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一)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九年级下册(二)教材所处地位酸的化学性质在初三下册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及用微观解释酸具有共性的原因,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混合物及溶液,物质的微粒,指示剂及浓盐酸,浓硫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
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学习可以为碱盐知识网络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
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新教材的特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整体认识,掌握了性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酸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质,酸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对酸化学性质进行理解,把酸的知识与前面的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的使用酸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学性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以下一些知识:1、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2、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3、酸碱指示剂4、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5.溶液,混合物,微观粒子的概念对于盐酸,硫酸这两种实验室常见的酸,但对于它们化学性质了解的不是很全面,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可以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形成疑问:为什么酸的性质具有相似性?而本节课要就是由现象→本质,归纳出酸的性质。
(三)《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道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的确定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酸的化学性质即酸与指示剂作用、酸与活泼金属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本堂课的学习重点。
(2)难点的确定用微观粒子解释酸的化学性质的本质原因。
(五)课型:新授课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酸的涵义。
了解酸的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比较、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情感与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过程”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探究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二)流程设计:教 学 流 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 节1引入《熊出没》动画片,光头强家里放了两瓶无色没有标签饮料,是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光头强不小心打碎了一瓶,发现家里的紫包菜,生锈的铁锅,地板砖出现了奇观,你能帮助光头强确定它的身份吗同学们纷纷讨论举手发言老师将同学们的方法一一写黑板上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有关酸的化学性质1酸使指示剂变色演示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积极回答学生总结观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使指示剂变色的情况得出两种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变色规律。
结果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及本质原因。
环节 2回忆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反应方程式,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和酸发生反应同学们通过第八单元学习金属活动性可以答出来,分析酸的化学性质,为了教学效果更好让再次做酸与金属Mg,Zn,Fe,Cu反应的演示实验1:“比一比,看谁写的对”活动2、分析本质3、实际应用让学生回忆第八单元酸与活泼金属反应,并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重点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基础知识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张扬个性;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环节3二,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活动2:同学们猜猜光头强家里生锈的铁锅会有什么现象,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思考如何除去铁锈,学生分组(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总结归纳再次让同学观察铁锈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现象,有的小组会看到气泡。
让同学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学纷纷讨论得出铁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2酸和氧化铜反应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讲解法:实验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的的积极回答分组实验分成两大组前四组稀盐酸和铁锈反应后四组稀硫酸和铁锈反应观察总结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对不同现象可能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口述实验现象,重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深化知识,迁移知识对生活中常用的除锈方法进行理解对第八单元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通过分组实验认识酸和活泼金属反应环节4酸和碱反应学们想看魔术吗把刚才做实验的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硫酸铜滴加氢氧化钠,再滴加稀盐酸,启发学生思考在反映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引导学生写出酸碱引起学生的注意,口述实验现象,重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HCl+Cu(OH)2=CuCl 2+H 2O反应方程式环节5酸和盐反应结合“二氧化碳的制备”反应,启发学生思考酸和盐的反应。
演示实验,1盐酸和碳酸钙反应2HCl+CaCO 3=CaCl 2+H 2O+CO 2↑2硫酸和氯化钡反应H 2SO 4+B aCl 2=B a SO 4↓+2HCl 3盐酸和硝酸银反应HCl+AgNO 3=HNO 3+AgCl ↓2,3反应完之后滴加稀硝酸,启发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酸和盐的反应。
口述实验现象,重点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HCl+CaCO 3=CaCl 2+H 2O+CO 2↑H 2SO 4+B aCl 2=B a SO 4↓+2HCl HCl+AgNO 3=HNO 3+AgCl ↓环 节4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盐酸、硫酸等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幻灯片显示2酸一般具有以下性质(即酸的通性)①能使指示剂变色②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1)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2FeCl 3 + 3H 2O(2)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 CuCl 2 + H 2O③与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盐和氢气:Fe + 2HCl=== FeCl 2 +H 2学生分析(用化学用语)(4)跟碱反应酸+碱=盐+水2HCl+Cu(OH)2=CuCl 2+H 2O (5)跟盐的反应酸+(某些)盐=新盐+新酸2HCl+CaCO 3=CaCl 2+H 2O+CO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展示学生的才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掌握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性质↑H2SO4+B aCl2=B a SO4↓+2HCl HCl+AgNO3=HNO3+AgCl↓分析原因深化知识,迁移知识环节 4酸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写出常见的酸的离子式以盐酸为例上节课学习浓盐酸知道稀盐酸是浓盐酸加水稀释而成,稀盐酸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稀盐酸的微粒包括哪些,从而引进什么使紫色石蕊变色,H+,Cl- H2O学生思考老师提供水,氯化钠溶液,盐酸溶液让学生分析做分组实验分别向三种试剂中滴入紫色石蕊变色最后总结出是H+学生通过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酸具有相似化学现象的本质原因学生总结教师完善写出常见酸在水溶液电离出的离子HCl=== H+ +Cl-H2SO4=== 2H+ + SO42-HNO3=== H+ +NO3-知识类:酸的五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4)跟碱反应酸+碱=盐+水(5)跟盐的反应酸+(某些)盐=新盐+新酸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深化理解酸的化学性质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教师总结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氧化铜、铁粉和碳粉三种黑色粉末。
学生活动总结对本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归纳推理方法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对开题的呼应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
(2)家用的铝制和铁制器皿能否用来盛放食醋,原因是。
教学反思: 一是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科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知识整和;二是设计了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学生学到了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具体体现是:打破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把酸提炼出来,让学生初步认识酸的化学性质。
老师示范引领探究了酸的化学性质,总结了探究的思路,让学生有所感悟后,这是一个半开放的过程,老师指路,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去探寻新的知识,而课外的酸碱的实验现象的探究是一个全开放的学习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使学生真正学会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完成训练题,掌握问题,使解题能力得到升华!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采用以问题贯穿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把简单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同学,把难一点的问题留给基础好的同学,这样的话在课堂上所有学生就都能参与进来。
教师在学生看完书后一定要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要让学生多说,这样不仅可以暴露问题还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暴露出学生在元素符号的写法和化合价的判断上存在问题,所以在课下需要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争取不让学生在简单的问题上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