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师范院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进做了两方面的探讨:将创新概念应用于实验教学的改进,从五个方方面阐述了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提出了将大创项目与实验课相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对将师范生的校外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的实践实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大创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本科专业的创新定位是通过新教育模式的运行,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在我国还处在摸索阶段[1-3],尽管有各种形式和途径,但在根本上还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是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实践教学是本科师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实验、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方面。

其中基础实验课通常是针对理论课而言的,实验课程的内容是为了验证并巩固和加深对本门理论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理解而开设的,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训练使用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通过实验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师范院校的基础实验课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和完成的。

实验课完成的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

既然实验方案有课本统一给出,也就避免不了实验内容单调一致,实验结果雷同,实验报告的撰写枯燥乏味等缺点。

尽管学生认真听了,做了或者说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由于实验内容相同,还为一些不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了方便,照抄照搬他人的实验报告。

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师范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学科素养的检验尺,同时也为师范生未来的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教育实习以教育见习、实践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其中实践实习尤为重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明确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

目前,各师范院校均通过延长师范生在中学里的实践实习时间,来保证教育实习的时间。

师范生的实践实习时间由原来的5-6周增加为10-12周,由于实习时间的增长,给实习中学带来了很多不便。

特别是中学新学期刚开始,实习生就进入实习的地点,开展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班主任的更替和任课老师的讲课方式和风格的改变,都不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管理。

特别是实习生缺乏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及教学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班主任工作角度而言,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有力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不利于良好班级班风的养成。

这也是中学并不是很欢迎实习生进行长时间实习的主要原因。

探索教育实践实习的新模式很有必要[4]。

一、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创新”概念?近年来,各师范院校都在尝试各种教学改革和改进,努力探讨适合自己院校的教学模式,争取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能有所突破,但在基础化学实验方面的改革和实践[5-6]多是从教师教学方面进行调整,比如改变“填鸭式”教学,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微课等,同时针对课本内容,减少验证试验,增设综合性实验,但上述普遍性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经过摸索和初步探索,将实验教学与大创项目相结合是一副针对上述弊病的良药。

大创项目(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也可以看成是实践教学中的一部分。

将创新项目的形式和内容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需要换个角度理解“创新”二字。

大创项目即为“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何为“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作者简介:张丽霞(1970-),女,汉族,河北藁城人,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

(广西南宁 5300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A256)的研究成果。

*联系人:huangcs@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重要的含义是创造新的东西。

但是对于本科生而言,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知识的丰厚、科研工作的深度等等远远不够,创新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但从创新的哲学的要点来看,创新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更有广度、更有深度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创新同时也是人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必然推动自我的行为的发展,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7]。

所以我们认为,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项目中的“创新”二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组织形式创新。

本科生实验,通常独立或按学号分称两人或三人一组完成试验,。

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选择搭档的机会,更谈不上与志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合来完成实验内容,缺少了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然缺少了积极性和能动性。

而大创项目的成员,是通过相互了解和沟通,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由组合,自发的组成的一个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并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一个小团体。

在积极性和能动性方面就略胜一筹。

2.指导形式创新。

本科实验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几乎全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并在老师进一步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仪器使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并且实验用到的试剂、溶液及材料全部是实验员准备好的,学生几乎不用思考溶液如何配制,配制时应注意什么事项、实验为何如此设计,为何要测量某些数据等等,甚至实验现象都懒得观察,因为书中可以查到。

而大创项目却不同。

大创项目的实验内容来源于老师的项目课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内容新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角色上看,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多起辅助作用,是宏观调控,是项目顾问。

学生是主角,从课题的准确定位,文献资料的查阅,项目方案的确定,试剂的配制,实验项目的执行,实验的结果的处理与分析,人员的分工,项目的进度及课题的研究工作时间的安排,中期研究结果的回报,最后研究结果的呈现,全部由项目组成员思考讨论后完成。

学生角色的转变,使得老师的主观指导变成了与学生的平等商讨、交流和建议,这种指导形式更能树立学生的自信,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3.工作平台创新。

课程实验一般按照课本上固定的方案,在固定的实验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受到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实验时间的限制。

而创新实验的内容是学生根据课题相关资料,融入了自己的智力活动,经过仔细推敲设计的方案,且实验结果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断根据试验的结果进行反思并及时调整实验方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新问题的出现,项目成员会养成“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思考的积极工作态度。

在时间安排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项目实验内容,既体现了个体的自由,又呈现了团队的协作精神。

同时创新项目搭建了科研交流、工作学习的平台。

创新项目通常都是在有科研经验的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导师会进行不定期的相关科研工作讲座,不管是在学术水平还是道德修养,让学生受益匪浅。

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有创新实验经费的支持,提供了学生外出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开眼界,同时能够更广泛的了解自己学业方向和学科前沿及就业方向;同时大型仪器的开放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最佳平台。

4.学习方式创新。

在创新活动中,项目完成的过程会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会不自觉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具体包括:1)直接式学习法。

就是根据创新项目的需要而自己选修知识,不搞烦琐的知识准备,与创新项目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不学,加快知识提升的进度;2)模仿学习法。

学生按照文献资料提供的方案进行模仿性学习,从而获得一定技能和思维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在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高,换句话说就是从"模仿"到"创新";3)探源索隐学习法。

学生为了更系统的掌握知识,对所接受的某项知识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并经过分析、比较和求证,从而掌握知识的整个体系。

探源索隐学习法对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大有益处;4)创新性阅读法。

学生在文献和资料的查阅中,有可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产生出创新思考获取新答案的阅读方法。

课程实验提供的学习方式仅仅只有一次性的模仿学习,味同爵蜡。

正如学生所言,学习方式的创新是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与课堂学习最大的不同与收获。

5.活动载体创新。

课程实验以课本为媒介,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载体,不具有灵活性,也不能启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淡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感。

创新项目多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载体,项目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探求知识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研读参考文献中发现新的思考点,在项目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加强基本操作技能,检验思维的合理性,增强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同时项目完成的曲折性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对项目各尽所能培养了每个成员的责任感。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若将大创项目的形式应用用于课程实验教学,必定弥补实验课堂形式僵化、教学活动缺乏活力的不足。

若只是采用形式,对实验内容不做任何更改,形如换汤不换药,效果未必好。

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实验的内容越具有挑战性,对学生的求知欲及创造力的激发就越大。

若将大创项目的成果进一步提炼,并转化为本科生的拓展实验,适时的应用于内容实验教学,做到不断地推成出新,必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也必定会弥补实验课本上内容陈旧的不足。

同时也避免了照搬照做课本实验带来的种种弊端。

二、创新实践探索1.实验教学的创新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二级学院构建了国家、省级、学校三个层次的创新项目体系,将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创新项目,并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学习发现有价值的自拟课题。

大学生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任务后,就可以自主选取感兴趣的老师和课题,或自拟课题,利用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室与导师或学长进行相应的交流、学习和项目实验,体验开展科学研究的乐趣,在不断研磨文献、反复实验和与导师的相互探讨过程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并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大创项目确实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

但也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大创项目,并不能覆盖百分之百,尽管学生可以有多次机会进行选题,但总有部分学生落选。

如果能将大创项目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生的实验拓展课程的内容,就会惠及每一位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