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导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于1880年,是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从高潮时期转入低潮时期,革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

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思想上、组织上为革命做准备,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但是统治阶级害怕本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大肆的攻击和污蔑。

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也在工人运动中流传、扩散,阻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其中,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欧根•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市场。

他在70年代连续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讲义》和《哲学教程》,宣传折衷主义哲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

所以,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

在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系统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5月在巴黎出版。

原来名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法文版时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五•四”前后已在我国开始流传,1920年时曾被毛泽东同志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也是我党干部的必读书目之一。

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任何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学说,都有其赖以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来源,现代社会主义学说也不例外。

恩格斯在文章的开头就阐明了这一点:“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统治于现代社会中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和统治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的经济的”根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立的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考察的结果,其理论来源则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而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则来源于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所提出的理论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正如恩格斯在书中指出:“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家,他们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作舆论准备。

但是,启蒙学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是把生产方式,而是把理性看作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共和国。

而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把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性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两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

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前者是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

因此,恩格斯在本章中以主要篇幅评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既着重阐述了他们学说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也指明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

当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同时,就产生过早期的无产者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如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农民战争时期的再洗礼派和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运动以及杰拉德•温斯坦莱领导的掘地派运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

与这些早期无产者革命运动相适应的理论表现就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空想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德国的托马斯•闵采尔和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

②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为代表。

③19世纪初期,则产生了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它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但是,即便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也仍然是不科学、不成熟的。

局限性是因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虽有暴露但还是很不发展,无产阶级也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所以,“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因此,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也只能是空想的。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社会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才人物”发现的永恒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才人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现象。

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

但瑕不掩瑜,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圣西门(1760-1825)较早地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

他还提出一切人都应当劳动,初步觉察到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主张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即表达了废除国家的思想。

他渴望建立一个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新社会。

傅立叶(1772-1837)无情地揭露资产阶级世界在物质上的丰裕和道德上的贫困,抨击资本主义商业是欺诈的场所,是人民的陷井,称工厂为“温和的监狱”。

他把资本主义文明称作“新成立的奴隶制度”,认为这种制度在一个“恶性循环”中运动。

他批判了两性关系的资产阶级形式,第一个提出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重要观点。

他还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历史,认为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时期和下降时期。

他主张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家共同劳动,男女平等,实行普及免费教育,并提出了消灭脑体劳动、城乡对立的思想。

欧文(1771-1858)从1800年起,在他管理的苏格兰新拉纳克棉纺厂,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如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举办消费合作社和公共食堂,设立工人夜校,首创幼儿园等。

但他看到,这些改革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的奴隶地位,于是逐步转向共产主义。

他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的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

他试图通过实验,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人人平等的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新社会。

1823年他提出通过共产主义移民区来消除爱尔兰贫困的办法,并于1824年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共产主义移民区。

试验失败后,欧文直接转向工人阶级,在工人运动中又进行了三十年的活动。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学说中的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

2. 强调要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认为,三大空想家的思想长期支配着19世纪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种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要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科学分析基础上。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与哲学上的变革有着直接联系,没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所以,恩格斯通过对哲学思想发展历史的考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及其意义,论证了由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学说变革的重大意义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贯穿于整个哲学的发展过程,这种斗争是和社会主义历史以及科学的发展紧密相联的。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这种斗争表现为一种相互更替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自发的辩证法的统治、形而上学的统治、自觉辩证法的统治。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上升的过程。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他的唯心主义与辩证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导致黑格尔体系的流产,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

所以,恩格斯指出,“了解了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的完全荒谬,这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当然,这绝不是恢复18世纪的形而上学,而是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唯心辩证法被唯物辩证法所代替,正如前面的发展过程一样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历史任务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理的东西,又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的产生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去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即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对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本章和第三章中都做过概括的表述。

在本章中,他指出:“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律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