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壁鸠鲁悖论谈起——驳基督教“人性恶”之说伊壁鸠鲁(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坚定的原子论者,他是完全够得上“唯物主义者”这个称号的,自然而然的,他也会是个无神论者。
他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他提出的口号是:“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1]伊壁鸠鲁悖论(Euthyphro Paradox)是其最著名的思想遗产之一。
所谓的伊壁鸠鲁悖论,前提是建立在基督教给上帝的三个基本属性: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
基于这个前提,伊壁鸠鲁表述如下: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恶”而阻止不了,那么上帝就是无能的;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那么上帝就是坏的;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恶”,那么上帝就是既无能又坏;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恶”呢[2]伊壁鸠鲁悖论几千年来一直作为基督教的强有力怀疑推理而存在,根据这一表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四个:1.神不存在。
2.神存在,但并不全能、全善。
3.神有使他不能消灭善的苦衷。
4.恶不存在。
但无论是这四个可能结论中的哪一个,都不可能被基督教所接受。
于是,出现了一门旨在解决这种悖论的学问,这门学问由著名的西方哲学大师莱布尼茨创立,在他1710年所写的《神义论》(Theodicy)中,莱布尼茨论认为一个道德上及实际上有邪恶的世界,要比一个只有善的世界为好,因为在形上学来说,那是更丰富的。
但这一理论有时也是很无力的,比如当我们听说出现印度洋海啸,死伤无数时,我们怎么相信,这种自然的作恶,比全善更好。
一个似乎比较合理的让步,是由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做出的,圣奥古斯丁认为恶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即恶是善的缺失,恶主要的根源是用“对自己的爱”取代了“对神的爱”。
[3]圣奥古斯丁因对基督教有重要建树,故被天主教会封为圣者,称圣奥古斯丁(Sanctus Aurelius Augustinus)。
《圣经·旧约全书》的线性历史观对其影响颇大。
他的神学成为后来基督教教义的基础,影响整个东西方教会,尤其对西方教会最深。
[4]所以这一解释也是实质上被教会所认可的,成为反驳伊壁鸠鲁悖论的经典版本。
但我们从逻辑上来看,其实,圣奥古斯丁是接受了伊壁鸠鲁悖论逻辑结论的第四种——恶不存在,尽管,他用“恶”的相对性来掩饰这种接受,但正是这种让步,让基督教神学在逻辑上合乎了道理,避免了悖论循环。
犬儒学派目录背景学派创立名字起源基本思想后期变化[编辑本段]背景犬儒学派因其创始人安提斯泰(Antisthens)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育场中讲学而得名。
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
同时,“犬儒”这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安提斯泰是苏格拉底的弟子,约长于柏拉图二十岁。
安提斯泰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人物,在某些方面其有似于托尔斯泰。
直到苏格拉底死后,他还生活在苏格拉底贵族弟子们的圈子里,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非正统的征象来。
但是有某种东西——或者是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拉底之死,也许是他不喜欢哲学的诡辩——却使得他在已经不再年青的时候,鄙弃了他从前所重视的东西。
除了纯朴的善良而外,他不愿意要任何东西。
他结交工人并且穿得和工人一样。
他进行露天讲演,他所用的方式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都能理解的。
一切精致的哲学,他都认为毫无价值;凡是一个人所能知道的,普通的人也都能知道。
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
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
他的弟子们(如果他本人不曾)谴责奴隶制。
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苦行主义者,但是他鄙弃奢侈与一切人为的对感官快乐的追求。
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
安提斯泰的名声被他的弟子狄奥根尼盖过了,狄奥根尼“是欧济尼河上西诺普地方的青年,最初他[安提斯泰尼]并不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曾因涂改货币而被下过狱的不名誉的钱商的儿子。
安提斯泰尼命令这个青年回家去,但是他丝毫不动;他用杖打他,他也一动不动。
他渴望'智慧',他知道安提斯泰尼可以教给他智慧。
他一生的志愿也是要做他父亲所做过的事,要'涂改货币',可是规模要大得多。
他要涂改世上流行的一切货币。
每种通行的印戳都是假的。
人被打上了将帅与帝王的印戳,事物被打上了荣誉、智慧、幸福与财富的印戳;一切全都是破铜烂铁打上了假印戳罢了。
”他决心象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所以就被称为“犬儒”,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象犬一样”。
他拒绝接受一切的习俗——无论是宗教的、风尚的、服装的、居室的、饮食的、或者礼貌的。
据说他住在一个桶里,但是吉尔柏特·穆莱向我们保证说这是个错误:因为那是一个大瓮,是原始时代用以埋葬死人的那种瓮。
他象一个印度托钵僧那样地以行乞为生。
他宣扬友爱,不仅仅是全人类之间的友爱,而且还有人与动物之间的友爱。
甚至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一身就聚集了许多的传说。
尽人皆知,亚历山大怎样地拜访过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
据说亚历山大(征服者亚历山大)之后对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狄奥根尼。
”狄奥根尼的教导,一点也没有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犬儒”的)东西,——而是恰好与之相反。
他对“德行”具有一种热烈的感情,他认为和德行比较起来,俗世的财富是无足计较的。
他追求德行,并追求从欲望之下解放出来的道德自由: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下解放出来。
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学说在这一方面是被斯多葛派所采用了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追随着他摒绝文明的欢乐。
他认为普罗米修斯由于把那些造成了近代生活的复杂与矫揉造作的技术带给了人类,所以就公正地受到了惩罚。
在这一点上他有似于道家、卢梭与托尔斯泰,但是要比他们更加彻底。
[编辑本段]学派创立安提西尼在晚年对哲学丧失了信心,他放弃了上层阶级的生活模式,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希望希腊回复到原始社会,而不受各种习俗和规定的限制,[编辑本段]名字起源“犬儒学派”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或说该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称为“快犬”(Cynosarges)的运动场演讲,或说该学派的人生活简朴,像狗一样地存在,被当时其他学派的人称为“犬”。
到现代,“犬儒主义”这一词在西方则带有贬义,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编辑本段]基本思想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
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
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
人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
犬儒学派对之后的斯多葛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后期变化后期变化随着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根本变化。
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是根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的观念,但是却丧失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
因此后期的犬儒主义者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
既然没有什么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是要不得的。
这样想法的结果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
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一个关于犬儒主义者德勒斯的例子[1],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
”犬儒主义(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
犬儒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
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这使人想起老庄哲学,想起某些魏晋名士)。
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又有一说是住在瓮里),以讨饭为生。
有人讥笑他活得象条狗,他却不恼。
“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关于狄奥根尼,有段故事很著名,一天,亚历山大御驾亲临,前来探望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狄奥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狄奥根尼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
”和玩世不恭恰恰相反,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
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
狄奥根尼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后来的犬儒派们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清贫生活的无比美好,甚至把人们正常的感情也讥为愚蠢。
一位名叫德勒斯的犬儒派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自己,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这使人想起庄子死了老婆鼓盆而歌的故事)超脱到了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就和冷酷分不清界限了。
还是这位德勒斯,某富翁送给他一笔钱,他收下了,对富翁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曲膝,也不唠叨不满。
”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倒显得我把金钱看得太重,太当回事了。
我若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那也是把金钱看重了,当回事了。
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只要你肯给,我就若无其事地收下它。
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
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象又有些无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问题在于,金钱本来是重要的东西,不是不重要的东西。
只不过在生活中还应该有别的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所以,在坚持更高价值的前提下看轻金钱是高尚的;没有更高的追求却又摆出轻视金钱的姿态就不是高尚而只能是做作了,因此,倘若是无功受禄,正常人总会感觉不安。
这就是为什么德勒斯以不把金钱当回事为理由而若无其事地收下别人的馈赠,会给人以不知廉耻之感。
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
这就引出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
既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要不得的。
不难想象,基于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立场,一个人可以很方便地一方面对世俗观念做出满不在乎的姿态,另一方面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他想要获取的任何世俗的东西。
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别充假正经)。
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
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这种批评精神被后来者扭曲得面目全非。
一位人称嘲讽者吕西安的犬儒派以揭穿伪善的名义,压根否认世间存在有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