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

2012.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04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问题一直都是永恒而常新的话题。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实践和研究的重点逐步由技术与资源建设转向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1];而高校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信息化体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开发等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的信息化,由此如何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南国农先生在其《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一文中涉及到目前在教育技术实践应用方面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其中第一个就是“如何把教学、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潜能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2]。

这一问题的实质也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有效性问题。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使得信息化教学产生最大效益,不仅仅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是我们需要从理论高度去认识和剖析的重要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使我们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对影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对于掌握信息化教学规律、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信息化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涵义1.有效教学的涵义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国内关于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当时影响不大,直到2001年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领域才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对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综观各种不同视角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派别。

一个派别是从学习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如J.M. Broder和J.H.Dorfman[3]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C.Kyriacou[4]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育活动怎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想学习”。

另一个派别则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定义的,它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第一个是从教学结果的有效性来界定教学的有效性,如高慎英和刘良华[5]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姚利民[6]认为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第二个类别是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或教学评价指标来界定教学的有效性,如姚利民[7]同时也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合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王鉴[8]认为,仅仅在知识传授上有效的教学远非真正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指标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的问题。

在这两个派别的定义中笔者比较赞同后者,即从教的角度来认识有效教学。

首先应该承认学是一切教的根源,是教学开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但是在有效教学的问题上,我们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胡晓玲(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目前学界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解读比较成熟,但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解读却很少。

针对此种现状,文章试图借鉴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读。

文章认为,对有效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结构:它首先包括信息化教学形态(外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层)和信息化教学理念(核心层)三个层面,而这每一个层面又都涉及到信息化教学目标、信息化教学情境、信息化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要素。

只有这些要素的系统和谐发展才会带来有效的信息化教学。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有效信息化教学的四个特征,即信息化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与弹性、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流畅性、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合理性与灵活性、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形态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860(2012)05—0033—05总第304期中国电化教育2012.5不是探讨教学存在的目的与意义,而是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寻求提高的途径与方法,这时的出发点应该是教学。

因而从教学本身的立场分析有效教学似乎更合乎情理。

2.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涵义目前针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不多,成果也相对较少。

现有的研究一般都是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这一点出发而开展的。

因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界定首先应该符合有效教学的定义,其次它更应该强调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与解读中,大部分研究者关注的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与评价两个方面。

如孟琦[9]认为“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含义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并由此建立判定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即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察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

”“因此,我们应当从‘目的、情境、技术、效果和原因’五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

张伟平[10]认为“考察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仍然要从教学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出发,综合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过程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探索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客观规律。

”郭俊杰[11]则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对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而闫彬[12]从以课堂环境为基点,以有效教学为根本,以实用视角为指导,以学习策略为指标四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可以看出对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技术环境、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分析等几个主要因素方面。

另外,国内关于信息化教学中有效性概念的内涵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

一般情况下,有效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

效果、效益、效率在这里应该是组层递进的关系。

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如果结果是好的,可以认为教学是有一定效果的。

如果好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能吻合,或达成一致,可以认为教学获得了一定的效益。

如果在获得好的效益的投入上能尽量缩到最小,就可以认为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率。

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信息化教学中人们似乎比较乐意跳过对效果与效益的研究,直接强调有效率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是提高效率的很好途径,由此会有信息化教学本身就是有效教学的论断。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信息技术并不是魔法棒,它的应用是不是真的带来了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效益的提高,是需要反思和评价的。

事实上,除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外,正确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设计、精心的课前准备和娴熟的实践性知识等都是有效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因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环境支撑的有效教学,是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信息化情境,从而在效果、效益、效率三个方面均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能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的系统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分析如何分析与评判一个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是个棘手的问题,由于它的复杂与多面性,人们面对它时往往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

那是因为信息化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内容丰富,涉及因素多,我们应该从系统的视角,分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结构化剖析,只有理清了其中的因素才能进一步分析评判所谓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1.三个层面借鉴龙宝新[13]在《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一文中关于将有效教学放在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上进行剖析的观点,笔者将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也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即信息化教学形态(外层)、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层)和信息化教学理念(核心层)。

(1)外层:信息化教学形态从表面和外层看,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信息化教学形态上,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和课堂外显。

在一般人看来,信息化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教学形态或一个教学过程,因而在判断其是否有效时人们一般也会考虑其外部特点。

它应该具有一切“好教学”的特征,如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信息化手段运用恰到好处、教学过程严谨、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气氛融洽,学生学习愉快、学习效率高、满足感或成就感强等。

在这个层面上,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该呈现出2012.5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04期一幅幅可见、可感、混沌(教、学交融的胶态)的现实形态,这种形态是任何身临其境的教育者和非教育者都可以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无须深入的技术测量和价值论证。

身处其中一切自明,而置身之外就不好进行评价和总结了,因为具体的教学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环境中会呈现出各异的教学形态,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彻底的评判。

因此在这个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就应该尽量深入课堂,深入学科,因地制宜地进行。

(2)中层:信息化教学设计从中层上看,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它是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之前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既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又将在实践上指导具体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在自己信奉和坚持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指导下,遵循信息化教学规律,认真权衡教学各个要素的现实状态和动态关联,利用自己的实践智慧和教学艺术,对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化组合。

比如,在进入信息化教学课堂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事先的考量和设计,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在什么时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技术怎样与教学实践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达到教学目标等。

信息化教学设计表现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思维,一个设计过程,它是教师本人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的逻辑体现和环节细化。

教学设计的成败是信息化教学有效与否的深层原因。

教师是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感悟等实践性知识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方案是否可行、有益或高效。

好的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能将知识建构、情感激励、教学控制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情境创设统一协调,浑然一体,从而有力支撑着信息化教学过程。

由于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信息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信息技术手段等在系统全面考虑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可以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之外进行考评和测量,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分析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是可以脱离课堂进行定量测量和定性评价的。

(3)核心层:信息化教学理念影响信息化教学是否有效的核心层是信息化教学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