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那么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怎么写?以下是本人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本文意在表述作者对《理想国》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的理解,以期激发读者的共同思考。

首先,明确《理想国》是苏格拉底与众青年游行归来的一次彻夜长谈,谈话中的内容由想象、假设和基于当时基本情况的推断构成的一副完整完美的共和国画卷。

相对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一种激进、冲动的力量,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是一种伦理道德美的想象构造。

柏拉图对国家的所有设想都是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并没有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

作者通过阅读选取几个相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论述:正义的维度,城邦的三个阶级,灵魂的三种属性,哲学家王。

正义的维度众所周知,《理想国》是一部正义论,对正义的讨论贯穿始终。

《理想国》开篇就从多个维度探讨正义:社会维度,诚信信任,有话直说在社会维度下讨论正义,苏格拉底认为诚信并不是绝对的,对朋友守信,对敌人则不需要守信。

这似乎说明绝对的正义是无法做到的,甚至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不再相信绝对正义的合理性,而对于相对正义则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通过的苏格拉底的话的解读,我认为绝对正义虽不被提倡,那是他作为一种手段而不被提倡,但其作为一种结果却是人们向往的,即作为结果的绝对正义不可能通过作为手段的绝对正义来实现,却可以通过相对正义来实现结果的绝对正义。

经济维度,欠债就还从利益的得失来说明正义与不正义,苏格拉底认为是好人受益,使坏人受损,就可以理解为正义,我对这一点的理解与对社会维度的分析是一致的。

政治维度,敌友之分政治维度是最大最强的维度;此维度下,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道出了自己的理念---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以及认为的“正义”---“各守其分,各司其职”,在集体与个人的得失选择中,赋予了集体大于个人,个人有义务为推进集体获利最大化牺牲个人一切的思想。

宗教维度人道主义(人性)维度如果可以生硬的对柏拉图的人性观做一个界定,我认为应该是人性白板(仅在善恶之间的白板,不涉及天赋才能),后天的培养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善恶,以及阶级,有天赋的哲学家如果没有好的哲学教育的培养,会沦为无耻的政治流氓或相对善一些的平民,而武士如果沉迷于消极的音乐则必会坏其身体发肤、乱其坚贞、断其志勇。

总的来说,资质很重要,但后天的培养---性格塑造、职分赋予---同样很重要。

法律实证主义维度法律往往是不公正的,恶法非法的辨析;从法律的制定初衷看,法律似乎是出自人们的意愿的公正之举,但源于现实政治的错位意识,制定法律者完全有可能在法律所谓的公正要义下颁布恶法,于是是否遵守法律和怎样遵守这样的法律成为了辨析正义的维度。

我认为,既然法律有公正、正义之意,我们完全有理由延续这种寓意,剔除恶法,并剔除有可能制定恶法的政治制度。

但也许我们又会想到,法律的绝对公正无论怎样都是无法保证的,那我只能说,他仍然是向往绝对公正、绝对正义的相对公正、相对正义,望谅解。

城邦的三个阶层城邦的三个阶层,即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统治阶层必须是那些有哲学天赋的统治者,且他们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即因其哲学智慧的自清而不愿意担当此职,也应不可免俗的承担其角色。

这种统治阶层是智慧的代表,正义的象征,柏拉图赋予他们权威并同时解释了他们取得这种权威的合理性。

武士阶层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智慧,他们需要的是忠诚、不慕虚荣、不受诱惑,以保护城邦为己任,同时,保护者获得的回报是衣食无忧,保护者角色的荣誉感,他们的一切生活需要由人民来承担。

但也要时刻注意如音乐等一些可以产生消极情绪来影响保护者的勇气。

这里保护者似乎被塑造为一种身体强壮、头脑相对简单且易受影响的“纯净灵魂”者。

平民阶层则顺天安命,供其所有,获其所有。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定的三个阶层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达到正义境界的蓝图。

我认为维系这种蓝图运行的各个元素的联接似乎存在矛盾;平民阶层能理解统治阶层制定的哲学思维极高的制度么?按《理想国》中的“洞穴假设”的观点,大多数平民是不能理解的且会嘲笑、鄙视哲学家的“诳语妄言”。

统治阶层和武士阶层似乎只是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统治阶层制定的所有针对武士阶层的训练科目似乎都没有考虑武士的主体受用度,武士只是被作为一种简单的受体,衣食被满足后则无所需,“无所需”结合限制下的“无所取”,以及战争似乎就是《理想国》中城邦武士阶层的武士生活。

而平民则是一个悲哀的阶层(柏拉图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没有进阶的途径可以理解,没有欲望可以理解,辛苦劳作、供养城邦可以理解,但其被描述为一种没有天赋,机械的供养者确实难以接受的,天赋是一种多样化的东西,《理想国》似乎没有说明如何检验一个人的天赋的方法,就更无从谈起检验方法的科学性了,有天赋的统治者的产生似乎是原有的统治阶层的经验选择,但究其源头,即最初选择者则无所论及。

灵魂的三种属性在《理想国》中人的灵魂有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组成。

理性意味着高等教育、文化内涵;激情代表武士阶层;欲望则对应着工、农、商。

三个阶层既有秩序,又有流动性,有秩序固然很好,但流动性则问题显如。

三者中,理性善的作用最大,欲望则似乎是万恶之源。

当理性处于主导地位(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能有片刻的如酒醉后的失效)则这个人就会有善举。

欲望被描写的很可怕,只要有了欲望则可颠覆理性的修为,理性就如一个如履薄冰的小男孩,时刻防止湿身丧命,而激情则处于东西倒的处境,或倒向理性,或服从欲望。

有时我在想,表面上理性的善意识最大,那么他为什么需要支配激情、欲望,何不绝对化消灭二者,成为纯粹理性人呢,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理性在正义中所起的作用不是那么大的,我认为激情可以作为决定善恶之分正义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个灵魂奇数因素中,二似乎可以机械的打败一、支配一、统治一。

关于欲望,我同样认为,人类取得的大部分成就并不是来源于理性的有规律可循,而是来自于欲望的偶然迸发,欲望火星虽小,却萌生了无数具有强大生命原力的奇思怪想,当然,这些奇想是在理性主导的灵魂下的人来完善成形的,这也许是人们重视理性的原因,就想马克思主义中有这样一个道理,“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发起者,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历史的推动者”,在我看来,英雄人物的作用也许要更大。

哲学家王说到哲学家王,很不幸,似乎历史上只有一位勉强可以看做是哲学家王的,那就是马克.奥勒留(他作为哲学家王勉强的那一点来自于他的儿子的无耻)。

王小波在他的“理想国与哲人王”的短篇中,说:“哲人王对人类的打算都在伦理道德方面,倘若他能在物质生活方面替我们打算周到,我倒会更喜欢他”。

哲学家王的另一可悲之处在于,上文也提过,在于他的智慧,他的学问是真实的、纯粹的、更是超凡的,超凡对某些人是赞誉,对哲学家王确实可悲的,因其超凡,所以不被“凡”所理解接纳,脱离了“虚假”的世道。

一个人理解“真实”固然快乐,但这份快乐却注定无人分享,即是你努力将其散播世间,仍然无人能懂,这是历史的悲哀,走在历史前面,超越时代的人,都会被历史丢弃、被人们误读,显见哲学家王很难成就。

但我们现在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精力去向世人展示哲学,展示哲学家的王的正义,哲学家王的未来并是一个不会实现的心之向往,只要研读历史、研读哲学、研读政治,哲学家王统治的国家是有可能实现并延续的。

我认为当代有很多哲学家都具备了称王哲学资质,只要适当发挥下马基雅维里德《君主论》中的思想,这应该不难,则哲学家王似乎真的不远。

以上论述相信大家看出这样一个矛盾,哲学家与哲学家王的矛盾,哲学家成为哲学家王似乎要失去某些伦理道德的东西,这种哲学家王是否还可以称得上是哲学家,称不上哲学家当然也就是“孤家寡王”了。

这是一个交互的问题,可以从时间的阶段性来解决,即先是哲学家,然后是王,再然后再谋求真正的哲学家王,但这种直线发展的模型是不能解决这个交互问题的,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我只理解到此,望谅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一万字今天莫若明博士格外帅气精神,其他书友也是喜盈盈的,尤其是沁墨姐更是带来丰盛的新鲜水果,像是茶话会一般,整个小屋充满着轻松自在,暖意融融,原因是《理想国》第十卷将完美收官。

第十卷达到了《理想国》的最深层次,升华为灵魂不朽。

柏拉图先发表了对音乐、诗人、画家的看法。

认为他们就是模仿者的模仿者,不是事物的本质,离本质、真理太远,无法近距离感受真理。

比如床,无数的品种都是床,形状各异,材质各异,哪个才是真正的床,也就是本质意义的床?由于形式的不同导致无法把握本质,其实床本身就是床的理念(最真实的),然后是才实物,最后是模仿和叙述。

他认为理念先于物质本身存在。

一个理性的人怎样变成情绪化的人?原本优秀的人当听到素质低下的笑话时不觉得粗俗,脸皮变厚,原来像有缰绳能拉住,现在就放松了,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插科打诨的人,同心灵中低贱的部分开始打交道。

为什么柏拉图不喜欢荷马、诗人?他认为像荷马这样的人,是彰显人性,解放人性的,把神性和人性拉到同一起跑线,也就是把神拉到人的地位,那还有神可言吗?是毁神运动,是罪人,让古希腊人的信仰崩塌。

而诗歌吸引人的情感、好奇心,把神拉到人的地位时给人带来了愉悦,有轰动效应。

他特别的反对和讨厌,对感性经验看到的听到的完全不信任。

其实他主要还是反对荷马诗人以后演变成了一种技艺,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为了获得利益,是一种功利主义,和他的理念背道而驰。

如果诗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陶冶情操,而不是蛊惑、教唆、挑逗的就是好诗歌。

接下来探讨的观念就是灵魂为什么不朽?这里说的灵魂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说法,是哲学理性意义的灵魂,也就是至善的一种理念,追求理念,追求智慧的生活才会和理念更接近,更强烈,充实,也就更接近灵魂。

正义者的行为判断对他而言就是最佳判断。

柏拉图认为正义所做判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他都是有好处的。

无论贫穷疾病,遭遇不幸,都是好事,都要微微一笑,泰然处之,淡定自若。

对神的哲学理解就是理性的至善,秉持着正义的信念,理性的爱是真实热烈的。

最后柏拉图从神话的角度,深入深邃的讲关于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也就是人子所以为人的依据,现世的人通过感知感官意识到我是存在者,是有生命的。

哲学依据分正义者和不正义者。

正义是理念是爱智慧的人,正义者遭遇的经历都是最好的遭遇,所有行为都是最好的选择,不会疑惑,懊悔,是依据理性做出的选择,符合理念。

正义者可以做选择,有自我选择能力,坚守原则。

不正义者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价值理念,没有统一认识的人,就像雾里看花一样没有选择能力。

虽然有感官,却耳不聪眼不明,没有真正的存活过,判断是随波逐流,未经反省的人生。

老师比喻的手电筒能力,特别形象。

每个人都拥有手电筒,打不打开开关是一种自我选择,能不能开亮手电筒就是一种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