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风格的演变有时如历史一般是呈螺旋状向前发展的,就在北魏与东西魏的佛教艺术在汉文化的主导下,“褒衣博带”、“瘦骨清像”等“汉式”造像日臻成熟之际,随后的北齐却再次逆转向西,由对华夏优雅衣冠文明的歌颂转向了对西域健美形体的美感追求。
这次对笈多造像风格的复古,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作为两种风格对比十分鲜明的宗教美术样式,早在唐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且在之后对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曹衣出水”在当时将外来的异域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要素相结合,使得国人耳目一新,为佛造像风格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后出现的“吴带当风”更是在之前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样式,并对后来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周家样”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笈多王朝(约320~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笈多式佛像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精神美成为肉体美的内在灵魂,肉体美成为精神美的直接表现,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
”(摘自网络:笈多美术_百度百科)这一艺术风格传到中国后,深刻的影响了北齐北周的佛教造像。
而这一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北齐曹仲达就是“曹衣出水”中的曹。
“曹衣出水”相对于“吴带当风”要出现的更早一些,是由北齐画家曹仲达在吸收外来佛画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其面貌为“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由此我们可以大概看到“曹衣出水”应是表现佛造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
衣服,而描绘衣纹的线条则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
遗憾的是,如今并没有发现确定为“曹衣出水”风格的佛造像。
对于这种样式,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可以从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南朝造像以及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佛造像中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