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次生产-猪场必须的选择

批次生产-猪场必须的选择

批次生产—猪场必然的选择摘要:随着规模猪场全进/全出生产模式的应用,批次生产也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介绍批次生产的优缺点,阐述了批次生产在生猪生产中的优势,它能够使猪场能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关键词:批次生产;规模猪场;生产效率;全进全出批次生产,就是将原有连续生产管理模式每天都有断乳、配种及分娩的工作,改为在集中的时间段完成生产工作,间隔分明有规则,可以使传统连续饲养方式造成的疾病传播得到阻断。

猪舍管理采用全进全出方式隔离饲养,所有生产阶段虽处在同一猪场内,但由于实施批次生产,不同批次猪只绝不混养,每栋猪舍即是一批猪只,可视猪场规模大小可改为1/2、1、2、3周一个批次生产,各栋猪舍间严格执行隔离防疫措施。

不同生产阶段(例如种母猪、分娩哺乳、保育、生长育肥等不同之分段方式)的猪只各自处于不同的猪舍内,而且使用全进全出的方式可以阻断疫病在猪只间的水平传播。

1批次生产的优点1.1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因为批次间猪只不混养、并栏,猪只应激减少,不同日龄的猪只分别在隔离的空间饲养,可以有效防止水平感染,阻断疾病的传播,进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为什么传统猪场猪病会越来越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包括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环境条件等。

但就饲养管理来说,由于饲养管理水平差,猪群饲养密度过大,同一幢舍不同日龄的猪只混养在一起,易造成疫病的水平传播;夏季高温高湿容易中暑,冬季低温容易患感冒和风湿,高湿容易发生皮肤疾病,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超标往往会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舍内环境卫生差、粪尿不及时清除,给各种寄生虫的滋生创造条件,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1.2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批次生产可以生产出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和连续饲养模式比较,可以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使用量,猪只的日增重、饲料效率、死亡率及用药成本皆有显著的改进。

1.3节省员工工作时间,降低种猪成本批次生产将每天或每周都需要执行的配种、分娩等重要工作,集中于短时间内完成,节省了员工工作时间,提高猪场管理效率。

可以改变员工没有休息日的现状,让日常工作变得有计划性和可预知性。

计划生产使得工作量相对集中,可以降低人事成本,在工作量大的日子,可以调动员工或聘请临时工人支持。

批次生产每批次最好控制在3d 内全部分娩完毕,大批母猪同时分娩,各分娩母猪平均哺乳新生仔猪时,交叉寄养比也较容易,可利用该批怀孕母猪已经有2~3头分娩后,使用前列腺素(PGF2α)使母猪同期分娩。

同一时间段分娩的猪只,免疫水平一致,甚至于猪只上市时,整批出售肉猪整齐度好,售价可以高出0.2元/Kg。

此外大批次配种,必须使用人工授精技术才能应付大量精液需求,将使公猪在养头数减少,可向公猪精液供应中心议价,外购优良新鲜精液使用,或可以数个猪场共享优良公猪精液,共同采购优良种公猪,降低生产成本。

1.4饲料效率高,更便于监管在良好干净的饲养环境中,病原危害极低的状况下,猪只生长速度加快,上市日龄可大幅缩短;但越干净的环境,越应该注重生物安全,否则患病之风险更高。

在疾病病原浓度很低的环境下,猪只所摄食之饲料,只需要少量转换成免疫物质,蛋白质可以完全消化吸收,提高饲料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批次之间,猪舍隔离性良好,环境温度及通风容易个别控制,营养需求可依照不同日龄体重或猪只公母分栏饲养,提供最佳配方,减少饲料营养的浪费。

饮水及耗料可依批次或单位个别监视使用量,可提早预知猪只健康状况,及早预防猪只疾病。

批次之间空栏时间容易控制安排,猪舍硬件的维修、清洗及消毒可大规模进行,提供干净的畜舍给新批次猪只关养。

可以将主要的饲养技术及人力集中在配种、分娩及保育照顾工作,将时间及精力专注于猪场最重要的地方,使整个猪场饲养成绩大幅进步。

综上所述,批次生产能降低猪只得病的概率、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场管理效率,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2批次生产的缺点2.1母猪后备母猪和乏情母猪缺少外界刺激,不能在需要的时间内发情,因此需要更多的母畜配种,以减少空分娩栏,配种目标才能达成。

同时,怀孕母猪过多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2.2公猪精液由于配种时间集中,种猪使用强度时强时弱,可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及多家友好猪场共享公猪精液来克服。

每周的中期配种(周三之后)可能导致母猪在周末分娩,假如由传统的连续饲养模式改变为批次生产,初期可能生产量降低,随后因生产速率增加和医药费减少,而收益很快地恢复。

母猪群中一些延后或提前分娩的变异,将增加断乳仔猪群中日龄和体重的变异。

小体重断乳仔猪因为防疫隔离问题,不能留待下批饲养,会增加淘汰猪只数量。

2.3批次工作现场工作安排不恰当时,工作量有时会过大,造成工作质量不佳。

批次配种数量如果调整不当,或分娩率突发变化,可能造成生产断档。

批次生产模式其分娩床比传统连续式模式需求数量会增加,且因为批次间属于不同关养单位,通风控制设备及猪场面积利用率等也相对增加,建筑及硬件成本相对较高。

3批次转化前需要考虑事项3.1批次间隔时间选择依照在养规模及各猪舍面积决定每一批次的间隔时间,大型猪场其实很多在施行批次生产了,只是断乳后保育空间并未成批隔离饲养,只要将保育及育肥部分之成批隔离解决即可改善现况。

小型猪场可以选择2、3或5周一个批次之间隔(表2),如果考虑整个猪只发情周期,建议小猪场采用3周批次操作较为恰当。

3.2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分娩床及分娩舍的数量决定每一批次母猪群数量,也关系到整场在养母猪群数量,不同批次之分娩舍间应该有明显隔离饲养措施。

3.3分娩率各个猪场配种分娩率水平不同,甚至冬夏季的成绩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应随着该场不同季节之配种分娩率决定该批母猪配种头数,以符合分娩单位的需求(必须确保分娩舍满床)。

3.4公猪利用率在养公猪头数会因为批次生产而减少,可考虑与周边友好猪场合作共享公猪,共同集资购买优良种公猪;人工授精技术在批次生产的猪场是必备的技术(是否已经具备?),只有具备条件的场才可将技术提升至子宫深部注精技术,提高公猪利用率。

3.5后备母猪后备母猪来源及数量应事先计划,考虑外购或自家繁殖。

欲进入生产猪群之后备母猪,应至少观察到1个发情周期,将基础免疫做好后,再进入繁殖猪群,详细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周期,可以降低发情同期化药物的费用。

3.6工作人员批次作业集中,应事先调整或培训技术人力,将技术人力投入最重要的配种、分娩及保育工作。

4生产模式生产流程设计见表1。

表格数据需要按照生产一线真实具体填写,数字变化填写原因,可以明确到相关批次,以便找出导致的原因,便可以在下一批次及时准确的纠正错误。

批次部分基本生产参数设定见表2。

1)能繁母猪:能繁母猪500头,断奶日龄:28d,母猪分娩率:88%,母猪周转率:2.3窝/年。

2)母猪繁殖周期:怀孕114d,哺乳28d,母猪周期内非生产日17d,总计159d。

3)各阶段猪育成头数:年产2.3胎/头;产活仔数11头/胎;0~5周龄育成率95%;转入保育舍10.45头/窝;6~10周龄育成率97%,转入育成育肥舍10头/窝;11~24周龄育成率98%,出栏9.8头/窝;每头母猪平均年提供育成猪9.8×2.3=22.5头。

4)确定每周配种母猪数:年总产窝数500×2.3=1150窝;全年52周,每周应产窝数1150/52=22窝;每周应配母猪数,按分娩率88%计,则为:22/0.88=25头;故每周应配25头才能保证每周22头母猪受胎。

每个生产环节猪只“全进全出”——每周有25头母猪配种,每周22头母猪进入妊娠车间,22头进入产仔哺育车间,22头母猪产仔,22窝(242头)仔猪哺乳,22窝(230头)保育猪,22窝(220头)育成育肥猪,22窝(216头)育肥猪出栏。

5生产中怎样让母猪繁殖周期同步5.1集中断奶法一般最常用及节省成本的方法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让母猪同时断乳,这批母猪会在断乳后约5~7d同时发情,如果执行3周批次生产,则此动作每3周执行1次,经过21周调整,全场即可调整成3周批次生产模式。

5.2激素法利用前列腺素(PGF2α)诱导母猪同期分娩(Cameron等,2000),但如因同批预产期范围过大时,并不适合使用此法。

但调整后之同批次母猪群,如果其中有2头母猪已经生产,剩余待产母猪即可以施打PGF2α,使其整批怀孕母猪群集中分娩,将批次间分娩之仔猪日龄控制在3日龄以内,对整批仔猪后续的饲养会较为顺利。

应用律期媒(Regumate®)让母猪发情同期化,律期媒是人工合成之类固醇,有类黄体激素(助孕素)之作用,于黄体期间每日1次添加于饲料中,使母猪延长黄体期,导致滤泡生长发育延迟,直到停药后整个发情周期再重新启动。

停药后滤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和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s, GnRH)激增,会刺激滤泡生长,滤泡成熟时,黄体刺激(luteinizing hormone,LH)增加促使滤泡破裂排卵,一般停药后约5~7d内同时发情排卵。

律期媒对于滤泡期FSH及LH之分泌并无法抑制,因此,在滤泡期口服治疗效果不明显(Chen等,2006),欲治疗的母猪应该事先了解其发情周期(Foxcroft等,1995)。

一般对于不知道发情日期何时开始的后备母猪,建议连续投药18d,但对于已知发情期之后备母猪只需投药10d或14d(表2),其停药至发情的时间两者效果差异不显着(Borbolla等,2006)。

实验证实使用律期媒的猪场,其母猪怀孕率比较高,且黄体数目较多(Martinat-Bott’e等,1995),年产断乳仔猪头数比未使用之猪场多0.69头(表3),每胎断乳仔猪头数约增加0.25头(Meissonnier等,2006)。

5.3更新繁殖母猪群某些猪场准备大量成熟后备母猪扩养或减少母猪群,使每一批次之母猪群达到批次需求目标,逐渐更新繁殖母猪群。

所准备之后备母猪应详细记录发情日期,于批次安排之配种前1周调后备母猪至不同栏舍,以刺激后备母猪发情。

5.4成熟公猪试情成熟公猪每天暴露在待配母猪群之中5~30min,每天2次,对于母猪发情有很好的效果,了解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周期,对后续使用药物控制后备母猪加入繁殖猪群有很大的帮助(Estill,2000)。

对于配种后的母猪应尽早于24~35d进行怀孕诊断,以利空胎母猪及早筛选出来,进行后续处理。

6猪场记录体系猪场要做到持续有效的全进全出,建立完整、准确的记录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记录体系设计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6.1猪舍存栏记录记录各生产车间猪群的变动及存栏情况,包括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成育肥舍存栏记录,一般有日报、周报、月报等。

为了方便统计分析,以上记录一般根据猪场生产节律而设计,猪场实施批次间管理模式,一般设计成周报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