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复习提纲
【黄赤交角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

前已述及,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
原因。

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⒈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

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
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
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
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因此地表获得热量
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
时间和空间变化来。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
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

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
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

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⒉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

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
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
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


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⒊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

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⒋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总结:“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

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初一地理总结之海上龙卷风类型】
当它伸到海面时,能吸起高大的水柱,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天气系统。

总结:海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千米左右。

【世界之北冰洋暖流】
暖流初中语文,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

暖流的水温比它所到区域的水温高。

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

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

据此并读图5,回答下列问题:
(1)图5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初一地理总结之地图构成要素】
构成地图的基本内容,叫做地图要素。

它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亦称辅助要素),所以又通称地图“三要素”。

1、图形要素
是地图根据制图的要求所表达的内容。

包括注记、地学基础。

2、数学要素
用来确定地学要素的空间相关位置,起着地图内容“骨架”的要素。

3、辅助要素
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

4、补充说明
以地图、统计图表、剖面图、照片、文字等形式,对主题图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

可根据需要配置在主要图面的适当位置。

总结:它保证地图的精确性,作为在图上量取点位、高程、长度、面积的可靠依据,在大范围内保证多幅图的拼接使用。

【地理解读】
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地理
课程资源库。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必备设备和教
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机、主要岩石
和矿物标本、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
与交通图、中国地形图、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图、本县(市)地图、世界地理景观图片、中国地理景观图片等。

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

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
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

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
库的.容量,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
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三)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
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区域自然环境、人
文景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等。

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
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
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温馨提示:提倡校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初一及答案之安徽省南部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
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12.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总结:这类气候以中国东南部最为典型。

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
湿润气候。

初中地理知识点汇总之我国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
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两次人口增长
高峰(1858年和1949年)。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

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
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
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
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