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全国第一名王君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全国第一名王君2010-06-02 19:08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全国第一名:王君的最高是316 1999年11月,在军区科技练兵成果观摩会现场表演时,她又创造了10分钟输入3165个汉字的好成绩王君,女,河北定州人,1977年3月出生,1994年7月,王君怀着对军营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机要工作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报考了解放军电子学院机要专业。
现任陆军某集团军司令部机要处参谋。
王君入伍6年来,始终把争做高素质青年军人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立足本职位,努力学习成才。
先后3次参加全军和军区组织的机要专业竞赛,17次打破全军纪录,19次打破军区纪录。
1998年12月,代表军队系统参加"京城杯"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大赛,以平均每秒击键10次、10分钟输入汉字2933个的惊人成绩,每分钟输入293字的惊人速度,技压群雄,以超过第二名60多字的成绩,夺得全国第一。
"面对现实和未来我要不停地奋斗"1998年金秋,某地风景如诗,气候宜人,这是每年最佳的旅游季节。
久居都市的人们远离了喧嚣与纷杂,尽情地享受着回归大自然的轻松与惬意,欢畅的笑声洒满了山径。
而山脚下某部的一幢二层小楼里却出奇的宁静,宁静中又饱含着浓浓的凝重。
全军机要专业训练创(破)纪录竞赛正在这里举行。
二楼东侧的大厅里,一排排微机的前方,来自全军的选手们正襟危座。
他们代表着全军机要专业训练的最高水平,每个人的脸上写着志在必得的自信、战士冲锋前的兴奋,却又难以掩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计算机主机的微小运行声仿佛被放大,却又更加衬托出赛场上的宁静,偶尔一两声翻动纸页的声音夸张地撕开令人窒息的气氛,继尔又陷入难以忍受的宁静。
门轻轻地被推开,选手们的心陡然被揪紧了。
走进一位瘦弱的女中尉,随即扩散开一种医院里才有的莱苏水味,她年轻清秀的脸上异常的苍白憔悴,一双眼睛里流露着疲惫,但又有一种坚毅自信的光彩,右手的手背上有一块粘着药棉的胶布,似乎是输液后止血用的那种。
她深含歉意地向裁判们微笑着点点头,轻轻地向自己的座位走去。
工作人员和裁判们交换了一下惊诧的眼神,似乎欲言又止,一段短暂的沉默之后,主裁判叹了口气,继而又凝重地点了点头,随即下达了"准备开始"的口令。
每个人的屏幕上同时出现了倒计时的命令。
10、9、8、7…10秒钟的时间却如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心脏似乎停止了跳动,大脑也是一片空白。
当"1"消失的那一瞬间,选手们绷得紧紧的神经与肌肉积蓄起来的能量在瞬间得到释放,飞速敲击键盘的声音如暴风骤雨,又如决堤的洪水淹没了赛场。
终端机显示屏上的积分坐标忽上忽下、交替上升,那位女中尉的积分坐标开始处在最下方,似乎又犹豫了一下,然后又鬼使神差般的飞速上升,不紧不慢地超过了刚才领先的第一名,以极为均匀的速度上升,并始终保持着遥遥领先的态势。
短短的十分钟仿佛被拉长了一般,异常的难耐。
当倒计时钟鸣响时,击键声嘎然而止,赛场又陷入那种令人窒息的宁静,似乎可以听见每个选手剧烈的心跳。
几分钟后,主裁判激动地宣布:"某集团军选手王君以超过56组的绝对优势打破五笔连续科目全军纪录,这是她连续打破的第6项全军纪录!"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就连她的竞争对手们也忘情地为她欢呼:"王君,好样的!"她苍白的脸上泛起了一丝欣慰的笑容,支撑着近乎虚脱的身体想站起来,可眼前一黑…她就是某集团军机要处副连职参谋王君。
年仅21岁的她7次打破全军纪录,9次打破军区纪录,被总部树为"全军机要专业训练标兵",荣立一等功一次。
"成为一个个优秀的女军人是我从小就有的向往和追求"王君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她的父亲是位机要战线工作30年的老军人。
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热爱军营,立志从军,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机要女战士。
她天资聪颖,加上非常的刻苦努力,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成绩一起排在前列,极有希望考入地方重点院校。
94年她参加了全军院校招生统一考试,老师和同学们都劝她:"部队的纪律要求太严格,又很辛苦,还是报考地方院校比较好"。
也有人说军队历来是男人的天下,女的从军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可王君就是不信这个邪,"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军人,是我从小就有的向往和追求。
"她始终坚信: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也一定能做得到!她毅然决然而又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自己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兰州大队。
两年的军校生活不仅开拓了她的知识视野,而且使她更加成熟坚定。
由于学习异常的刻苦努力,各门功课都达到了优秀,并且自学完成了大量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课程,对于机要工作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被一向挑剔的校领导誉为"机要系统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许多人在毕业分配时都想到一个离家近、条件优越、待遇好的单位;也有人认为干机要既枯燥又辛苦、还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毕业时千方百计地托关系、找门子要求改行。
按说王君做为一个女孩子,各项成绩优异,父亲又长期在部队工作,有许多熟人和一定的关系,她完全可以依靠父亲分到一个离家较近的单位工作或者改行。
可她不甘于舒适安逸的生活,志愿到艰苦地区去锻炼自己;不甘于平庸,立志在机要工作中有所作为。
毕业时,她志愿分配到了远离家乡的山区。
"我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我不敢懈怠"王君上军校时,正当全军上下掀起学习军事高科技的热潮,她在认真学好各门课程的同时,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外军的信息传输系统的知识,并与我军的信息传输系统进行了比较。
偶然一次机会,她看到了一篇关于两伊战争的报告:伊朗与伊拉克均不惜重资争相购置了先进的高技术装备,但由于其不重视军事训练,士兵素质较低,加上指挥方式落后,结果是"用80年代的武器装备打了一场40年代的战争"。
而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防空部队一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却用落后的高炮击落美军先进的F16战斗机,成功地拦截了巡航导弹。
经过冷静的思索,王君走出了思想困境: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
我们国家经济建设起步较晚,经济能力有限,武器装备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现在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效能,才能提高战斗力。
同时也应着眼未来,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
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完全可以立足现有装备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王君所在单位可谓是人才济济,科长蒋朝明是老一代的训练尖子,曾在军区、总部举行的专业技术比武中屡次夺魁。
参谋赫全洲、田瑞杰、宋小龙都曾被总部树为"全军机要专业训练尖子",科室连年被集团军评为"训练优胜单位",有着"创金牌、夺第一"的光荣传统。
看到我们与外军的差距,看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看到现实与未来的差距。
王君感到压力重重,但更多的是奋发向上的动力。
到她的日记中写到"面对现实与未来的挑战,我心中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紧迫感,我不敢懈怠。
"她下决心要苦练军事、争创一流,走精武之路。
"战场是军人最大的考核竞赛场"王君为人极为真诚热情,个性上又很温和,是单位里有名的"淑女"。
而在许多方面又极为倔犟,敢于较真,又是出了名的"犟丫头"。
在许多人看来,平时搞训练就是为了应付考核竞赛,就是为了拿名次、创纪录,甚至有人把在训练上取得成绩做为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而在她看来:战场是军人最大的考核竞赛场,战场上的胜利基于平时的刻苦与勤奋。
一次训练形势分析会上,有人提出要加强训练的针对性,"考核竞赛怎么搞,兵就怎么练"。
一向不与人争的王君却坚决地提出了反对意见:"我看应该是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她始终把平时的训练看作为将来的战场而"备考",切实把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的原则贯穿于训练的始终。
击键手法是机要专业训练中的基础,也是关键。
为了纠正她击键手法上手指过高过散的问题,她改用从未使用过的机型来进行训练,以借助该机型键盘紧凑、屏幕横档极易阻挡手指展开的特点来纠正她不良的击键手法。
用惯了宽阔的大键盘,再用这种机型,简直是一种桎梏。
起先,她极不适应,手指经常碰在坚硬的横档上,没几天,第二关节处被碰得血淋淋的,令人目不忍睹,鲜血染红了横档。
同志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劝她还是算了吧。
可她说啥也不肯:"我觉得这样挺有效果的,再坚持一下,也许会彻底地纠正我的手法。
"还和大家一起算了一笔时间帐:由于手指在击键的过程中过高过散,一是影响击键的准确性,易造成错情和不必要的删改。
二是由于手指太高,击键过程太长,极为浪费时间。
假如一次击键过程浪费0.02秒种,处理一份1000组的信息约需击键4000次,那么也就浪费80秒,加上不必要删改所耗费的时间,那么也就浪费了近2分钟。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一字之错、一秒之差都可能导致战机尽失,甚至全军覆没。
我们机要人员错不起,也耽搁不起呀!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她彻底地纠正了击键手法上的痼癖动作,也基本杜绝了错情,练就了"一遍准"的过硬本领。
这犟丫头简直不要命了在机要专业训练中,连续几个小时要保持规范的动作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面对着刺眼的屏幕和密密麻麻的训练稿,反反复复的敲击着键盘,不仅仅异常的繁琐和枯燥,同样也充满了艰辛和劳累。
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浑身无力、眼睛肿胀、苦不堪言。
由于长期进行超负荷训练,她患上了严重的指、腕关节劳损。
97年的夏天,厄尔尼诺现像肆虐着北方的大地,训练室里高达39度,不要说搞训练,就是坐在那里不动,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淌。
为了避免吹乱训练稿子,她坚持不吹电风扇,实在热得不行了,就在训练间隙用凉水冲一下头。
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一天下来,衣服上一层白花花的汗渍。
有一次,她高烧38度仍在蒸笼般的训练室里坚持训练,由于体质虚弱、过度疲劳,加上高温天气,结果晕倒在训练场上,被送进了33医院。
可第二天,未等高烧退去,她强支着身体要求回到集训队去,医护人员怎么劝阻也不行,只好给也她带些药,并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敢再这样拼命了。
一回到集训队,同志们都惊呆了,领导坚持要把她再送回医院去。
她一看急了,恳求道:"训练时间这么紧,我怎么能安心地躺在医院里呢?"说着说着,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
大家无奈地把她留了下来,但给她规定了"约法三章":每天训练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必须按时按量吃药(为了避免由于部分药物中扑尔敏易使人疲劳而影响训练效果,她坚持白天不吃感冒药);每天睡眠不得少于10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