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
出身贵族,青年师从苏格拉底,著名的阿卡德米学园的创办人。
代表作有《理想国》、《法律篇》等。
第一卷【原文摘抄】他的话形容的很好!我并不是说对于每个人,只是对于那些通情达理的人,钱财的好处就在于使他用不着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
当他要到地狱去的时候,他也就用不着因为亏欠了神的祭品或人的债务而惧怕了。
就我认为,对于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来说,与有钱带来的许多好处相比,我上面所讲到的好处才是最大的好处。
【个人感悟】虽说柏拉图对于财富的以上看法非常的精辟,但显然他是有前提的——通情达理的富人,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是普通人要多得多。
这让我想到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仇富心态,比如宗庆后事件。
有人说这种事情的发生双方都有责任,说这是富人的炫富与穷人的嫉妒这一对矛盾所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
我认为根本上还是国家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当初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时,说是先让一小批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从而达到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
但目前中国正处于富人已经富起来,尚未达到“带后富”的这样一个中间阶段。
这势必会造成如上所述的那对矛盾的出现,进而中国面临当前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关键还是尽快实现当初的“承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原文摘抄】色拉叙马霍斯:......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相比,肯定会吃亏的。
......其次,从他们与政府打交道方面来看,交税的时候,如果他们的收入相等,正义之人交的税多,而不正义的人交的税就会很少。
当有钱可拿的时候,正义之人什么都不会得到,因为都被不正义的人抢空了。
在任职方面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正义者会忽视自己的私事,也许为此还会失去其他的东西,最后也不会从公众那里得到任何的好处,只因为他是正义之人,他甚至会因为不给朋友提供“方便”而遭到对方的痛恨。
但是,对于不正义之人来说,情况就恰恰相反。
......【个人感悟】当我读到这段话是,虽然心里感到不以为然,然而想一想中国现在的一些党政官员的行为,这话简直说的太符合实际了。
确实,中国不少的贪官都会有这种想法。
当这些贪官污吏拿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做人民的公仆,全都抛之脑后。
而那些真正办实事的官员,却常常受到排挤、打压。
但我说的这些只是针对个别,并不具有普遍性。
因为我没有对中国官场做过任何专业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
但从我所知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完全可以这么说。
总而言之,我对中国打击腐败方面的廉政建设还是有信心的。
我觉得自从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以来,在惩治贪污腐败上确实有不小的成效。
第二卷【原文摘抄】格劳孔:......人们说,从本质来说,施行正义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但是所遭受的害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利。
所以,当人们在实施正义与不正义的行为后,得到的既有利也有害,而那些企图只得到一种结果的人认为,最好的选择是大家签订契约——既不要正义之利,也不要不正义之害。
这就是法律和契约的起源,他们把遵守法律和契约的实践成为合法的和正义的。
这也是正义的本质和起源——正义是利和害的折中。
所谓最好,就是行不正义之事而不受惩罚;所谓最坏,就是遭受不公正之事而无法申诉。
正义——二者折中的产物——能够被人接受的原因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善,而是它没有什么危害。
任何一个有能力作恶的人是不可能跟别人签订契约以保证不伤害他人也不受伤害——除非那个人是个疯子。
......【个人感悟】格劳孔的这种关于法律和契约的起源的观点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们签订契约不是出于对善的追求,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作恶。
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强调,人天生是利己的,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生活在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中。
他认为,人们签订契约,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抵御外敌的入侵,避免相互伤害以及由此保障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收获果实,从而滋润的生活并生活的很满意”。
虽然这两种关于契约的描述在出发点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认同后者。
当然我并不同意霍布斯的关于人类的自然状态的描述,虽然人是利己的,但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并不一定只有相互之间的斗争或斗争的倾向。
人毕竟是一种群居动物,那么在国家产生之前合作自然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比如原始社会的部落群。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很好。
在我看来,没有人是可以自足的,而且人类还有许多的欲望,所以一个城邦的建立是出于人们的需求。
除此原因之外,还有没有人能够补充其他原因?阿德曼托斯:不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了。
苏格拉底:由于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且需要他人的帮助,提供帮助的人和接受帮助的人会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就会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公共住宅区,我们称之为一个城邦。
阿德曼托斯:是的。
【个人感悟】柏拉图的这种关于国家起源的思想属于西方政治思想初始阶段的自然政治观,他强调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
我觉得这种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缺陷在于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探索比较狭隘,没有深入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过于强调自然自然过程。
第三卷【原文摘抄】苏格拉底:......我们要告诉公民,虽然他们被上帝铸成不同的样子,但是他们生来就是兄弟。
其中有些人身体中被注入了黄金,成为了统治者,并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有些人的身体被注入白银,因此成为了统治者的助手;那些成为农夫和技术工人的人身体里被注入了铁和铜;他们身体中的这些金属会传给他们的子孙,但是还是会出现金父生银子,或者银父生金子这样的事情。
上帝告诉统治者和其他的子民,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好那些具有优良血统的守卫者。
他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后代是哪种血统,如果金父或者银父的儿子身体蕴含的是铜和铁,那么必须要改变他们儿子的身份地位,统治者不能对这样的孩子怀有仁慈之心,他们必须按照自己的血统去成为农民和工艺者;而农夫的孩子如果身体中蕴含的是银或金,那么他们就应受到好的教育并被尊重,让他们以后成为统治者和助手。
先知曾说过“用铜和铁保卫城邦,其必灭亡”。
......【个人感悟】这里柏拉图将人划分为三类:统治者、保卫者、农夫和技术工人。
他认为有些人天生有统治者的血统,就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其他人则不能,这似乎有一种“人的命,天注定”的意味。
我觉得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建立在精英统治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让尽可能多的资源服务于精英阶层,再由精英阶层从事政治方面的活动,统治和保卫国家。
但是这种治国思想很容易引发大众的不满情绪,不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类型,除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柏拉图所要求的那种思想觉悟水平。
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太理想化了,直到今天也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公民素质能达到这种水平。
在治国方式上,我比较倾向于“民主+法治”的方式,而且真正的民主(以防止民主泛滥)与严格的法治(并非严刑峻法)的结合并不是不可实现的。
第四卷【原文摘抄】苏格拉底:真正的正义就像我们所描述的这样,但是,它不是关于人的各行其是,而是指人的心灵的组成部分,即真理本身。
正义之人的心灵的各组成部分是不能相互干涉的,它们应该只做好自己的事情,它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应遵守的法律,并且要善待自己。
当一个人将它们合三为一并加以调和,就有如把高音、低音和中音,以及其他的各个音阶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首好听的曲子一样;当这些部分由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节制而又和谐的整体时,无论是贫穷之事还是照料身体,又或是政治事务、私人事情,拥有和谐整体的他都会干得很好的;并且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相信并称符合和谐标准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而指导这一正义行为的是智慧,而破坏这种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不正义的行为,而不正义行为的指导者是那种愚昧无知。
【个人感悟】这是柏拉图关于真正的正义的描述,他所说的这种正义是说人的心灵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像白纸上的一条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互不干扰。
这种情况表现在城邦里便是城邦中各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农夫和技术工人)分工合理,各自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智慧或本领。
这不同于现在我们所讲的正义,以后各个章节中关于正义城邦的讨论以及关于至高无上的善的讨论都是基于正义的这一界定的。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不正义应该是指心灵的那三个组成部分(欲望、理智和激情)之间的争斗、干涉,其中的一个部分对整体作出反抗,或者是企图非法获得领导地位——它天生就是臣子,应该屈从于和服务于真正的领导者——不正义就是这些混淆、迷失、无节制、懦弱、无知等一切形式的邪恶。
......苏格拉底:同样,正义的产生原因在于每一个部分坚守自己的本分,遵循统治秩序;而不正义的产生是因为没有这一自然的秩序。
第五卷【原文摘抄】苏格拉底:他们(在抚养孩子的机构工作的人)将会照看那些优秀者的孩子,并将这些孩子寄养到住在另一个城区的保姆家里:但是那些最差者的孩子或是有缺陷的孩子将会被秘密地处理掉。
格劳孔:是的,要保证守卫者品种优良,只能这么做。
【个人感悟】我觉得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之前柏拉图曾表示过建立这个理想国的目的是使城邦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适合他们的最好的生活,而且也说过金父可能生银子,银父也可能生金子,这时就应该让这些改变了血统的人安放在符合他们当前身份的工作岗位上。
而在上面的这段讨论中,却要求秘密地处理掉,而不加以判断是否他们能胜任其他的工作。
况且,一个人不是上帝,哪来的这么大的权力能决定别人的生死?当然重要的不在这里,毕竟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还没有达到现在的认识水平。
关键在于我所指出的那一自相矛盾之处,我觉得这是不恰当的。
【原文摘抄】苏格拉底:财产公有和家庭公有能不能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守卫者呢?他们不能因为“我的”和“不是我的”而把城邦弄得四分五裂,每一个人都抢夺公家的财产而据为己有,把孩子和妇女当成是自己的私产,私自怀有铜扣和快乐的情感;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将受到共同的情感影响,因为他们都有一种信念——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最后他们都会朝向同一目标。
格劳孔:是的。
苏格拉底:他们除了自身之外,一切公有,所以争端和抱怨再也没有藏身之处,由财产、孩子或者其他私有物品而引起的争执也将不再发生。
【篇二:理想国读书笔记5000(共6篇)】篇一:《理想国》读书笔记《理想国》读书笔记一、全书基本框架全书以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为主角,借苏格拉底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等人的辩论的方式,实际上展示了柏拉图自己对一个理想国家的建构,以及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
全书共十卷。
第一卷到第四卷谈论何为正义。
苏老在与年轻人的辩论中采用“以大见小”的逻辑,从城邦的正义中寻找个人的正义。
第五卷到第七卷讨论哲学王的问题。
苏老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
全书勾勒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聪明的、理性的、具有自制能力的、爱好智慧的哲学家作为统治者,他们与灵魂里的“理性”部分相符合;具有冒险精神的、勇敢而强壮的公民作为护卫者,他们与灵魂里的“勇气”部分相符合;一般的劳动者如木匠、水管工、石匠、农夫、农场工人等等作为生产者,他们与灵魂的“欲望”部分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