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观后感

世界是平的读后感观后感

《世界是平的》同名改编电影观后感
因为最近事情比较多,没有很多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得读《世界是平的:21
世界简史》这本书,所以就找了一部改编自该书的同名电影来看。

虽然是以管窥豹,但是希望可见一斑。

男主人公叫陶德,任职于美国一家廉价商品销售公司,职务是收单副总裁。

影片一开始,陶德在老总办公室透明玻璃墙的对面肆无忌惮得玩着蜘蛛纸牌,这个场景让我心头一紧……这个职务很是清闲。

果然,陶德被老总叫进办公室,并告诉他,为了降低成本,收单部门将要外包到印度,一个主管年薪只要50万卢比,相当于美国主管年薪的1/8(真的很便宜)。

陶德将被公司派往当地培训主管以及员工。

虽然被要求培养出即将抢走他自己饭碗的人,但是迫于生计,也为了股票选择权(可见美国人持有股票和中国人持有股票的根本目的有本质上的区别呀),陶德妥协了。

简单的一段对话,让我感觉到,美国的企业文化真的是直接得让人无法直视——威胁绝不拐弯,不满也当然不会有所保留。

陶德抵达了孟买机场,并且很自然得错过了接机(接机牌上写的是toad,就是蟾蜍的意思……估计和陶德的拼写不同)。

在一片尘埃滚滚停满笨拙的黄色出租车的停车场,陶德被一大群语言不通的司机围堵,无奈之中看到远处有一位淡定的司机站在写有“cool cab”字样的出租车前,于是陶德获救一般请司机送他去火车站(火车站啊……印度的火车啊……),结果司机二话不说,提起陶德的行李就扔上了cool cab后面的没有门的电动三轮上。

“Stop!stop!”陶德企图下车,司机停了下来,(一群司机上来抢行李)“oh no!go!go!go!”我笑了。

一个养尊处优的美帝国小资不小心不情愿地被发配到“脏乱差”的第三世界,可以看得出非常沮丧。

在这个新环境中,那么多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陶德却惊慌失措。

火车要用跳的,少年让座给他然后坐在他的腿上,贫富差距令人咋舌却为当地人坦然接受,牛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陶德因此也出了些小窘态。

我想,这就是的文化差异。

细小却多如牛毛的不同,构成了文化差异。

陶德说:“我从来不想念家人,但是到这里我开始想家了”。

这大概就叫乡愁吧。

陶德的目标是将接线员的平均接线时间从12分钟降到6分钟以下。

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在一开始,陶德要求年轻的员工们必须了解美国文化,模仿美国人的发音和交流方式,并且谎称自己是在加利福尼亚。

但是,业绩提升得可怜。

在一次千里迢迢寻找麦当劳的失败之旅中,陶德偶遇了以为美国长辈,经过交谈,陶德有些顿悟了。

陶德在印度荷丽节这一天全然不知觉地出门,从落荒而逃到尽情狂欢。

渐渐的,随着与有些傻、有些唯唯诺诺的接班人的交往,随着对印度文化的了解,陶德学会放下身段,学会融入身边的文化。

陶德的衣服不再总是是西装革履,偶尔他也会换上了印度的服装;生活习惯也逐渐适应起来,左手也用得很自然了。

一次中肯而平等的会议中,他了解到,员工们非常喜欢公司的产品,虽然他个人觉得这些产品又土又廉价;有的员工很爱家人;有的女员工不想穿西服……这个时候,美国企业冷冰冰的规章制度就不再适用了,甚至制约了团队的发展。

陶德当即制定了优秀员工免费奖励公司最新产品的激励制度,也允许员工,们做出任何他们想要的改变。

公司业绩突飞猛进。

有一天,老总来到了印度的公司。

陶德被告知,他们的公司被美国最大的直销公司并购了,很多部门都被外包了,原来的公司,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子公司。

而陶德,由于业绩及其出色,被总公司点名指派去中国上海开拓新市场并培养新的主管。

整部电影情节简单,但是细节非常出色,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良苦。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老生常谈到耳朵出茧的词,不过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关注它的发展。

所谓“再好的东西,如果跟你无关。

那么,这个东西,都只是生活的八卦,而非必需品”。

世界经济是不平衡的,资源是稀缺的。

用更少的货币与资源获取更大的利益是每个经济人的目标。

美国和一系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爱惜自己的环境与资源,用不起昂贵的本土劳动力,于是把目光转向了迫切希望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

“外包”是一个流行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也可以促进企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更好得融入目标市场。

但是与此同时,“外包”也将面临culture shorck等一系列问题与冲突带来的各种损失。

但是,我想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在第三世界的崛起中,这个过程会变得不那么痛苦,而是愈发和平有益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