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一、训诂与训诂学什么是训诂1:前人对“训”与“诂”的解说“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2015.10)。
“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总之: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大家共同的观点是,“训诂”为“解释”的别名。
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了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按:“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2016.10)2:从古人的训诂实践考察两汉是训诂学广泛运用的时期,一般分两类:(1)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以毛亨注释《诗经》的《毛诗诂训传》为最早。
(2)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以《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毛诗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3:黄侃的论述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对“训诂”的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释例: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
毛亨,认为“京”是“大”的意思,“大”是“京”的本义。
“京师”是“京”引申义。
4:新版《辞海》的定义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什么是训诂学我国传统语言学有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曾统称为“小学”。
训诂学和词义学有密切的联系,而不等于词义学。
训诂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2015.10)释例1:谁之西归?怀之好音。
(《诗经·桧风·匪风》)“西”是“栖”的古字,“栖”是“西”的本义。
释例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古代“马”与“塺”(指尘)同音,可以互借。
《庄子》用“野马”和“尘埃”的重复说法来加强对污浊环境的描写。
释例3: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丘迟《与陈伯之书》)“屈”与“申”(伸)对文。
《玉篇》“伸,舒也”,“舒”有“施”“布”等义。
“吞舟之鱼”是用来比喻梁朝对犯人过分宽大。
“吞舟之鱼”省说成“吞舟”并提到动词“漏”之前加以强调,这一省略和语序的分析,关系到语法学知识的运用。
释例4: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之。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的“曰”、“以为”之间,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有衍文,应删“曰”、“以为”。
这是校勘学知识的运用。
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疏)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二、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释例1: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格物”即“来于物”(格,即“”,汉魏之际古文字家邯郸淳《三体石经》以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春秋》《尚书》二经,都有“”)(2015.10)。
朱熹:“格”→“来”→“来”→“至”→“至”→“极”→“穷极”,“穷极”即“彻底研究”之意。
训诂应当揭示词义的概括意义,这种概括意义有其客观性,必须防止臆测。
释例2:兵:(1)擐甲执兵:武器(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3)夫兵,犹火也:战争解释文句(2016.10)1:分析句读释例1: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
墓远。
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
周公曰:“岂不可。
”史佚行之。
“岂……”就是“岂有此理”的略说,“不可”是不许之辞。
但召公断为“岂不可”,于是变成了允许的意思。
一年视离经辨志。
(《礼记·学记》)“离经”就是断文章的句读,“辨志”就是审明文章的思想内容。
释例2: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能教乎?(《淮南子·俶真训》)高诱以“儡身”二字连读,王念孙却说:“‘儡’字上属为句,‘不免于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于疲。
”释例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释例4: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诗经·邶风·柏舟》)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毛传的解释表明诗句虽然在音节上分成两截,而意义上只能连成一个整体,“以遨以游”的主语仍然是“我”。
2:疏通句意释例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睢》)《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逑,区也。
释例6: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约也。
(《孟子·离娄下》)赵岐注:博,广。
详,悉。
广学悉其微言而说之者,将以约说其要。
意不尽知,则不能要言之也。
3:阐明语法释例7: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诗经·小雅·常棣》)《毛传》说:求矣,言求兄弟也。
“兄弟”是“求”的宾语,结构关系就很清楚了。
释例8: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孔子)曰:“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矣。
’非一足矣。
”(《韩非子》)“夔有一”是个语言结构单位,“足”用以陈述“夔有一”的。
分析篇章训诂学既要研究怎样解释词义、阐述内容,也要在解释篇题、点明章旨、串讲大意的同时,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史记》这样记载:定公五年,……孔子不仕。
退而修诗、书、礼、乐。
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可以看出,原来这一章就是孔子自述定公五年整理诗、书和制定礼、乐,教育学生的心情的。
“学而时习之”,是指“修订诗、书、礼、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是指“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说的;“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不仕”说的。
分析表达方式说明文章的修辞方式,也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
释例9:牂(zāng)羊坟首,三星在罶(liǔ)(《诗经·小雅·苕之华》)《毛传》:牂羊坟首,言无是道也。
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
前一句是“歇后语”,后一句是借喻。
分析时空关系文章中涉及的时间和地点,是训释古书时必须十分重视的。
比如“上古”,按我国现在的历史分期,一般指商周秦汉时期。
可是先秦时期的《韩非子》中所说的“上古”则是指有巢氏、燧人氏时期。
三、训诂的范围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2015.10)传统的训诂的范围,则以经书为中心。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
传统训诂学的局限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先秦的字义,差不多成为小学家惟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训诂范围必须扩大王力在《新训诂学》一文中说:“前人所讲字的本义和引申假借(朱骏声所谓转注假借),固然也是追求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可惜的是,他们只着重在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
新训诂学首先应该矫正这个毛病,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
汉以前的古义固然值得研究,千百年后新起的意义也同样值得研究。
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势力,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
(2016.10)四、训诂实践的形式解释语义的专著(3类,2015.10)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1)总释群书语义的。
如《尔雅》、《小尔雅》(也叫《小雅》)、《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经籍纂诂》(清▪阮元))、《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义述闻》(清▪王引之)、《群经平议》(清▪俞樾)、《诸子平议》(清▪俞樾)等等。
(2)专释一书语义的。
《毛诗传义类》(一称《毛雅》,清▪陈奂)、《说雅》(清▪朱骏声)、《选雅》(清▪程先甲)等等。
(3)解释部分词语的。
如《通俗文》,《训俗文字略》,《恒言录》(清▪钱大昕),《通俗编》(清▪翟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三国▪吴▪陆玑),《助语》(元▪卢以纬),《虚字说》(清▪袁仁林),《助字辨略》(清▪刘淇),《经传释词》(清▪王引之),《方言》(汉▪扬雄),《续方言》(清▪杭世骏),《新方言》(近人章炳麟)。
音义兼注的专著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一是注释群书的音义:《经典释文》(唐▪陆德明)(2016.10)、《群经音辨》(宋▪贾昌朝)、《玄应音义》(原名《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玄应)、《慧琳音义》(原名也作《一切经音义》,唐代和尚慧琳)、《华严音义》(唐代和尚慧苑)等。
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2类,2016.10)形音义合解的专著分为两类一是每解一字都说形、说音、说义:《说文解字》(东汉▪许慎)(2015.10)、《字林》(晋▪吕忱)、《玉篇》(南朝陈▪顾野王)、《类篇》(宋▪王洙、司马光等)、《字汇》(明▪梅膺祚)、《正字通》(明▪张自烈)、《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辞源》(陆尔奎、方毅等)、《辞海》(舒新城等,现修订新版)一是书中包含着说形、说音、说义三部分,但并不是逐字说解形、音、义:《匡谬正俗》(唐▪颜师古)、《通雅》(明▪方以智)。
注释书汉代郑玄遍注群经,《周易》、《毛诗》、《周礼》、《礼记》、《论语》等,他都作了注释。
唐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
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读者可以识别。
其他类古人有时以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寄寓训诂的内容而被人们忽视。
比如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之类就属上述情况。
五、训诂的原则历史的1:段玉裁“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2016.10)2: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