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浙大 谭荣
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浙大 谭荣
陷入困惑
• 问题:
– 问题1:计算出来的数字究竟具有什么意 义? – 问题2:按照这个思路,过度性损失可以 得到解决吗?(市场失灵了,由政府来 解决,政府本身的失灵,需要根据市场 的标准来调节)
陷入困惑
– 问题3:P3和Q3在现实中存在吗? • 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P3和Q3不存在 – 问题4:衡量农地“非市场价值”的价值究 竟是什么? • “最优捕获量”和“最优灌溉量” ?
Qds = Qss
• 1999-2003年Y市现有的土地市场结构造成 该市农地过度非农化183.5公顷,占总非农 化面积的33.73%。 • 社会福利分配变化(农地所有者的福利损 失):
– 27.63%转移给了政府重点支持的工业企业 – 7.65%转移给了政府 – 64.72%成为社会净损失而浪费掉了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年第4期(SSCI)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理论
– 为框架中的变量赋予特定的意义 – 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 预测可能的结果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模型
– 对理论中的变量或者参数进行准确的设定 –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结果的预测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三者关系
框架
理论
模型
三、从框架到理论到模型:一个范式 • 范式:先用一个框架来描述问题,再 用一种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如果需 要,再用模型来验证分析。 • 题外话:
高排他性 高竞争性 低竞争性 私人资源 “俱乐部”资源 低排他性 “公共池塘”资 源 公共资源
是理论错了,还是假设前提的局限?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看理论的前提假设
– 前提假设的必然:理论与现实的区别
– 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交易费用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讨论效率的本质
– 现实中本来不存在的概念 – 两个条件
6. 成本收益的预期
Four-Level-Social-Analysis
层次 第一层次 社会基础: 非正式制度 (风俗、传统、习惯、道德、宗教) 制度环境: 第二层次
游戏的正式制度 (产权、政体、司法、行政)
变化频率 (年份) 102 to 103
目的 无法计算获知 的,自发地产生
理论
社会学
10 to 102
接近增长260 倍
492082 542338
129096577
39157
减少 129135734 11.3%
471102
437089
34013
谭荣、曲福田:管理世界,2009年第12期
• 对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提高的启示
– “市场配置”与“政府干预”的交易费用 – 需要“政府干预” – 效率提升的空间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政府治理”的任 务 (58个任务) 现状估计的交易 费用 如果全部“政府治 理” 如果全部“市场治 理” 模型理论上的“最 优” 492082 “市场治理”的任 务 (25个任务) 总计 (83个任务) 531239
增加 39157 28.34%
50256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微观领域的资源/(交易)
– 不可衡量的交易费用影响不大,市场的供需价 格和数量就是最好的治理结构 – 为什么新古典流行了那么久
• 公共领域的资源/(交易)
– 不可衡量的交易费用影响很大,市场处于“失 灵”状态,即使此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变化 仍然是最敏感的。 – 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减少不可衡 量的交易费用,进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 两个政府市场:农地征用和城市土地一 级市场 – 两个准完全市场:农用地租赁和城市二 级市场
• 三市场的均衡模型
农地征用市场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a a Qd = Qd ( P a , P p ,⋅ ⋅ ⋅)
Qsa = Qsa ( P a , P p ,⋅ ⋅ ⋅)
外部变量
IAD的分析框架控制
相互联系 • 例一:IAD分析框架 地位 行动
行动者
信息
外部变量
净成本收益 行动舞台
家庭、企业、 社区、政府、市 潜在结果 场、灌溉系统、国际谈判—— 参与者行动时所面临的自然、 任何存在行为者行动的地方! 社会和制度的约束的局面
自然禀赋 行动者默认的行动逻辑
可观测的行动和结果 评价标准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 上升到制度环境层次的要求
交 易 费 用 市场治理结构 混合治理结构 层级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层次
制度设计
资源配置层次 (状态I) 农地非农化结果 (状态II)
数学计算 决策指导
人 类
制度绩效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分 析
农地非农化效率“三层次”分析框架图
新的分析思路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判断:资源配置层次的参考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判断:是否需要上升到治理结 构层次和制度环境层次?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上升到制度环境层次
来源:Williamson (2000)
四、我的历程:从模型到理论再到框架 • 观察到的现象
–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 8.1%、0.1、2/5、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农地大量非农化
• 年均30万公顷(1978-2008)
– 粮食安全 – 经济低效 – 生态和环境退化 – 农民问题
第一阶段(2002-2005):陷入模型 理论问题: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
1 to 10
交易费用经济学
资源配置: 第四层次
(价格和数量;激励机制)
持续不断
新古典经济学/ 代理理论
来源:Williamson (2000)
P
MC’’ MC’
MC
交 易 费 用
市场制 混合制 层级制
MR
Q O K1 K2 交易属性
及时跳出理论看分析框架
正式制度层次 制度约束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分 析
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社 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谭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1-10-13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三、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一个范式 四、一个例子
一、问题的提出
• 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 选择理论和设计模型前应该考虑什么? – 为什么专家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和全面?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经济学范畴的效率是什么?农地非农化的 效率是什么?
– 一个人用10J的功将1kg的物品抬高了1m(设 g=10) – 饲养最后一头羊的售价等于饲养最后一头羊的 喂养投入 – 按照土地农业用途的边际收益=非农业用途的 边际收益的原则来进行农地非农化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物品(资源)的分类
制定正确的制度 环境,取得一阶 的效率 设计正确的治 理结构,取得 二阶的效率 实现边际最 优,取得三阶 效率
产权经济学 实证政治理论
治理结构: 第三层次
游戏的进行--契约 (根据交易安排治理机构)
1 to 10
交易费用经济学
资源配置: 第四层次
(价格和数量;激励机制)
持续不断
新古典经济学/ 代理理论
初尝甜头
• 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 温总理批示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 尝试新的模型
– 与现实更加靠近:对微观市场的实证 – 供需曲线的估计 – 过度性损失的计算 – 福利分配的计算
PA' P* PS PA O QA Q* Q* E
F S
G H QS
D
• 中国土地市场结构特征
– 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范式的前提 – 没有强调“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
三、从框架到理论到模型:一个范式 • 常用的框架:
– IA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 – Four-Level-Social-Analysis – IoS(Institution of Sustainability) – ISI(Integrative and Segregative institutions)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来提高效率
交 易 费 用 市场治理结构 混合治理结构 层级治理结构
O
K1
K2
交易属性
来源:Williamson (1991)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 • • • • • 农地非农化治理结构:“政府” or “市场” (简化) 衡量“政府” or “市场” 产生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上的进展(两个阶段) 通过H市数据,估计“政府” or “市场”的交易费用函数 测算了“政府” or “市场”的交易费用 分析了交易属性与交易费用、治理结构选择的关系 探讨了治理结构在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上的作用 Urban Studies 2012年第3期, (SSCI)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农地非农化的效率
– 偏向于公共领域资源利用的效率
• 判断资源利用的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 (MC)的信息。 • 外部性是现有市场无法体现的 • 需要高于市场配置层次的治理结构或制度环境的变 化来实现效率
猛然醒悟:Four-Level-Social-Analysis
层次 第一层次 社会基础: 非正式制度 (风俗、传统、习惯、道德、宗教) 制度环境: 第二层次
游戏的正式制度 (产权、政体、司法、行政)
变化频率 (年份) 102 to 103
目的 无法计算获知 的,自发地产生
理论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