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乐乐曲赏析

民乐乐曲赏析

民族乐曲赏析《喜相逢》喜相逢是冯子存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

其原曲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一带,成为河北梆子和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常用于戏中角色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的伴奏。

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该曲共四段,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

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

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

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

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

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壹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

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

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

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

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

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鹧鸪飞》鹧鸪飞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固凡编写的《中国雅乐集》,该书所载《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

本曲不宜用贰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

”但是以后此曲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流行开来,用笛子演奏的版本反而成为此种名曲。

该曲历经多位民族音乐大师的改编,其中尤以陆春龄先生和赵松庭先生改编的版本为佼佼者,陆春龄先生改编的版本更是被誉为笛子十大名曲之一。

陆春龄版曲子的引子部分是由四个极其简单的长音音符组成。

陆春龄在演奏这四个音符时,着重抓住了音乐的形象性。

夸奖地运用了打音、气颤音、半音孔、虚指等技巧,再结合气息的强弱变化,通过音符的八度特殊处理,向人们勾勒了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

随着那轻盈、飘忽的音符的起落,听众仿佛看到了一只只鹧鸪在眼前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翱翔。

使乐曲在简单中蕴含着神奇,一开始便抓住了听众。

乐曲接下来的慢板,似乎和其它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同小异,实则中间包含了很多韵味。

在几个看似平淡的音符组合下,充分表现了经过压抑之后人民的心情,对于幸福生活的即将到来充满了向往与激动。

乐曲以4/4拍记谱,但如果象吹其他江南丝竹那样,一拍一拍地将音符规矩地完成,那就大煞风景了。

它在拍子上追求一定的自由度。

在音符越少的地方,它的速度越慢,时值越长。

在音符越密集的地方,它的速度越快,时值越短,有时甚至是一带而过。

陆春龄在吹奏的时叁候,音头音尾的起落变化多端。

他用民间的手法夸张地强调了江南丝竹中的颤、赠、叠、打技巧,并且都是抢在强拍前换气,使听众感觉这个曲子吹得比较“冲”,而没有一般江南丝竹曲目的那样平稳。

其实,这正是陆春龄的独到之处。

平淡的音符,不平淡的处理,“文曲武吹”,使人感觉如同一座待喷发的火山,表面上是平静的,实则内部岩浆涌动,好似饱含沧桑的人民的激动情绪——对幸福生活的那种浓烈的渴望与向往,随时都会一喷。

原曲到慢板处结束,但作者在改编时根据慢板的主题,变奏加花后成为一段快板紧结在慢板之后。

快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慢板、快板之间用一段渐快衔接,进入快板之后,中间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长句。

整个快板为平稳进行,没有音符之间的大跳。

快板部分强调手指的灵活运用,在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下,乐曲一泻千里,使压抑后得到解脱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快板段的增加,使乐曲更完整,克服了传统曲目的一段拖下来的弊病。

乐曲有一个短小的尾声。

快板渐慢后全曲落在“角”音的长音上,并且运用了和引子相同的处理技法,与引子首尾呼应,仿佛那鹧鸪扶摇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全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旋律舒展流畅而具有诗意和神韵,充分地发挥了曲笛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

它虚实结合,以情写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赵松庭版肆赵松庭先生先生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李白的诗作《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吴败越胜,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诗中揭示了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感叹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

赵松庭先生的《鹧鸪飞》正是受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启示,因此,带有些许伤感和失意,并夹杂着幽怨的情绪,全曲在继承江南丝竹的基础上融合了昆曲元素,使乐曲更为典雅和婉约《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原为安徽省凤阳县的民间唢呐传统曲目。

原在民间流传的《百鸟朝凤》,乐曲结构松散,没有高潮,即兴发挥时,公鸡啼晓、母鸡生蛋,甚至连小孩的哭叫声等都随意加入。

经过唢呐艺术一代宗师刘凤鸣先生加工改造后,一举成名。

当《百鸟朝凤》被选为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节目时,经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进行加工,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长音技巧的华彩乐句,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后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民间音乐比赛伍银质奖。

七十年代,在任同样演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呈现百鸟齐鸣意境的引子,以加强音乐性,还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完整。

经任同祥加工的《百鸟朝凤》,由舒展的慢板乐、稍快的快板乐、鸟叫(四段)、华彩乐句和快速尾声组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前奏之后,唢呐先吹出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而后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

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

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

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

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陆《凤凰展翅》笙,古老的中国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

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胡天泉和董洪德于1956年合作的《凤凰展翅》,是建国以来第一首创作的笙独奏曲。

乐曲描绘了我国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迎着雨后彩虹展翅欲飞的美妙意境。

乐曲采用山西民间音调为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形象鲜明,表现手法简炼,富于生动、含蓄的艺术效果。

引子先由伴奏乐队奏出自由、恬静的旋律。

接着笙以强有力三连音音型开始,接着用呼舌技法吹奏颤动的长音,犹如凤凰嗖嗖地抖动着美丽的羽毛,振翅欲飞。

第一段由D调转入G调,旋律如歌,优美动人。

用“嘟打噜”技法演奏递降的短小音型,犹如凤凰引吭高歌。

第二段速度由慢渐快,轻盈欢快,恰如凤凰翩翩起舞,第三段又转入A调,运用民间器乐曲展开性的“穗子”段落常用的创作技法,围绕中心音(商音re)旋转的曲调,并通过句幅的紧缩,使音乐不断增长向前推进的动力,最后以“呼舌”技法吹出宽广昂扬的长音,勾划出凤凰展翅翱翔天空的形象。

柒胡天泉创造的“呼舌”技法在演奏时多次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凤凰展翅的音乐形象。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在众多的演奏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把握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

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捌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结构分析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引子部分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

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

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

”“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

但是这个引子我觉得它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乐曲进入第一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第一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