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摘要:在鲁迅的笔下 ,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 ,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更是种类繁多,形象各异。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 ,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 ,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极大的希望 ,也给他们极大失望与大痛苦 ,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清醒后的路向,在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逐渐走向消沉。

这种处境与心态让众多知识分子处于矛盾、孤寂、痛苦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

在这里,我们针对有反抗意识或无反抗意识而逐渐消沉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关键字:知识分子反抗无反抗消沉《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十分顽固,还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1、“觉醒—动摇—沦落”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由觉醒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内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化的传播者。

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

昔日的吕纬甫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消沉后的他,竟然为了敷衍母亲,千里跋涉回到故乡为一个三岁时便死去的弟弟迁葬,并且在看到旧坟中没有任何遗骸时,还是让工人把原尸体所处的泥土装到棺材中下葬。

他的这一行为与之前的他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消沉程度之深!但作者并未正面刻化他内心的矛盾痛苦 , 而是从他的“沉静”、“颓唐”的外貌刻化 ,从他语言行为的描写中,透出他的矛盾、痛苦、孤寂的灵魂信息。

与吕韦甫相比,《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也是一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魏连殳可以说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极其复杂的,性格独特的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通过他短暂的一生描绘了一个昔日“留过洋”,有过觉醒和战斗,却在种种压迫下逐渐沦落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加上自身意志薄弱和生活的穷困,他一步步地消沉下去,直至最后的毁亡,换句话也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也是一个由正常的进步人士变为病态的消沉人士的典型形象。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使得魏连殳的个人生活细节也随之改变。

如,过去被魏连殳称为老太太的,在他当了师长顾问后,却被蔑视为了老家伙。

同时,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由先前的爱护变为戏弄,甚至花钱买孩子们狗叫及磕响头等。

为了“活几天”,他终于在生活的碾迫下 ,放弃自己原来的理想和价值观念 ,“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 ,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为军阀的顾问, 回到旧营垒 ,立刻得到高薪奉养和旧势力的青睐。

生活瞬间的优越并不能避免他内心的混乱和矛盾,他的心灵痛苦是无法解脱的。

最终魏连殳死了,与其说死于生理的“病”,到不如说死于心理的病———自我心灵痛苦、人格分裂的痛苦折磨。

由此可见 , 吕伟甫、魏连殳二人虽然都是新思想的早期传播者 ,但是他们却都在旧势力的压迫和凄惨的生活之下 ,无奈的向旧势力低了头,他们是痛苦的由反抗而逐渐沦落的孤独的知识分子。

2、“觉醒却无反抗意识”的知识分子他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带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的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

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刻画的惟妙惟肖,作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的对话来刻画其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个“差不多”先生。

从他个人生活中,都少不了差不多,他对黑暗的社会生活极其不满,可他却从不会去想怎样去抗争,而是总用差不多来说服自己得过且过。

即使生活上困难重重,他也是继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甚至去赊酒来进行自我安慰。

虽然,有时候他也有过觉醒的一面,但是在小说中,作者所描写的更多的是讽刺他消沉的一面:对于生活中的切身矛盾,他只是口头发牢骚表示不满,却不参加那“索薪”斗争,在他自己看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殊不知他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空发牢骚、无反抗意识、逃避斗争的庸人。

在他身上伴随着他性格的一系列缺陷,如庸俗、软弱、自私、麻木,使得他虽曾有过觉醒行为,但最终依旧被黑暗现实重压下去,甚至消沉堕落。

总之,小说主要通过方玄绰的形象,剖析“五四”退潮时期某些知识分子既对社会现象尚抱有不平,又不敢向社会公然抗争,模糊是非界限,动摇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心理状态。

3、“盲目追求个性解放而走向悲剧”的知识分子《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知识分子爱情问题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涓生和子君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定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争取婚姻自主和妇女解放是“五四”时期广大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

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的解放斗争中,男女主人公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蔑视封建礼教,冲破牢笼,大胆相爱,并建立了小家庭。

然而结合后的状况却不曾乐观,女主人公子君与涓生同居后,她便不再读书了不再思考了。

她整日不是回忆两个人热恋时的情景,就是终日忙于家庭琐事为生计操劳,并逐渐变得消极颓废无所作为了。

男主人公涓生原本是一个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曾以自己的觉醒换来了子君的觉醒,同时也将他最纯真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可是当与子君共同度过一段幸福的生活后,他便不再满足于爱情生活了。

他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应该是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不然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转变,然而,由于涓生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所以连涓生也不知道怎样去更新他们的幸福生活,直到涓生失业,断绝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涓生竟错误的将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都归结与子君,说是子君束缚了他的发展空间,于是他便与子君提出了分手,原以为分手后可以自由的飞翔,可是,他错了,分手后的涓生依然是生活拮据处境艰难,无奈的他只有是带着悔恨回首往事。

子君呢?分手后的她又被推回了从前的封建牢笼中,不久之后终于悔恨的离开了“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深刻启示我们: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势力是诱杀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他的悲剧也明确的批判和否定了脆弱无力的“个人主义”,说明仅仅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的奋斗是没有出路的,同时涓生的悲剧形象也告诉我们离开社会解放的所谓个性解放是注定失败的。

4、“封建伪君子”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抨击封建主义的罪恶时,还将抨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一群封建主义的伪君子。

如《肥皂》中的四铭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这类知识分子所拼命维护的主要不是封建的政治与经济,而是封建的伦理道德。

《肥皂》中的四铭是所谓“移风文社”的成员,他反对办学堂 ,连女学生在街上走路都觉得有伤风化,表面看来 ,四铭是一个多么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 ,但实际上他的心地却非常肮脏。

作者通过描写他对于流氓侮辱街上那个年轻叫花子的话大加赞赏 ,并且回家之后多次重复,将一个伪君子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高老夫子》中则将高尔础刻画成一个十足的无赖 ,他一方面振振有辞 ,攻击办学堂要闹坏风气 ,不如停办的好 ,尤其是女学堂 ,可另一方面 ,他又挖空心思 ,钻在女学堂去教书 , 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女学生。

这一类知识分子他们有一定的学识,却顽固不化、愚昧的遵循封建礼教,令人叹息。

鲁迅在塑造上述知识分子形象时,着重讽刺他们的愚昧与虚伪,他们明明无知 ,却要挂着知识的招牌 ,明明卑劣 ,却要装出道德的面孔。

虚伪 ,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当然,对于这些知识分子中的败类 ,鲁迅先生连同我们都是非常深恶痛绝的。

结语: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也正是从反封建的角度来反映现实和表现现实的,通过这些“觉醒—动摇—沦落”、“觉醒却无反抗意识”、“盲目追求个性解放而走向悲剧”、“封建伪君子”等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作品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并着重通过表现他们的不幸来解剖他们的生活环境——“病态的社会”,使人们对那个罪恶的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鲁迅先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通过这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无力和脱离群众带来的恶果,惊醒当今知识分子要摆脱“空虚”和“动摇”,认真认证、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摘要: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种类繁多,形象各异。

通过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描写,它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中国旧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

纵观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可以把他们概括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等。

在这里,我们针对消沉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形象进行重点分析与研究!关键字:失落无奈觉醒消沉一、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总体概括《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

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随着岁月的考验、生活的磨练,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一次次的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1、失落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内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再加上革命又处于低潮中,所以一个具有进步要求的知识分子终于将旧日的豪情壮志、人生目标、以及革命的精神统治抛却了,进而变成了一个情绪消沉,意志颓废,行动缓慢做事又敷衍的软弱的知识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