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观点第一种为印象派观点,即传统的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观点,具有主观性。
本文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试图反映20世纪末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研究程度。
第二种为新印象派观点,即识别出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导致发生造山作用的那些过程,并探讨在定义造山带行为时这些作用过程是怎样在一起进行活动的。
其本质是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本文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而言,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目录0 引言 (1)1 地形特征 (2)2 区域地质 (2)2.1北喜马拉雅带 (2)2.2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4)2.2.1 北喜马拉雅组成 (4)2.2.2 新特提斯洋底组成 (5)2.2.3 印度板块组成 (5)2.2.4 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外来岩块 (5)2.3碰撞后的磨拉石盆地 (6)2.4西藏带 (6)2.5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 (7)2.6高喜马拉雅带 (8)2.7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 (10)2.8低喜马拉雅带 (11)2.9低喜马拉雅结晶异地岩体 (12)2.10亚喜马拉雅带 (13)2.11山间盆地 (13)3 喜马拉雅和藏南的构造历史 (13)3.1原喜马拉雅阶段(白垩纪~早始新世) (14)3.2始新喜马拉雅阶段(中始新世-晚渐新世) (14)3.3新喜马拉雅阶段(中新世早期-现在) (16)4 喜马拉雅碰撞后缩短量的估计 (23)5 中生代-第三纪的变质历史 (24)6 一种新印象派观点 (28)从两种不同观点来看喜马拉雅和藏南的大地构造Hodges K.V.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02139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0,V ol.112,No.3, pp:324-350【摘要】:喜马拉雅和藏南为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复杂的大陆响应提供了一种空前机会。
本文对50Ma作用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的藏南和喜马拉雅的构造演化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并试图综合该造山体系已知的地质学特征,提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主要是历史观,包括对喜马拉雅地区的(当然具有主观色彩)构造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变质地质学的简要评论。
第二种观点主要集中于指示今天造山体系行为的一些作用过程。
认为这些作用过程在中新世-全新世间隔期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表明造山作用已经达到了一种准稳定状态。
这种条件意味着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导致能量积累的板块-构造运动与其它导致能量扩散的作用过程(如喜马拉雅前沿的侵蚀作用和西藏中下地壳的侧向流动)之间存在一种大致的平衡关系。
因此,喜马拉雅和西藏的大地构造密切相关,喜马拉雅可能经历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演化,而青藏高原并没有。
【关键词】:喜马拉雅大地构造印度亚洲造山作用造山带西藏0 引言地球科学中,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已成为一种分类代表,由此提出的演化模型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更老造山带大地构造的解释。
因此,为了使后代更好地了解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模型,在不同时间评论我们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带的了解程度,并问一问在这里我们能够再做些什么,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带着这种综合性目的,可以采用两种相当不同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一是印象派观点。
如果印象派艺术家是一个历史记录的外形,那么我们可以把构造研究的伟大传统之一——造山作用的描述是变形幕的一种暂时性进展——看作是印象派艺术家的杰作。
我们用某种背景中主要构造的发展顺序来预测其它地区构造发展顺序的能力正是印象派艺术家观点价值的体现,如世界范围内的前陆褶皱-逆冲带就是这样一种例子(Dahlstrom,1970)。
在概念上,造山作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与新印象派相似:要了解整体,必须先了解它的每一个组成部分。
在大地构造领域,一种新印象派艺术家观点是通过强调造山作用过程中的热作用、变形作用、侵蚀作用之间的共同作用,从而为山脉行为提供独特洞察力来实现的。
本文第一部分强调了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过去50Ma来的演化历史,是一种传统的、印象派的观点。
这部分虽然带有主观性,但仍然试图反映了20世纪末我们对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的了解状况。
本文第二部分属于新印象派观点,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今天定义这个特殊体系的行为时必不可少的作用过程是什么?它们在时间上能够向后回溯多远?它们能够告诉我们关于造山作用更多的什么样的信息?1 地形特征喜马拉雅-西藏造山系是我们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貌景观。
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西藏高原南部地形的前缘和喜马拉雅地区。
我们对造山作用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受到政治因素的阻挠,并且在喜马拉雅和西藏地区,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地质工作者经常工作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偏远地区。
2 区域地质图3代表了最近我对喜马拉雅及西藏邻区(东经73°~89°)区域地质的一些看法,目前这些地区的填图情况似乎证明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图3描绘了一系列由主要的断层系统界定的经向构造地层域划分的区域地质状况。
然而,将这些构造地层区划应用于喜马拉雅其它地区时,还是有争论的。
2.1 北喜马拉雅带与印度板块碰撞之前,欧亚板块南缘以新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形成的大陆岛弧为标志(Dewey and Bird,1970;Tapponnier等,1981)。
北喜马拉雅带由该陆缘弧的火山岩和深成岩、一些前寒武纪-中生代变质围岩及少量白垩纪-三叠纪弧前盆地序列组成(Burg等,1983;Searle,1991)。
前喜马拉雅期地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喜马拉雅带中两个相对易于到达的地区:西藏拉萨周围地区(Burg等,1983)和巴基斯坦、印度的Kohistan-Ladakh地区(Searle,1991;Honegger等,1982),这导致对北喜马拉雅带碰撞之前的前构造重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由中国(Chang等,1982)、美国(Bally等,1980)、法国(Allegre等,1984)和英国(Shackelton,1981;Dewey等,1988)地质学家对西藏进行联合地质勘探工作后认为,西藏是一系列外来地体在中生代时增生到欧亚大陆形成的集合体。
前喜马拉雅期最后一次增生事件是岛-弧杂岩的碰撞,现在以沿着晚白垩纪Shyok缝合带分布的Kohistan-Ladakh地体为代表(Treloar等,1989b;Rolfo等,1997)。
Nanga Parbat西部的Kohistan地区(图2)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穿过岛弧杂岩的剖面(Coward等,1982)。
在构造上最高的岩石,暴露在该地体北缘,包括早白垩纪岛弧火山岩和被Kohistan岩基的辉长质到花岗质侵入体侵入的沉积单元(Searle,1991)。
南部更远的地区,Kohistan 岛弧的深部成分逐渐增多,包括壮观的早白垩纪辉长质和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Khan 等,1989;Mikoshiba等,1999)及Kamila 角闪岩(可能包括新特提斯大洋岛弧基底的残余物)高度变形的镁铁质变火山岩和变质深成岩(Treloar等,1996)。
Nanga Parbat 东部,Kohistan-Ladakh地体的Ladakh地区(图2,3),保存有以Ladakh岩基形式出现的岛弧深成成分(Honegger等,1982),以及火山岩和沉积岛弧熔岩壳的代表(Dietrich 等,1983)。
地质年代学资料表明,Kohistan和Ladakh地区的钙碱性岩浆作用开始之前,在晚白垩纪时Kohistan-Ladakh地体与欧亚大陆的拼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岩浆作用的持续时间更长。
可靠的最老的Kohistan和Ladakh岩基的定年数据大约是100Ma,最年轻的定年数据是上古新世(Honegger等,1982;Scharer等,1984;Petterson和Windley,1985)。
这种年龄范围表明,随后的碰撞以及重新增生了的Kohistan-Ladakh岛弧杂岩演化进入了一个大陆岛弧阶段,这标志了欧亚大陆的南界。
晚白垩纪时,大多数Kohistan和Ladakh 岩基形成于该大陆岛弧背景。
东经80°以东,大陆岛弧主要以藏南岗底斯岩基为代表。
Heim和Gansser(1939)简要描述了该岩基西缘(Kailas地区,图2)的基础地质。
然而,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碰撞后的地质问题,有关Kailas地区前喜马拉雅期地质问题仍然知道得相对较少。
藏南(大约在东经84°~93°之间)是岗底斯岩基及其围岩的最好研究区。
该区的大陆岛弧形成于与欧亚大陆加积(晚侏罗纪)在一起的已经稳定的拉萨地体地壳基础之上(Dewey等,1988)。
拉萨地块北部包括少量的前寒武纪-寒武纪变质岩,它们不整合地覆盖于夹有一些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火山岩的泥盆纪-晚白垩纪浅水陆相和海相地层之上(Burg等,1983;Pearce和Mei,1988;Yin等,1988)。
南部更远的地区,没有暴露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层序的基岩,但是Burg等(1983)指出其中一些可能沉积在洋壳之上。
沿岗底斯南缘分布的火成岩包括钙碱性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深成基底(岗底斯岩基)(Harris等,1988;Pearce和Mei,1988)。
这些地区的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岩浆活动至少发生在94Ma-42Ma,多数地区集中在古新世或始新世(Scharer和Allegre,1984;Xu等,1985;Coulon等,1986;Copeland等,1995)。
这些发现表明,与更远的西部地区的年代学数据相比,北喜马拉雅大陆岛弧最强烈的岩浆活动是西部(最近的是白垩纪)早于东部(第三纪早期),岛弧岩浆活动的停止也是西部(晚古新世)早于东部(中始新世)。
这种观测结果与北喜马拉雅岛弧岩浆作用的结束在时间上与印度板块碰撞一致的主张相符,都是西部早于东部(Rowley,1996)。
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之前,拉萨地体和Kohistan-Ladakh地体之间具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是喜马拉雅-西藏构造研究中没有回答的重大问题之一。
目前,这两个地体由八条横向的Karakoram断层系并列而成,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最壮观的构造之一(图2,3),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晚白垩纪以来Karakoram断层系平移量的多少。
Karakoram断层系西部和Shyok缝合带北部的Karakoram地体(图3),包括石炭纪-晚白垩纪的海相-陆相地层,但以侏罗纪-白垩纪钙碱性的Karakoram岩基为主(Searl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