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二周一次)科室:神经外科
时间地点授课人
主持人课时
参加人员
主题硬膜下血肿
内容:
一、概述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二、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绝大多数有轻微头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部着力。
小儿慢性硬膜下血肿双侧居多,常因产伤引起。
三、临床表现
1.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
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
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2.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伤后1~3个月后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
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四、检查
1.X线平片检查:部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伴有颅骨骨折,慢性硬膜下病人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部CT扫描:急性硬膜下血肿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
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部MRI扫描: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MRI的T1和T2均表现为高信号。
五、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外伤史、颅高压增高情况、伴有局灶体征,结合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人及小儿。
一般在伤后3周至数月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经头颅CT扫描即可明确。
六、治疗
1.急性硬膜下血肿: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
2.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
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