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4西方文明的源头_古代希腊罗马限时训练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4西方文明的源头_古代希腊罗马限时训练

板块4 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知识点角度题号雅典的民主制雅典政体的制衡机制 1 雅典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 2 雅典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3 雅典法律权威性的提高 4 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5罗马法罗马法形式主义的特征 6 罗马法的人文主义特色7 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8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9 罗马法的理性精神10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11 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12 综合13、141.(2018·广东茂名二模)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司法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D.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解析:D 材料关键信息是“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而当时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作为司法机关的陪审法庭,可以干预公民大会立法,反映出当时雅典的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C项与史实不符,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鼎盛,故排除这三项。

2.(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雅典公民大会的相关制度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

这些规定旨在( )A.确立以孝为先的社会价值观B.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C.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解析:B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城邦生活。

材料“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财产的人”涉及孝、守法、勤俭方面的品德要求,A、C、D三项都不全面,应排除。

公民大会对公民孝、守法、勤俭的品德要求是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服务的,故B项说法正确。

3.(2018·陕西百所名校质检)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在市政广场西侧的执政官官邸的巴赛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

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宣扬天赋人权理念B.保障公民平等C.培养公民参政意识D.维护贵族政治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这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C 项。

材料并未体现天赋人权的理念及公民的平等地位,故排除A、B两项;雅典将改革的法案在公共场所公布有利于维护民主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故排除D项。

4.(2018·福建福州质检)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规定,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对有关法律进行讨论,并选举一个立法委员会进行裁决。

这反映了( )A.立法规则受到破坏B.民主政治逐步建立C.公民大会权力强化D.法律权威得到提高解析:D 本题考查古希腊法律的实施情况。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说明法律制定的随意性,导致它的公正性、权威性受质疑;“公元前5世纪末……如果公民大会上有人对任何法律提出异议,公民大会则要……”强调了法律制定的严肃性,从而保证了它的公正性、权威性,故D项正确。

公民大会享有立法权没有改变,材料体现公民大会权力受到制约,故A、C两项错误。

雅典民主政治逐步建立是在公元前6世纪,故B项说法错误。

5.(2018·山东潍坊一模)亚里士多德在论及雅典公民大会时说:“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

”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A.雅典公民崇尚道德品质B.演说是公民大会决策的重要依据C.雅典民主开始注重理性D.雅典民众决策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材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说明雅典直接民主易受到演说家情绪的引导,缺乏对演说事实的理性思考,有可能造成权力的误用,不能保证公民大会这一权力机构正确运用权力,故D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中的“好人”不一定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B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

C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演说,也完全相信”体现的是不理性行为。

6.(2018·山西晋城一模)在罗马人看来,指定继承人是一件类似于立法性质的重大事件,因此必须经公民大会举行特别仪式。

只有在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市民法承认。

由此可知,古罗马的市民法( )A.重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注重司法程序的完整性D.立法来源的多元化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特点。

指定继承人必须经公民大会举行特别仪式,在大会上成立的遗嘱才为市民法承认,说明罗马法注重形式,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遗嘱成立注重“特别仪式”,故A项偏离主题。

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和立法的多渠道问题,故C、D两项说法错误。

7.(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他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

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解析:B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建筑的特点。

“它可使人……悠然自得”说明古罗马建筑方面十分注重人的感受,彰显建筑为人服务的理念,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疆域广阔和等级森严的问题,故A项偏离主题。

材料中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风格,并不代表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故C项说法错误。

D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关系。

8.(2018·广东佛山二模)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

由此可知( )A.帝国的税源发生变化B.逐步实现了公平与正义C.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D.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解析:A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税收与万民法的关系。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公民的范围扩大,罗马帝国的税源扩大,故A项正确。

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非自由民是没有公平、正义的。

材料体现万民法在适用范围上,对公民法的发展,故C项说法错误。

D项材料缓解了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与平民。

9.(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西罗马帝国灭亡后,12世纪时罗马法出现于意大利和欧洲中部一些自治市的法典中,以解决自身的法律缺陷,罗马法的程序规则被整理并引入法庭中。

这些现象出现源于罗马法( )A.是成文法,有利于按律判决和量刑B.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罗马国家的兴衰C.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的既得利益D.体系完备、程序严谨有一定普适性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的特点。

材料表明12世纪罗马法出现于部分欧洲地区的法典中,并且罗马法的程序规则被整理并引入法庭中。

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法律规范的背景相关,同时罗马法自身的体系化与私法的发达使其具有一定的普世性,D项符合题目主旨。

罗马法是成文法,与题中强调完备和程序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与自治市是否采用罗马法无关,故B 项错误;12世纪欧洲既得利益集团并不是奴隶主,故C项错误。

10.(2018·河北保定一模)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遭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

材料反映了( )A.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B.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C.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解析:D 材料“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遭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反映了罗马法在保护私有财产的同时,依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具有公平、理性的特点,故D项正确。

11.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

这说明他( )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B.研究的重点是社会秩序C.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D.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解析:C A、B两项是对智者学派的描述,不是苏格拉底,排除。

材料强调通过认识自己而“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可知苏格拉底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故C项正确;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能依据题干材料推出这一结论。

12.(2018·安徽合肥二模)古希腊的雕塑《掷铁饼者》《持枪的战士》《刮汗污的运动家》等,他们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

据此可知,古希腊( )A.注重艺术教育提升公民素养B.开创人类体育竞技运动先河C.雕塑水平成就突出领先世界D.追求完美的体格和人格精神解析:D 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

作品中的人物“都高大雄健,英姿勃发,充满了自信和热情”,表明古希腊人歌颂人体的美,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古希腊哲学人文主义的重要内涵。

A、B、C 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东西方“人民”“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秦时期的“人”与“民”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甲骨文的“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

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

“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

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

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万齐洲、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