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A卷一.选择题1.B 解析:本题考察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原有的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改变的性质叫惯性。
2.A 解析: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3.C 解析:电磁波不仅用于通信,还可以应用于探测,所以A错。
手机在带给人们方便的时候,对人体也会造成轻微辐射,所以B错。
卫星通信就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而进行的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所以D错。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热机的原理: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A 解析:机械能由势能和动能两部分构成。
影响重力势能大小因数:质量和高度,影响动能大小因数:质量和速度。
直升机停在空中,所以具有重力势能,A正确。
高度不变,重力势能不变,这个时候速度为0,动能为0。
机械能不变。
所以B、C、D都错。
6.B 解析:开关应接在用电器与火线之间,所以A错。
开关跳闸后,不能马上闭合,应先排除故障再闭合开关,所以C错。
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容易发声触电,所以D错。
7.A 解析:围火取暖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故B错。
分子运动属于微观运动,所有宏观肉眼能看到的运动都不是分子运动,所以C、D错。
8.D 解析:当人在吸饮料的时候,把管内的空气吸入口中,饮料表面的气压就会将饮料压入口中,所以D正确。
9.D 解析: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发声折射现象。
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10.C 解析:核电站是通过核裂变来释放核能的,所以A错。
核废料对环境是有污染的,所以B错。
核裂变的主要原料是铀,核聚变的原料才是氢的同位素,所以D错。
11.B 解析: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是变化的,所以A、C、D 错,B对。
12.A 解析:热气球升空原理—浮力与空气密度的关系,所以B错。
潜水艇上浮原理—自身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所以C错。
航空母舰漂浮在水面原理—物体平均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所以D错。
13.C 解析:电饭煲正常工作时电流约为5A,电压为220V,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1度电,也就是3.6×106J电能。
所以A、B、D错,选C。
14.B 解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比总时间,可以计算出她们平均速度约为9.2m/s,也就是33.12km/h,所以选B。
二.填空题15.并联变大解析: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为并联关系,在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互不影响,增加支路,干路上电流就越大16.水 相互的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力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17.汽化 放热 解析:物体从液态变成气态为汽化过程,液化过程需要放热。
18.L 2 0.28 解析:此电路为并联电路,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串联,故电流表测L 2,电流表接入范围为0-0.6,故读数为0.2819.12 较暗 解析:本题考查的平面镜成像特点,解题抓住物像对称,物距与相距相等,而此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更方面观察20.2510⨯ 连通器 解析: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ρgh,三峡大坝利用了连通器原理21.s 地磁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指南针N 极指向北极22.串 27 解析:此题考查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由焦耳热定律Q=I 2Rt 得,当研究产热与电阻大小关系时,应控制通电时间和通电电流一样,故电阻串联,产热由公式可得出27J 三.作图题 23.24解:(1)F=pS=50⨯106Pa ⨯40⨯104-m 2 =2510⨯N(2)F=G=mg=1800kg ⨯10N/kg=1.8⨯410NW=Fs=1.8⨯410N ⨯6m=1.08510⨯J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固体压强的理解,此题只需利用公式便得出压力大小。
物体做功部分公式W=FS 这里要注意到质量转换成重力。
25.解:(1)由图像可知I L =0.2A 时,U L =1VP L =I L ⨯U L=1V ⨯0.2A=0.2w(2)由图像可知U R =2.5V 时,I R =0.4AW 1=U R I R t=2.5V ⨯0.4A ⨯3600s=1800J两个电阻并联W 总=2W 1=3600J解析:这题主要考查实际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和电能的计算,与往年考题不同的时本题不再是简单的电路图而是I-U 图,这要求学生的读图能力。
四.实验探究26.解析:考察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学生需要有控制变量和转换思维。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所以可以将电阻的大小转换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该电阻的电流的大小来表现;做该题时也要时刻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故答案是:(1)电流;(2)c d ;(3)甲。
27.解析:该题考察对质量和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来计算密度,质量测量时需要注意质量大小是砝码加游码;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时,V=V 总-V 水;在计算密度时还应注意“统一性”,即:用被测物的质量除以相应的体积。
故答案是:(1)0.023;(2)20;(3)1.15×103 转换思答:不正确,因为6颗枇杷的体积不一定是3V 。
B 卷一.选择题1.C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能量的知识。
C 选项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C 错了,其他都对。
所以选C2.2.B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像距及焦距间的大小关系。
u=40cm,当使用f=15cm 的凸透镜时,u>2f , 所以v 要满足2f>v>f 才能看到清晰的像。
当使用f=20cm 的凸透镜时,u=2f,所以v 要满足v=2f 才能看到清晰的像。
ACD 都因为v 太小 看不到清晰的像,B 选项把光屏右移后可以使光屏到达合适的范围使2f>v>f ,所以选B3.D 解析:该题考察知识点较多,包括晶体和非晶体,晶体融化,比热容等等。
甲在3到6分钟内处于融化过程, 是固液混合状态,A 错。
乙有可能是非晶体,也有可能是晶体但温度始终未到达熔点,B 错。
4到6分钟内 甲仍然在吸热,所以内能变大,C 错。
在0到3分钟内,甲乙初始温度相同,到达同一温度时甲用的时间更短,说明吸热更少,所以甲固态时比热容小于乙,所以选D4.AC 解析:该题考察浮力计算方法(ρ液gV 排)及受力分析。
乙图中浮力F 乙浮=G 物=53ρ液gV 物,甲图中浮力F 甲浮=ρ液gV 物,所以绳子拉力F 拉=F 甲浮-G 物52ρ液gV 物。
所以AC 正确。
因为甲图排开 水更多,所以h 更大,根据液体压强P=ρgh 可知甲图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大,B 错。
把容器和容器内物体 当作整体考虑,由于东西没变,所以G 总不变,接触面积S 杯底也没变,所以杯底对桌面压强相等。
(特殊说 明:可能有学生会问既然甲图水对杯底压力比甲图大,为什么杯底对桌面压力却相同。
原因是甲图中杯 底还受到细线向上的拉力,这个拉力抵消了液体多出的那一部分压力)5.CD 解析:该题是一道电路综合题,考察串联电路欧姆定律使用和电功率的计算。
首先根据电表量程不同判断乙丙图中电表量程。
如果乙图是(0-15)V 量程,甲图是(0-3)V 量程 ,那么两次测得电压分别为14V 和0.8V 显然不符合事实,所以乙图是(0-3)V 量程,甲图是(0-15)V 量程。
当R 2=20Ω,电压表数值2.4V ,当R 2=10Ω,电压表电压4V ,显然电压表测量R 1电压,所以A 错。
当 R 2=10Ω时,U 1=4V ,I=0.8A ,所以R 1=5Ω,所以C 对,此时U 2=10Ω*0.8A=8V ,所以电源电压U 总=4V+8V=12V ,所以B 错,当P 在a 点时,R 2=0,P R1=U 2/R 1=5144=28.8W ,所以D 正确二.综合题6答案:(1)断路 (2)为0 不为0且小于U (3)1012rI R I U - ( U/I 1 -R 0)/2r 解析:(1)只有在断路情况下才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电流表示数才会为0。
(2)发生短路故障时,电压表测量的是短接的导线电压,所以为0。
形成间隙电阻时,V 2表测量的是R X 的电压,所以小于U 且不为0(3)假设导线与AB 交于E ,与CD 交于F ,其实就是求AE 的长度,因为知道了单位长度输电线的阻值r,所以只需要求出输电线电阻Rae 就可以了。
分析电路可知,R 0,R AE ,R CF 三个电阻串联且Rae=Rcf ,电路总电阻R=R 0+2Rae 。
而R 又可以通过欧姆定律R=U/I 1求出。
R=1I U =R 0+2R AE R AE =( U/I 1 -R 0)/2 L AE =R AE /r=( U/I 1 -R 0)/2r 7答案:(1)水平向左 4-6秒时,B 向右运动,A 静止,A 相对B 向左运动,所以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由于A 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所以还受到轻杆给它的向左的力。
(2)0-2秒内,F 1'=(F 1-f+G P )/2,人对地面的压力F 人=G 人-F 1'=(2G 人-F 1+f-G P )/2, P 人=F 人/S 人=(2G 人-F 1+f-G P )/2S 人4-6秒内,F 2'=(F 1+f+G P )/2,人对地面的压力F 人'=G 人-F 2'=(2G 人-F 1-f-G P )/2, P 人'=F 人'/S 人=(2G 人-F 1-f-G P )/2S 人所以△P= P 人- P 人'=f/S 人(3)以C 为研究对象0-2秒,G C =F 1+F 浮=40N 8-10秒,Gc=F 3=40N又F 3=2 F 1 故F 浮= F 1=20N F 3=40N以B 为研究对象4-6秒, F 1=2F 2'-G P -f=20N 4F 1'-G P -f=20N8-10秒,F 3=2F 3'-G P -f=40N 6F 1'-G P -f=40N解得解得F 1'=10N ,F 3'=30N绳子自由端速度v=2v c =0.12m/s 故P=F 3'*v=30N ⨯0.12m/s =3.6W解析:这道题看起来很难,其实并不难,就是比较复杂。
如果思维清晰一些,在草纸上的分析写的条理清晰一些,会发现这道题很容易。
(1)第一个问题很简单,4-6秒时,B 向右运动,A 静止,A 相对B 向左运动,所以受到向右的摩擦力,由于A 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所以还受到轻杆给它的向左的力。
接下来两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分几个部分和时间段进行分析1.滑轮组滑轮组很简单,就是一个简单的n=2的动滑轮,三个定滑轮都是用来转向,可知F=2F D-G P①(F为B右边绳子的拉力)2.物体C(因为匀速运动,所以一直处于平衡状态)0-2秒和4-6秒C受到3个力的作用,重力G C,F浮和F C此时G C=F C+F浮②8-10秒C受到2个力的作用,重力G C和Fc 此时Gc=Fc③3.物体B(因为匀速运动,所以一直处于平衡状态)0-2秒B受到向右的摩擦力,有Fc=F+f④4-6秒和8-10秒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有Fc =F-f⑤所以0-2秒,根据①②④可知,Gc-F浮=Fc=2F D-G P+f 带入数据后Gc-F浮=F1=f+2F1'-G P⑥4-6秒,根据①②⑤可知,Gc-F浮=Fc=2F D-G P-f 带入数据后Gc-F浮=F1=2F2'-G P-f⑦8-10秒,根据①③⑤可知,Gc=Fc=2F D-G P-f 带入数据后Gc=F3=2F3'-G P-f⑧(2)0-2秒内,F1'=(F1-f+G P)/2,人对地面的压力F人=G人-F1'=(2G人-F1+f-G P)/2,P人=F人/S人=(2G人-F1+f-G P)/2S人由⑥⑦可知,F2'-F1'=f,所以压力减小了f,压强减小了f/S人(3)由⑥⑧,可知Gc=F3=2F1=40N,F1=20N,F浮=Gc-20N=20N⑥⑦⑧带入数据后,2F1'-G P+f=20N 4F1'-G P-f=20N 6F1'-G P-f=40N解得F1'=10N,F3'=30N,绳子自由端速度v=2v c=0.12m/s P=F3'*v=3.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