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为了对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提供过程所涉及相关人员的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及所有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并进行风险分级,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及时更新,以便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管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活动。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负责审批公司重点危险源清单。
3.2 行政综合部负责组织各部门识别公司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登记表》,并负责《重点危险源清单》的建立和控制。
4.工作程序
4.1 选择活动、产品或服务
根据本公司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活动、服务。
a) 物资采购、贮存;
b) 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保养;
c) 物业和商业综合体运营服务过程(包含商业综合体运营、保洁绿化、秩序维护、工程、客服、办公);
d)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
e) 各项制度(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f) 潜在紧急情况和其它辅助活动。
4.2 识别活动、服务中的危险源。
公司依据活动或服务的范围、性质和时间安排对危险源进行辨识,通过评价,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建立《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和《重点危险源清单》。
4.2.1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等方法。
4.2.2 危险源辨识评价时需考虑的方面
a) 所有进入物业管辖范围内人员的活动(常规或非常规);
b) 物业管辖范围场所的地理位置及环境、设施;
c) 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
d) 企业原有经验及控制方法,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e) 绩效监视和测量的手段;
风险因素的考虑还应包括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
异常、紧急)和七个方面(机械性能、电能、势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
和人机工程因素)。
4.3 危险源类别及其作用
4.3.1 危险源类别
危险源就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指可能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4.3.2 一起事故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它们分别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4.4 危险源的分类
危险源分为以下类别:
A、物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a)设备设施的缺陷b)防护缺陷c)电危害d)噪音危害e)振动危害f)电磁辐射g)运动物危害h)明火i)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j)造成冻伤的底温物质k)粉尘与气溶胶l)作业环境不良m)信号缺陷n)标志缺陷o)其他
B、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质b)自然性物质c)有毒物质d)腐蚀性物质e)其他
C、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
a)治病微生物b)传染病媒介c)致害性动物d)致害性植物
D、心理性、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a)负荷超限,包括:体力、听力、视力等
b)健康状况异常
c)心理异常,包括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
d)辨识功能缺陷:感觉延迟、辨识缺陷
e)其他
E、行为性危害、危险因素
a)指挥失误,包括违章指挥
b)操作失误,包括误动作、违章作业
c)监护失误
F、其他
4.5 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 直观经验法
a)发生过事故,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措施的;
b)违反法规强制性规定,预计可能会导致重伤以上事故发生的;
c)相关方强烈关注的。
4.5.2 服务条件危险性评价(即D=L*E*C)法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L 值表示)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用 E 值表示)
※可能出现的结果(用 C 值表示)
具体分值可见下表,填写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清单》中。
1)、L------将L值最小定为0.1,最大定为10,在0.1—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2)、E------将E值最小定为0.5,是大定为10,在0.5—10之间定出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3)、C------把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可能性值规定为100。
其它情况值为1~100之间,如下表:
4)、D----危险性分值。
根据经验,总分在20分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总分在320以上是高危险分值,应立即改善;总分在160-320之间,属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总分在70-160之间,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
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危险等级划分如表所示:
4.5.3 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公司认定当分数值D>160 时为重大危险源。
其余为一般危险源。
4.5.4 重大危险源确定后,行政综合部将公司的《重点危险源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定批准后下发各部门进行风险控制。
4.6 风险控制
4.6.1 对评价出的不可承受的风险必须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a)预防事故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b) 控制事故措施(限制事故的范围和时间)
c) 降低事故长期和短期影响(减少其后果)
4.6.2 在制定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如果可能,则完全消除危害或消灭风险来源;
b)如果不能消除,则努力降低风险;
c)使运转设备与人员隔离;
d)可能的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人;
e)利用技术进步改进控制,并将技术控制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
f)措施用于保护每一个人;
g)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只有在所有其他可选择的控制措施均被考虑之后,才可作为最终手段予以考虑。
4.6.3 根据风险控制措施,编制实施方案,落实执行人、监督人、实施时间等。
4.6.4 对评价为重大风险的危害,除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外,还应制定应急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
a) 应急组织及职责;b) 应急组织成员的能力评估;c) 应急预案;d) 应急物资的准备;e) 应急演练。
4.6.5 一般风险控制
通过目标、相关法规、上级和公司有关管理制度、适当资源、措施、培训等进行控制。
4.7 风险控制途经
4.7.1 目标、指标:根据识别的危险源以及评价后确定的风险,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所要达到的消除或减少的风险目标。
4.7.2 管理方案:为实现风险控制目标而制定的措施方案和实施的时间表或进度计划。
4.7.3 管理制度和作业指导书:通过管理措施、纪律处罚,对有关人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减少违章作业发生的机率。
4.7.4 培训:服务实施前对包括风险源的部位或环节、潜在后果、控制和控制措施、应急预案等知识在内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意识和技能。
4.7.5 实施控制措施:服务过程中加大检查、监测力度,以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被完全执
行。
4.7.6 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4.8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更新
4.8.1 每年第四季度各职能部门对本部门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4.8.2 行政综合部根据各部门填写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进行整理,编制公司年度的《重点危险源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8.3 各部门对不可接受风险应制定管理措施,报行政综合部审核。
4.8.4 当法律法规及要求变化时,由行政综合部按本程序的规定组织对相应的危险源进行重新辨识及风险评价。
4.8.5 行政综合部确认重大危险源有变化时,应及时更新《重点危险源清单》,并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5 相关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记录控制程序》
5.4《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6 记录
6.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登记表》
6.2《重点危险源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