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粘膜活检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粘膜活检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肿瘤性,发生浸润、转移的风险高,局部/手术切除
界限截然 结构混乱,常见复杂分支/乳头状结构,大小差距显
著 细胞核多形性明显,近圆形且不规则,深染,核浆
比增大,易见明显核仁 单层或多层排列,方向混乱,极向消失 病理性核分裂 不确定浸润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疑浸润”
发生浸润及转移的风险增加 内镜或手术局部切除
第五类
浸润性癌 侵及粘膜下或更深的癌
有很高风险浸润至深层并发 无手术禁忌情况下尽快手
生转移

无上皮内瘤变
正常组织、化生性黏膜、炎症性黏膜、增生 性黏膜等
糜烂、溃疡、增生性息肉等再生性改变/反 应性改变时,能判断为非肿瘤性改变的
表面成熟
增生性肠化,有表面成熟
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
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肿瘤性,进展为癌的几率低,随诊或局部切除
界限清楚 腺体拥挤、密集 多数为圆形、椭圆形腺体,很少有复杂的分支/乳头
状结构 细胞核杆状、拥挤,深染,无明显核仁 呈单层或假复层,位于腺管的近基底部,极向保留 核分裂可增多,无病理性核分裂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构异常明显,细胞多形性小

出现浸润
单个或小团肿瘤细胞出现在间质中,无腺管样结构
广泛的筛状,广泛复杂多分支的腺管样结构,腺体 互相融合呈迷路状
黏膜内浸润癌/黏膜内癌 黏膜下浸润癌
促纤维增生间质反应 组织学类型,脉管瘤栓,Her-2检测
癌,小团细胞浸润
筛状结构,广泛时可诊断癌
小结
慢性胃炎需对不同部位的标本分别从5方面评估 上皮内肿瘤及其前驱病变的评估依据维也纳
/WHO 2010分类原则 规范化、良好的固定及制片是做出准确诊断的
基础 胃粘膜活检的病理诊断要结合临床、内镜信息
Thanks
避免“不典型增生”的词语,而应用描述性词语,如“不典 型性改变”、“反应性不典型性”等。
异型增生(dysplasia):上皮有明显的细胞和/或结构异常,
肿瘤性质,无固有膜浸润。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m):细胞和结构的
异常,肿瘤性增生特征,但尚无侵袭性生长的证据。 胃黏膜的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含义相近,推荐使用“上
反应性改变,充血、炎症背景,肠化,结构规则,上皮表面成熟
反应性改变,充血、炎症背景, 结构规则,上皮表面成熟
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
不能确定是反应性改变还是肿瘤性病变 可疑形态异常细胞太少 – 重新活检 糜烂或炎症背景太重 – 抗炎治疗后随诊活检 组织挤压、损伤明显 – 重新活检 连切、免疫组化、会诊
4 高级别上皮内肿瘤
5 粘膜内浸润肿瘤/粘膜内 癌 6 浸润性癌 d
a 包括浸润性及非浸润性癌;b 包括非浸润性可疑癌及非浸润性癌; c 包括粘膜内癌及浸润更深的癌;d 指浸润至粘膜下层或更深的癌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胃肠道上皮性肿瘤维也纳分类(2000年)
分类
第一类
无肿瘤/异型增生
第二类 第三类
皮内瘤变”的诊断用语。
分类基于维也纳/2010版WHO
WHO,1978
轻度异型增生 中度异型增生 重度异型增生 癌
修订维也纳分类,2000 1 无肿瘤/异型增生 2 不确定肿瘤/异型增生 3 粘膜低级别肿瘤 4 粘膜高级别肿瘤
5 浸润性癌 d
WHO,2010 1 无肿瘤/异型增生 2 不确定肿瘤/异型增生 3 低级别上皮内肿瘤
6-8块,非坏死区
确定病变范围:
依临床需要
病理取材、制片的建议
严格核对,避免污染 及时、充分固定标本,固定时间6-48小时 取材时滴加伊红以免包埋时丢失 在包埋时尽量立埋组织 每张切片应至少有6-8片组织
上皮内肿瘤及其前驱病变
不典型性(atypia):反应性的增生,无肿瘤性质。
不确定肿瘤/异型增生
粘膜低级别肿瘤 (低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第四类
粘膜高级别肿瘤
4.1 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 4.2 非浸润性癌(原位癌) 4.3 可疑浸润癌 4.4 粘膜内癌
病变性质
包括正常,反应性,修复性, 增生性,萎缩性及化生性上

病变的性质不确定
肿瘤性病变,但发展为浸润 癌的风险低
处理原则 选择性随访 需要随访 内镜切除或随访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 粘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主要容
内镜活检 病理取材、制片 胃炎的病理诊断 上皮内肿瘤及其前驱病变的病理诊断
内镜取材的建议
无可疑肿瘤:常规5块活检 可疑早期肿瘤:
病变2cm以下 – 1-2块 病变超过2cm,每增加1cm增取1块 病变与正常交界处
倾向进展期肿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