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正常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砂,无浓集。

核膜薄较模糊,染成淡红色。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染成淡蓝或深蓝似天蓝色,透明绕于核周,无颗粒。

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呈阳性反应。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圆或类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

核染色质呈粗粒状,较原粒粗,开始聚集。

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天青胺蓝颗粒,分布不均。

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3、中幼粒细胞:(1、)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常伴有少数非特异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性的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1、)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

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核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其颗粒粗大呈橘红色,大小一致,但有时见到深褐色或紫棕色颗粒。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

胞核呈模糊杆状。

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

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

核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

胞质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

胞核多分为两叶。

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

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

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以致核的形态看不清,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

二、正常红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核膜增厚,约占细胞直径的4/5。

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2、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较小,5-7μm,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宛如打碎墨砚感,核仁完全消失。

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等量血红蛋白,可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4、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m,圆形。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

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5、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但仍属未成熟红细胞,胞浆内仍含嗜碱物质。

在正常血液内占0.5%~1.5%,直径8~9μm。

用煌焦油蓝作活体染色时,可在该细胞内看到蓝色网状、线状或颗粒状网织结构,此种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不成熟。

6、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2μm,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大小、形态较为一致。

三、正常单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较大,圆形、类圆形,核染色质纤细,呈疏松网状,结构不清晰,核仁1~3个。

胞质较其它原始细胞丰富,呈灰蓝色,不透明,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伪足状突出。

2、幼稚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5~25μm,圆形,不规则形。

胞核圆或不规则形,呈扭曲折叠状,有凹陷或切痕,核染色质较原单核细胞粗糙疏松,呈丝网状,核仁隐匿或无。

胞质较多,染灰蓝色,可见细小染紫红色的天青胺蓝颗粒。

3、单核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不规则形,但常可见钝伪足。

胞核形态不规则,常呈肾形、马蹄形、“S”形、分叶形、笔架形并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核染色质较细致,疏松呈丝网状或条索状。

胞质量多,染灰蓝色和淡粉红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

浆内见更多细小的、分散均匀的灰尘样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有时偶见空泡。

4、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内变成巨噬细胞,定居于组织的特异性巨噬细胞可有不同名称,如肝的枯否细胞等。

静止性巨噬细胞原称组织细胞。

胞体大小变异甚大,直径20~80μm,被激活后可达100μm以上,外形不规则。

胞核圆形、椭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呈粗糙海绵状,分布不均匀,可有明显核仁,多为1~2个。

胞质丰富,嗜碱,呈灰蓝色,内含天青胺蓝颗粒,空泡多见,可含有大量吞噬物。

四、正常淋巴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核大,位于中央或稍偏一侧,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排列匀称,核膜浓厚,界限清晰,核仁多为1~2个。

染淡蓝色,由于其周围的染色质浓染呈围堤状而常清晰可见。

胞质极少,呈淡蓝色,透明,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

胞核圆或椭圆形,偶有小的凹陷,核仁模糊不清或消失,核染色质仍较较细致,胞质较少,淡蓝色,偶有少许深染紫红色天青胺蓝颗粒。

3、淋巴细胞:(1、)大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12~15μm。

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列紧密而均匀,浓染呈深紫红色。

胞质较多,呈清澈的淡蓝色,可有少量大小不等的天青胺蓝颗粒。

(2、)小淋巴细胞:胞体圆形,直径6~9μm,胞核圆形或有小切痕,核染色质聚集紧密成大块状,结块的边缘不清楚,染紫红色。

胞质量很少,颇似裸核,如可见,呈淡蓝色,一般无颗粒。

五、正常浆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浆细胞:胞体直径14~18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网状,染紫红色,核仁2~5个。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核附近较淡染,无颗粒。

2、幼稚浆细胞:胞体直径12~16μm,多呈椭圆形。

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1/2以上,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较原始浆细胞粗糙紧密,开始聚集,染深紫红色,核仁基本消失,有时隐约可见。

胞质量多,染深蓝色,不透明,通常近核处有淡染色区,有时可有空泡及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3、浆细胞:胞体直径8~15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明显缩小,较圆可占细胞1/3以下,偏于细胞一侧,核染色质浓密成块,常排列成车轮状,无核仁。

胞浆丰富,染蓝色或红蓝相混的蓝紫色,有泡沫感,核的外侧常有明显的淡染区,浆内常有小空泡,偶见少数天青胺蓝颗粒。

六、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巨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15~30μm,圆形或不规则形。

胞核较大,圆形,不规则,核染色质呈深紫褐色或深紫红色,粗大网状,排列紧密,可见核仁2~3个,染淡蓝色,且不清晰。

胞质量较少,不均匀,边缘不规则,染深蓝色,无颗粒,核周着色浅淡。

2、幼稚巨核细胞:胞体明显增大,直径30~50μm,外形常不规则。

胞核不规则,有重叠或扭转,呈肾形或分叶状,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或小块状,排列紧密,核仁可有可无。

胞质量增多,常有伪足状突出,染蓝色或浅蓝色,近核处呈淡蓝色或浅粉红色,出现少量天青胺蓝颗粒。

3、巨核细胞:(1、)颗粒型巨核细胞:胞体甚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其形态不规则。

胞核较大,形态不规则,常层层叠叠、多叶扭曲或分叶状等,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紧密呈团块状,紫红色,无核仁。

胞质极丰富,染粉红色,夹杂有蓝色,质内含有大量细小的紫红色颗粒,常聚集成簇,但无血小板形成。

(2、)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胞体巨大,直径40~70μm,有时可达100μm。

胞核不规则,高度分叶状,核染色质呈团块状。

胞质呈均匀粉红色,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颗粒或血小板。

胞膜不清晰,多呈伪足状,其内侧及外侧常有血小板的堆集。

(3、)裸核型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型巨核细胞的胞浆解体后,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仅剩一胞核,称之为裸核。

4、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4μm,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

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接下页)(接上页)七、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与原始单核细胞的鉴别?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大小、形态中等,10~18μm,圆小,10~18μm,圆大,15~20μm,圆形或形、椭圆形、较规则形规则不规则,常有伪足核形状圆形或椭圆形,核居圆形,核居中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折中,稍偏位叠核常偏位染色质呈细沙状,分布均匀呈粗颗粒状,排列紧呈纤细网状,有起伏不有轻度厚实感密,分布不均匀,有平感,薄而无厚实感明显厚实感核仁2~5个,较清楚1~2个,清晰常为1个,较大,清晰核膜不清楚清楚不清楚浆量少量至中等量很少较多颜色天蓝色,均匀,透明亮蓝色,仅环于核灰蓝色似毛玻璃状,周围边缘轮廓不大清楚参考文献:王鸿利主编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永才主编血液骨髓细胞检验诊断学大连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