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七次周考试题范围: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选择题组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1~2题1.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甲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海平面不断下降B.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修建有护海大堤图为极冰融化后某岛屿海岸线的变化分析图。
读图,回答第3题。
3.该岛屿()A.地势四周高、中部低B.①处较②处坡度小C.冰川侵蚀导致N处海岸线曲折D.河流短小,水能丰富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4~5题。
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图3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6. 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 )A.草甸、半固定沙丘、移动沙丘B.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C.移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D.草甸、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比拉大沙丘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该沙丘全长2700 米,宽500 米,高114 米,160年前只有35米高,现在仍在不断增大。
读图完成8~9题。
8.比拉沙丘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地壳上升D.风力沉积9.比拉沙丘不断增大的主导力量是A.中纬西风B.极地东风C.东北信风D.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
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
下图中甲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乙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
读图回答10~12题。
10.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冰川堆积D.海浪堆积 11. 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A.印度洋海滩B.沿岸疏松的土壤C.塔克拉玛干沙漠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 12. 丹娘沙丘增长速度最小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日本鸟取沙丘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
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2.4公里。
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
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的力气。
据此完成13~14题。
13.导致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14.当地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风蚀状况统计图。
沙丘呈南北走向,与河谷主导风向垂直,风蚀记为负(-),风积记为正(+)。
读图,完成下列15~17题。
15.风向变化是流动沙丘由风蚀作用向风积作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6~8月沙丘风蚀、风积的变化说明 A.东坡是迎风坡B.6月21~26日风向发生了变化 C.西坡是迎风坡 D.沙丘顶不受风蚀和风积的影响 16.风力最大的日期是A.6月11日B.7月14日C.7月29日D.8月25日 17.该地沙丘A.6月向东移动B.7月向东移动C.8月向东移动D.6~8月一直向东移动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
据此完成18~19题。
18.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磨圆度好D.棱角明显 19.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0~21 20.该沙丘位于 A. 冲积扇 B. 洪积平原 C. 三角洲 D. 河漫滩21.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22~24题。
2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23.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 .形成新的贝壳堤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 .形成河口三角洲D .迫使河流改道24.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25~26题。
图425.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26.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7.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 .地貌形态 B .泥沙沉积量C .河网密度D .抗侵蚀能力2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图6(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31. 材料一:甘泉岛(北纬16030′,东经111035′)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
甘泉岛是西沙群岛中出露最晚的岛,地势较高,四周为沙堤围绕,岛中心由潟湖干涸演化形成平地,周围珊瑚礁环绕;岛上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适宜使用,也是西沙为数不多具有淡水的岛屿。
材料二:南海诸岛及甘泉岛图(图8)。
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环岛沙堤的形成过程。
(6分)3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分)图1为缅甸翡翠玉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该地的翡翠是岩浆岩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
采玉期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
清代,主要是人工采集河床上的翡翠石料(也称水石,如图2),现在则使用大型机械采掘。
(1)根据材料推测乌龙河“水石”的形成条件。
(8分)(2)分析“水石”采集集中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原因。
(8分)(3)说出云南省典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成因。
(4分)试题参考答案与解析1、C D D C C 6、B C D A B 11、D B D B B16、A A D D D 21、C C B D D 26、B B28、(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9.(6分)地壳挤压抬升(隆起)使甘泉岛周围海水较浅。
(2分)珊瑚虫遗体在周围的浅海堆积成环形浅滩;(2分)海浪从深海区携带泥沙,在浅水滩上减速沉积。
(2分)30、答案:(1)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岩浆侵入,在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外力侵蚀、搬运、沉积。
(8分) (2)热带季风气候,6~9月是雨季,河水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10月至次年的4月是旱季,水位低,“水石”显露,便于采集。
(8分)(3)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