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范文5篇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范文5篇

红楼梦读后感1200字范文5篇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1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

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

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

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

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

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

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

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

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

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

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

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

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

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

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

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

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

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

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

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

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

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后感2"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哪一部文学着作能如同《红楼梦》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又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如同《红楼梦》般以来如此持久的争议呢?没有。

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是一本公认的好书。

在这里,我想说说我最喜爱的两钗。

憨情湘云史湘云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第五钗,"憨情";是刘心武先生为她所拟的考语。

是的,湘云的确憨。

她开朗、活泼"英豪阔大宽宏量";。

贾母喜欢女孩儿,经常把湘云接到荣国府来玩。

湘云豪放、活泼的性格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一片,上到公子小姐,下到丫头仆人。

即使是黛玉那样多心的人,也与她相处融洽。

她天不怕地不怕,在贾母面前也时常大笑不止,更有甚时,竟然穿上宝玉的衣服在屋内走动,使贾母竟将她误认成宝玉。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富家女子如此的举动确是让人惊讶的。

在姑祖家的放任、轻松和叔婶家的拘束、无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湘云的命运是不幸的。

从小父母双亡,在叔叔家里长大。

怎么说也是一个侯家小姐,然而她的生活却并不如意。

两个婶婶对他非常苛刻,甚至嫌费用大,竟要湘云去定时定量的完成一些针线活计,以至于湘云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

如此,让她觉得在家中非常累。

富家的小姐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定数额的零用钱。

荣国府的小姐一个月的月例是二两银子,连鸳鸯那样的大丫头一个月也能领到一两银子。

而湘云这个侯门小姐呢?只有几吊钱而已。

史湘云,这么一个乐观、善良的女孩却在叔婶家过着如此暗淡的生活。

正如《乐中悲》曲所述:"襁褓中,父母双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她最终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刚嫁了一个如意的丈夫,夫妻恩爱没过多久,丈夫就的了痨病死了。

可怜的湘云,厄运终究也没有放过他。

"展眼吊斜辉,湘水逝去楚云飞。

";敏情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遍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这是探春的判词。

我不禁要为她感到惋惜,她虽然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庶出的女子。

庶出的人是毫无地位的,就如贾环一样。

但是,她虽然没有出身的优势,却懂得上进。

"才自清明志自高。

";不错,这就是探春。

探春能干。

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探春充分展示了她的能力。

年纪轻轻,只有十几岁的女孩,第一次担任如此重任,却能运筹帷幄,和凤姐一般管理得当,实属不易。

就连平儿也说:"那三姑娘虽是个姑娘,你们都横看了他。

二奶奶在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单怕他五分。

";探春的能力不仅展示在管理能力上,吟诗作对,也是技艺高超。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他乡,与家人天各一方。

在元宵节灯谜中,探春的灯谜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这也暗示了探春远嫁,如断线风筝般飘落,一去不返的悲惨结局。

探春她要强,她能干,她才智双全,她不自卑。

正是她的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为她的才智所折服,也为她悲惨的结局而惋惜。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曹雪芹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成就了今天的《红楼梦》,然,对于《红楼梦》的探究却远不及此。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林黛玉。

";也许我的见解与你不同,但却希望能同你一起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3前些日子得到了一本牟润孙先生的《海遗从稿》,从而对探佚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前对红楼梦只是一知半解,一目十行地读过就算看完了,可是现在再次捧起这本文学著作,就会顿生许多的感受与体会。

这都得益于这段时间对红楼梦的探佚。

《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由高鹗续写的。

对于高鹗的续写,不少红学研究者都提出了质疑,因为通过研究分析高鹗的结局,似乎与原著不太相符,而且其中还有多处违背原著的败笔。

例如:若根据高鹗所说:"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九十五回)康熙十四年乙卯正月初九立春,于《红楼梦》九十五回所说不合。

清圣祖(玄烨)即位时,康熙十四年他二十二岁,岂能有四十三岁的妃?曹雪芹原著决不能如此写元春之死。

经历史记载和历史考证,曹雪芹所著的后三十或四十回并非因他病逝而未完成,而是自己焚毁或遗失了。

那么《红楼梦》这部书的真正结局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学术专业派都比较赞成周汝昌老先生的观点和他撰写的结局《红楼梦新证》。

在这个结局中,黛玉并非因无法与宝玉结婚含恨而死,而是因赵姨娘和刑夫人的陷害而死;宝玉和宝钗结婚后又出家,最终在危难中又与湘云结婚,而宝钗则受不了家进境落败而自尽。

这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真实想法。

但牟润孙先生(已故)却在《海遗从稿》中又提出了新的观点。

因为清朝存在选秀女的制度,只要是年满十三岁的少女,就必须要参加秀女的选拔。

当时黛玉已十四岁,正是参选年龄,因此很有可能是她得知自己要参选秀女,于是使得病情加重,最终抑郁而死。

我个人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因为在前八十回,曹雪芹不断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封建制度中秀女选拔的不满和控诉。

探佚红楼梦结局不过是对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而最主要的则是对曹雪芹即作者的分析考实。

说到曹雪芹,我始终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

虽然听起来有些绝对,但且往下看下面这段分析,也许你会对曹雪芹产生更进一步的印象。

曹雪芹最初在书中提到的两个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

不仔细阅读,你并不会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旦看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你就会发现,这两个名人实际上是:"真事隐";和"假语存";。

心思慎密的曹寅在向我们暗示什么呢?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这两个人物的命名,一语道破了自己的初衷——假借贾家的兴衰来影射曹家的结局。

由此,曹雪芹开始了漫长的文学之路。

我们现在甚至怀疑第八十回就是结局,因为作者在八十回之前已暗示了所有结局。

不是有诗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吗?书中还配有这两句诗的插图:两根枯木之间暗悬着一缕摇摇欲坠的丝带,一片残雪之间深埋着一柄暗淡无光的金钗。

这悲情的画面已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女主角的走向,无需再添一处笔墨。

而探春的诗句旁边图画是:一个女子站在大海的孤舟中,眼中饱含泪水,手上牵着一个放飞的风筝的长线,孤独地远去了。

这不就是探春的结局?她远嫁海外,像断线的风筝漂泊在大海上,杳无音信。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曹雪芹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明用略写,暗用详写,向读书者一一呈现了各个人物的结局,再细读红楼梦便可感知到他写作的深度,使人情不自禁地感叹曹寅的工匠之心!身处这样一个到处弥漫着文字狱的气息时代,曹雪芹竟能含蓄而完美地表达出一切他想表达的东西,实属不易。

但艺术大师的光环不可能扣在每个作家头上,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出曹雪芹倾尽毕生所学在灯下伏案艰苦创作的情景。

他用自己锋而不露的触笔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清王朝的略体,一个曹家事故的放大体。

说到现在,《红楼梦》的真实结尾已并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作家曹雪芹能够将整本书的思想性、学术性和价值观全部展现在古今观众的面前,能呕心沥血地冒着生命的危险来记述这段极富寓意的文字,这勇气和精神,值得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作家学习,他不愧为中国千年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他应当得到每个人的崇敬。

也许曹雪芹写作的时候并没有像后人想象的那么繁杂的过程,也许这些分析都是主观臆断的,连曹雪芹都没有想那么多,后人却剖析了一大堆理论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