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概念,指的是呈线形或带状的具有系统性的景观生态空间。
城
市中的廊道一般包括铁路、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都属于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则是指城市中联系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之间
的廊道。
按照城市生态廊道的产生方式,将其分成三类: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廊道。
本文所研究的沣西新城中心绿廊是介于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之间的城市生态廊道,是在现状农田基础上规划的连接城市重要河流的连续性生态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除了自身基本内容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
城市生态廊道的建立应该站
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且应该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因此,城市生态廊道也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城市文化。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由纵横交错的城市绿带与绿色节点、绿色
片区相互结合,形成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高度关联性的生态特征,是城市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复合系统重构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
其次,从城市形象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空间组成元素,在城市生态的保护、修复、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自然生态作用,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城市文化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
可持续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重要的发展理念,城市生态廊道是上述发展理念基础内容。
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城市中多种多样的城市廊道进行
保护、治理,打造成为兼具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绿地系统重构的,具有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精髓的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2.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
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连续性原理、数目原理、构成原理以及宽度原理。
(1)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原理
由于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景观的功
能流动受到阻隔。
现代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景观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被切割、分散的、孤立的城市生态板块间的有机联系。
因此,生态廊道应当具有连续性。
(2)生态廊道的数目原理
生态廊道是对生态系统流动与维护有利的景观生态空间,因此,生态廊道的数量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分割与阻隔影响就越小。
(3)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生态廊道应当由生态、本土的植物构成,并且与其所连接的生态斑块构成相接近,
加强生态斑块之间的延续性与关联性。
(4)生态廊道的宽度原理
生态廊道的功能性与其宽度成正比,达到一定宽度的生态廊道才能促进对分散、孤
立的生态斑块的联系与沟通,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
11]。
2.1.3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霍华德的理想模型田园城市与沙里宁为解决城市盲目扩大的有机疏散理论,都是关
注到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是十九世纪的四大城市设计
理念之一。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由直径不超过2 公里的同心圆构成,由城市中心由中
央公园构成,由里向外分别由城市公共建筑、林荫大道构成,由中心公园向外放射的林
间小路联系交通。
大伦敦规划充分的运用了生态廊道的里面,在城市外围不仅建设了城
市绿带,而且与城市内部的公园绿地连通,构成生态系统。
1942 年,为缓解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城市病,芬兰学者沙里宁提出了疏导大城市的
规划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之一。
在大赫尔辛基规划中,沙里宁运用有机疏散理论,改变当时城市空间集中发展的布局方式,采用了空间分散布局的设计理念,利用生态廊
道网络体系连接各个部分,起到相对隔离、交通联系、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综合作用。
莫斯科总体规划采用环装+楔形的绿带结构模式把城市公园串联,放射状的绿带保
障了城市的生态性,同时外围绿带限制了城市盲目扩张,良好的生态廊道规划是该规划
的一大亮点。
(2)景观生态学理论
随着景观生态学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在城市规划中也不断的得到应用。
景观生态学
理论着重关注城市规划中对景观生态的维持与恢复过程,以及空间布局的连续和完整。
尤其是强调对城市与郊区中现存的自然生态斑块的保护与联系,例如现状残存的山、林、水体等生态斑块。
生态廊道就是城市中残存的生态斑块与城市外围的自然山地、水系间
的生态联系通道。
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波士顿公园系统中的城市绿带与莫斯科城市外围的
森林绿化带。
建立生态廊道,连接、延续城市自然斑块,构成城市的绿色景观系统,才
能达成城市的永续发展。
2.1.4 城市生态廊道的环境价值与作用
由于带状绿地和水面是线性的,是生态廊道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带状绿地和水面
是生态廊道的重要部分。
带状绿地主要有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及生态绿地构成。
绿地通过对太阳的吸收、遮
挡和反射,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废气,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同时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能吸收噪音。
水面与绿地功能相似,夏季可以吸收太阳热量,通过水体蒸发,增加空气湿度,对
气候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1.5 城市绿道理论与案例
(1)理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绿道概念是“绿道是经过规划、设计、建设并存在后期管
护的线性网状系统,这个系统具有涵盖生态、体憩、文化、景观等复合功能,是土地利
用中的一种可持续方式。
”概念界定了绿道的线性形态、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以及绿道联通其他绿地斑块的特点,形成整体的绿地系统,进而起到保护生态的目的。
在中国,刘滨谊等人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提出绿道具有涵养生态、休憩旅游、经
济推动、社会文化及美化五大功能。
[
12]
(2)绿道案例——美国波士顿“翡翠项圈(Emerald Necklace)”公园绿道系统
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
步等户外活动。
1910-1913 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
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 英亩。
这
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 公里,互连接的9 个部分组成。
林荫道宽60 米,中间有30 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
绿道具有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