论证,没有特定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模式等\ue008[2]\ue009。
行政改革的反复没有显现出显著的成效。
\ue004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三十余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也进行了三十余年,而这长时间的渐进式的改革主要反映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
在前三十年,我国的政府行政机构先后进行过五次大规模的改革:1982, 1988, 1993, 1998, 2003,这几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ue008[3]\ue009。
十七大提出的进行“大部制”改革,这被看作是前三十年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新世纪行政管理改革的新起点。
\ue004也有观点认为前三十年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如下五阶段:a.1976—1981,
大革命结束后,在百业待兴的中国社会,国家机构逐渐恢复正常的行政运行,同时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b.1982—1987,为提高政府
效率,国家花大力气在政府机构的合理调整上,大量精简人员。
c.1988—1997,提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指导思想。
d.1998—2002,实现政企分开,明确政府的职能,尤其是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减少政府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