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的改造——从改造一个垃圾桶开始冯敏芝摘要: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造出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
而真正要做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就得从“小”抓起。
本文就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方面入手,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和对比外国城市垃圾分类的发展,指出中国城市垃圾分类的改善刻不容缓,发现作为垃圾分类关键一步的垃圾桶的使用不当与设计不足并就此提出改造垃圾桶的创造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城市环境垃圾分类垃圾桶城市规划的模式一般被认为要从大到小,例如先控规后详规,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由于城市化加速而日渐涌现出各种问题的城市环境。
可是就城市公共环境这方面,在普罗大众”占据”城市而不是专家政要“占据”的角度来看,真正要做到改善环境,就要从最身边,最公共的设施做起。
1 城市垃圾桶的重要性1.1源于垃圾分类欠缺而造成的环境问题据广州市环卫研究所介绍,目前广州每天产生生活垃圾4 500 t, 每年约产生219万t 垃圾, 并以每年6% 左右的幅度增长,城市垃圾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居住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广州从1998年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并被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
然而十年后,垃圾分类试点仍处于“初级阶段”,收效甚微,垃圾混运混合处理的现象十分普遍。
绝大部分试点的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
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宣传垃圾分类,也搞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活动,但是市民实际参与率低,一提起垃圾分类,大家都举双手赞成,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大部分人都嫌麻烦,因而很少甚至根本就没居民参与其中。
1.2国外垃圾分类的发展1.2.1日本日本是世界上实施垃圾分类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
日本垃圾的分类规则非常详细和严格, 几乎细致到了极点, 如果你不嫌麻烦甚至可以找到一根针该属于哪一类。
初到日本, 你会因为看到排成队的垃圾箱而吃惊。
由于要实施垃圾分类, 所以一般情况下, 在放垃圾箱的地方会通常最少都会摆放七八个,而且每个垃圾箱上都清晰明了地印有如下文字或图案。
1.2.2美国美国旧金山首位率先规定人们必须把垃圾分类后分别投入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中,绿桶垃圾由垃圾公司免费回收并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料销售;蓝桶垃圾分类后送往加工企业循环利用;黑桶垃圾则被送到垃圾场填埋。
回望国外这么多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得如此好的城市,我们自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走的第一步是提高民众的垃圾分类、环境保护意识,而这个时候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垃圾桶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国外垃圾桶的设计国外有很多垃圾桶的设计,从功能上、人性上来讲都是比较科学的、合理的。
如有些垃圾桶可以从三个角度投入,便于人们使用;分类垃圾箱一般用特定的颜色表示特定的垃圾类别;分类垃圾的图形标识说明通俗易懂、形象;线条简洁,容易清洁;尽可能地多选择用明确且典型的实物图形传递信息;开口一般都足够大,除了部分室外的垃圾桶,基本都没有盖子,可以实现垃圾桶的无障碍投放等等。
3中国垃圾桶的弊端就简单地来探讨对广州大学的校园垃圾桶状况吧。
外观好看的垃圾桶可是一代又一代的接着换,而且也好像是越换越“先进”,由以前没有分类标志的单个垃圾桶变成了有分类标识字样的双个垃圾桶。
像其他是校园或城市的一般垃圾桶一样,分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这环保做得可真有模有样。
可问题是,看看学校的垃圾桶,垃圾真有被分类放吗?“回收”、“不可回收”的标识形同虚设,两个垃圾桶的作用等同于一个,什么垃圾都乱仍一通。
有文化有教养的大学生尚且如是,何况是一些社会人士呢?他们会那么有闲情逸致的慢慢给你琢磨后,然后再扔吗?答案当然是:不会。
有些人连垃圾都不愿往垃圾桶内扔,何况还要去分类呢?而且就垃圾桶本身,现在国内很多城市还有一些异形垃圾桶,比如青蛙垃圾桶,熊猫垃圾桶什么的,那种开口小,自身又特别容易搞脏的;又或者是垃圾桶的设计过于普通陈旧,引起不了人们使用的兴趣;又或者使用渗沥液收集功能很低的垃圾桶,垃圾桶周围反而成为城市中最为需要清理的地方。
所以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一直没有一个大的飞跃。
在这里,我分析整理了一些主要原因:3.1城市垃圾桶问题的所在1) 标识不够明显虽然很多双重垃圾桶都会标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字眼或用颜色区分开。
对于环保意识本身很弱的人们,他们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看清楚。
我们都知道,现代人都有一个特征:懒。
,很多时候都懒得去辨认清楚后再扔。
再加上现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人们就更不愿意花时间去辨认分类标识了。
2)常识不够扎实虽然大学生是被公认为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但是由于环保教育的缺乏(尤其是在中国),环保常识经常被忽视,很多大学生自小就没养成环保意识。
对环保显得很无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可回收,什么不可回收。
因为不清楚,所以懒得去想,垃圾只好顺便乱扔了。
大学生都这样,何况社会群众呢。
3)监督力度小大家想想,一个垃圾桶站在那里,你垃圾分类错了,它会鄙视你,羞辱你吗?不会。
况且,垃圾丢进去了,谁知道是你丢的?你也根本不需要为自己分类错误了而害羞。
况且你也不会介意有人知道,因为被你乱扔了的垃圾你也不会觉得它有多么损坏公众形象。
4垃圾桶改造建议4.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提倡设计使用一款“透明分类垃圾桶”。
原理显而易见,就是把用透明材质来制作城市的分类垃圾桶,材料为不易破碎的透明塑料或者玻璃胶来做。
当然,用于装不可回收垃圾的一类垃圾桶可以不做透明设计,因为里面会是各种这样的垃圾,有吃剩的食物,果皮等等。
而且还要在透明垃圾桶内里的底部分别设计符合该分类内容的立体模型,如一个饮料纸盒、易拉罐、废纸团、塑料盒等等,把这些桶底生动的立体模型形成一个整体。
这样的标识既生动又容易辨别。
最后,要在垃圾桶底部铺上防渗沥液渗漏的材料,或者是积水能力强的材料,以防止一些流质食或液体流出桶内,造成周围环境肮脏不堪的情况。
4.2设计的优点1)首要是因为需要回收的物品都是相对干燥的,丢进的垃圾尽管被看得彻彻底底,却不会觉得损坏城市环境、污染人们视野。
而且,你想想,现在物品的外壳包装越设计越精美,当很多很多五彩缤纷的纸盒、易拉罐被扔进去,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现代构成图,这时候,垃圾桶就会变成一样艺术品!2)因为透明的分类桶与不透明的不可分类垃圾桶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可以省去人们仔细辨认标识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可回收垃圾”扔去透明的垃圾桶,不可回收的,扔去不透明的桶,一眼就看出哪个是哪个,比颜色更好认,这就满足了越来越“懒”的人类。
这样做,起码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分类。
3)透明垃圾桶底部的可循环物品模型,让人在外面一看就知道什么垃圾该往那个桶扔。
当里面的回收品多了,因为是透明的缘故,就越可辨认里面都有些什么。
这同时还可以当作环保教育的机会,看得越多,人们就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分类,什么垃圾属于一类。
4)透明的垃圾桶有一个无形的监督力度,这也是最重要的。
因为是透明,可以看见里面都是干干净净的,整个垃圾桶看上去就像一个艺术品,人们心里就日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想破坏的心理。
人们可能会提着一盘吃剩的粉面在透明干燥的垃圾桶面前犹豫:哇,这么干净的垃圾桶我怎么好意思扔这些东西啊。
而且,因为透明的垃圾桶内都是可回收物品,所以人们也就不好意思扔一些其他垃圾进去,如果乱扔了就会非常明显地显示他们没水平。
众所周知:人要面、树要皮。
大家都不想被看作没素质。
慢慢地,人人都知道一个弄脏一件街头艺术品、环保垃圾桶的人是会被走过看见的人鄙视的,自我监督逐渐成为一种风气,环保才得以真正实行。
5总结总之,我针对中国国民原本环保意识低,垃圾分类不完善的情况下,要保证城市环境,先必须得有硬件保障,仅仅依靠教育和人们的自觉是不够的。
如何运用设计的手段,通过设计合理的物体来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今后对改善城市环境的公共设施产品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从人-物-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王大骐,马李灵珊:《垃圾分类在外国》(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43期)[2]李露一,《日本垃圾的分类》(社区,2010年06期)[3]韩伟强:《城市环境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55-61期[4]于正伦:《景观与环境设施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48-58期)[]黄毓瑜:《现代工业设计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77-91期)[6]林媚珍,夏丽娜:《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法初探》(广州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2004年05期)[7]曲英,朱庆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意向研究》(管理评论,2009年09期)[8]嵇立琴:《公共环境卫生设施设计——以垃圾桶设计为例》(文艺争鸣,20110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