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_刘莉

MOVIELITERATURE/新锐视点2010年第8期中外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浅析□刘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摘要] 电影折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反映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电影又是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各个国家或民族电影特色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几部中外影视作品,论述其文化含义及其中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 中外影视;文化载体;文化差异作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电影不仅是那些想成为艺术巨匠的人整日琢磨和费尽心思去创作的东西,同时更是启发人的思维,发挥想象力,反映文化方方面面的一种媒介,所以说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

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相比,它更能全方位地汲取物质文化的精华,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

电影作为一门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本文以几部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的文化含义及其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期帮助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一、中美友谊观的差异友谊是一个温暖的话题,友谊有无数种细腻的解释,友谊是没有国界的。

作为一部热播10年的美国喜剧, 《老友记》的精彩不仅仅来源于对生活的再现,其中令人感到温暖的友谊更是其动人之处。

不管我们多么不情愿,Friends也会老的,如此孩子气的乔伊也渐渐有了眼袋,可爱的菲比皱纹也增加了几条,莫妮卡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瑞秋的脸庞不再饱满,钱德有了人到中年的疲态,惟一变化不大的是罗斯,只是成熟了许多。

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无事都要生非,但无论故事怎么编排,留在心里都是六人难得的、牢固真诚的友谊,一次又一次温馨感动的拥抱,彼此倾诉、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心灵相通。

几次婚礼、生产、分分合合的场面,都令人落泪,让观众觉得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一员。

对美国人来说朋友所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既可以指点头之交的朋友也可以指关系亲密的伙伴。

美国人认为朋友是自己愿意与之相处的人。

换言之,欣赏对方是择友的先决条件,也是保持友情的原动力。

然而当中国人谈到朋友时或多或少会有以下的想法:处在顺境的时候很难辨别朋友的真假;在逆境的时候朋友的本质才能表露无疑。

因为在艰难时刻真正的朋友会靠你更近,而假面朋友会离你而去。

由此可见,中国人更相信患难见真情,相互帮助扶持是友谊能够维持的重要方面。

比如《水浒传》,片中一百单八将患难与共,肝胆相照,尤其是鲁智深和林冲,他们不是势利之交,不是血缘同胞,偶遇而相互欣赏,结成生死之交。

他们的友谊让人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句话既表明朋友的重要,又表明朋友的作用不仅在于依靠,更在于相互依靠,而不是那种为个人私利,借朋友之名、用友情浇灌出朵朵邪恶之花的行为。

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相互扶持帮助,特别在朋友困难时相互依靠,相互鼓励,相互搀扶,一起走出困境;而后者在朋友春风得意时鞍前马后地“浇灌”友情;而朋友困难时,明哲保身,弃之远去,更有甚者,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尽管美语中有谚语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 (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但总的来说美国人交朋友的特点是交情泛泛,他们同大家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希望给别人一个好印象,但是却往往缺乏那种可以推心置腹的知交。

有位美国人对此曾做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 “美国人能够与人一见如故,迅速博得对方好感。

但是一周之后,他们会把你忘得干干净净。

他们喜欢新东西,如同对待自己的旧车一样,他们也遗弃自己的朋友。

在结识人方面,没有人比我们更迅速,但在建立一种真正的友谊方面,却没有人比我们感到更为困难。

”因此美国人刚开始和陌生人建立友好关系时,内心的防线是非常低的。

但是当最初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时,也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友谊”时,内心的墙体会不断升高,因为在美国文化中人们强调“隐私”和“独立”。

而在中国,建立友谊的过程恰好相反,也就是第一道心理防线是非常高的。

所以当人们和陌生人见面时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和对方多次接触并产生信任后,就会向对方袒露心声,此时内心的防线逐渐降低。

因此我们可以说: “中国式友情”的江湖气很重,讲究要为朋友“赴汤蹈火”,比较感性化。

而“西方式友情”是建立在某种默契上,以共同的习惯、爱好为基础,一般公私分开,彼此互相尊重,十分理性化。

二、英雄形象的中美差别美国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超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风靡全球。

大家一定都还对超人的形象记忆犹新。

从“超人”这一形象诞生至今几十年过去了, “超人”的热度始终不减,先后多次被翻拍改编成动画等影视作品,其超能力也几经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那剽悍的身材、健硕的肌肉、倒三角的完美身形,以及红色的斗篷和内裤外穿的020 新锐视点/MOVIELITERATURE2010年第8期紧身衣。

这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形象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超强的能力不可战胜。

而这一形象也引申为典型的英雄形象深植入美国人的脑海中,这一点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他们塑造的英雄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超人气质”,比如, 《终结者》《蜘蛛侠》《蝙蝠侠》等等。

还有近年来风靡欧美的《越狱》,前途大好充满理智的工程建筑系毕业生,居然以抗衡法制自毁前程的方式挽救哥哥,涉世未深的他却能将监狱里的黑社会老大、流氓头子玩弄于股掌之中。

种种的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不但不显突兀,反而塑造出叹为观止的救世主麦克形象,看来英雄主义的魅力全世界无敌。

而中国电影塑造的英雄形象就要含蓄很多,例如《黄飞鸿》《霍元甲》《叶问》等。

一代武学宗师往往都是一身书生气的长袍,看不出有过分发达的肌肉,表面看上去斯文、内敛,甚至有些羞涩。

这些形象往往更注重精神上的修养,重视一个人的气节。

其实中美英雄形象的差别从深层次来说缘于中美文化的差异。

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背景文化决定各自不同的影视风格。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它倡导着人权主义和更多的自由。

早期的美国移民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统治和束缚来寻求自由,寻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因而其性格和观念里就有反对束缚、追求自由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做很多不被限制的事情,当然编剧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去写剧本。

他们可以宣扬暴力,可以把剧情超出政府和法律的限制范围。

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体系的文明古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修己安人”“正心修身”,崇尚中庸之道,即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以及自古至今的传统使得那些凌驾于政府、法律充满着野蛮、暴力、色情和谋杀的剧情在中国是被禁止的,土生土长的国产影视不会出现像《越狱》那样的糅合体。

另外追溯文明源头,我们也能从最简单的符号中洞见文化差异。

中国的太极图浑然一体,象征着和谐、平衡,而十字架直观的结构,则隐喻着天人的对立。

出发点的不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三、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中美影视剧里都爱让妻子做人质,但理由不同。

《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陈大雷妻子在剧中以工作为先,为了30双军鞋不转移,最终被敌人俘虏。

尽管因小失大,但理由也会让人觉得说得过去。

但在美剧里就不会以这个作为理由,很可能会改为两人夫妻情深,妻子为了能常和丈夫碰面,而选择留下。

或者不解释她为何延期留下,不表达她为了革命工作不顾自己安危而留下这一理由,直接让她成为人质。

另外同时面对自己妻子和三营长的死,剧中陈大雷的表现是对三营长的死更为悲痛,而对自己妻子的死则表现得有些漠然。

我们明白编剧想重点表现出生入死兄弟情感的深厚。

但是这样的表现就不够人性化。

在美国影视剧里这样的安排是不可思议的,往往会以妻子为重。

例如,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谍战片《真实的谎言》,剧中女主人公不幸被恐怖分子抓做人质,其丈夫作为训练有素的特工尽管内心焦虑万分,仍然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巧妙打入敌人内部,成功解救出妻子,一家人得以团聚。

此外,人们最有感触的就是国内影视中表现的都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而美国的影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至上。

其实这也反映了一种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中国人主张重群体,国家民族至上,强调社会本质和群体本位; 西方人则主张重个人,个人至上,强调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价值观,历来十分重视国家民族的作用,强调社会责任心,倡导为民族为国家献身而压抑个性,由此形成了我们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特有的民族精神。

如诸葛亮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强调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始终高于个人利益。

为了集体利益,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中国人对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强烈的义务感和使命感,自觉担负起各种社会职责,形成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则相当崇拜个人奋斗,极力张扬个性,认为个人价值至上,甚至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谋求自身价值的充分实现。

他们崇拜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之所以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靠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的人。

实际上个人主义是西方人最为推崇的个人独立自主必备气质,也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实质。

例如,曾获六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励志影片《阿甘正传》就通过“傻子”阿甘的成功证明在美国,即使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家庭靠山等背景,只要心中有梦想,坚守诺言,拼搏肯干,永不放弃,就能实现梦想,获得成功。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主流文化,其内在的消费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表现手法更趋于写实,更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及其内涵。

以上提及的这些影视作品并非经过笔者的精心挑选,只是想以它们为例说明影视作品很像一个容器,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文化含义,不要拘泥于教条,善于发现、思考和对比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在娱乐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增强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董广杰.魅力与魔力———中西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3]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4]刘小艳.从传统文化透视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5]伍巧芳.从英文电影中看中外文化差异[J].作家,2008(07).[作者简介]刘莉(1971—),女,山东潍坊人,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