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点及名词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重点及名词

扬州八怪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另外,也曾列入八怪的画家还有华喦、高凤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人。

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

其实,扬州画派诸家在艺术上面目各不相同,但也共同之处:首先,由于他们大多都出身于知识阶层,虽有人任过小官,但最终都以卖画为生,生活清苦,故多借画抒发不平之气;其次,他们都注重艺术个性,讲求创新,强调写神,并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画面主观感情色彩强烈,并以书法笔意入画,注意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这些因素使得他们能够形成一股强大的艺术潮流,以标新立异的精神给画坛注入生机,并对后世水墨写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决澜社决澜社”画会组织酝酿于1930年,1932年正式成立面世,至1935年,共举办四次“决澜社”画展,其基本成员十名,而参加过“决澜社”活动及画展的盟友众多。

“决澜社”的基本成员为:庞熏琹、倪贻德、王济远、周多、周真太、段平右、张弦、阳太阳、杨秋人、丘堤(其中王济远于第二回展后退出,丘堤却于1933年日本回国后加入)。

“决澜社”第一回展时,发表了由倪贻德撰写,经庞薰琹、王济远同意的“决澜社”宣言,表明了他们对当下的艺坛状况的看法及自己的使命的确认。

决澜社"在当时吸引着一批不甘于被时风所困而随波逐流的新进的画家,他们虽然艺术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却以狂飙运动来冲破庸俗陈腐的画坛沉寂的局面,掀起一个新兴艺术运动的愿望,把他们连续在一起了。

"决澜社"在一定程度上,团结西画家去作多方面的探索,创造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气,并且也促进了对西方近现代绘画诸流派的研究和借鉴,为中国现代艺术开拓了一片疆士。

3、新木刻运动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运动代表了“为大众而艺术”的思潮。

这个“左联”领导的美术活动在思想上广泛吸收了欧洲版画特别是麦绥莱勒、珂勒惠支和苏联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精神,在形式上也借鉴了外来版画。

因此,强烈的思想性和明显的欧式技法是30年代“左翼”木刻的特征。

它发挥了美术作为革命斗争武器的功能,在民众中起到了宣传革命真理、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家们以刻刀为武器,投入抗敌救亡宣传。

原先分散的木刻社团在武汉共同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木协”),领导和推动全国木刻界的抗敌宣传活动。

各抗日根据地,由于广大青年美术家的到来,美术力量加强,木刻创作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艺术样式。

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木刻工作者们纷纷奔赴农村、工厂及抗日前线,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木刻作品,涌现出许多木刻家,如古元、彦涵、李桦、力群、朱宣咸、王式廓、夏风、郭钧、石鲁、罗工柳等。

4、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汉族,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代表作品《奔马图》、《群马》、《珍妮小姐画像》、《九方皋》、《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愚公移山》“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

其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代表画家有创始者“二居”——居巢、居廉,以及岭南画派三杰——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广州画院副院长黄志坚更明确地把岭南派的特征归结为四点:(一)、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二)、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道路(三)、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理想(四)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6、八五新潮八五新潮是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

现在著名的一些艺术家,像罗中立、王广义等都是在这几年间脱颖而出的。

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

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面对着新潮艺术的洗礼,艺术家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在新潮美术运动中进行着失落与重构两方面的变革。

1.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

在“文革”结束后,艺术家们重新将人本主义和人性作为艺术追求的核心内容,把视觉美感需求作为艺术形式的指南。

2.对传统艺术的反思。

他们一方面向极“似”的方向发展,借鉴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将中国工笔画的细密和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又向“极不似”的方向发展。

对于艺术家来说,主体的重构,主要是艺术理论的重构。

具体来说,即是:面对新与旧、中国与西方艺术观念冲突的局面。

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

即要在关于艺术作品的价值构成、创作规则、文化策略等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独立的判断与选择,而不是盲目效仿,随波逐流。

7、南黄北齐在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

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世界的一代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

黄宾虹早年看过许多中国画史,学习前人各家绘画技法,山水画风格受李流芳、程正揆和髡残影响很大。

中年以后,艺术追求从学习古人转向自我创作,从50岁到70岁,他游遍名山胜境,留下了许多的写生图稿。

70岁以后,他的画风大变,作品风格独特。

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焦、积、宿"七字用墨方法,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

他精通诗词、篆刻、书法、文物鉴定、美术史等。

他的画从表现内容看,全凭笔墨功夫,使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内涵。

黄宾虹一生著述和绘画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画家通论》、《虹庐画谈》、《宾虹草堂藏印》、《宾虹画语录》、《中国画史纲》、《宾虹画集》等,他还对新安画派作了系统地研究和介绍,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史料。

齐白石是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

他的绘画、诗句、书法、篆刻,没有不精通的门类。

他的艺术创作极其丰富,创作风格对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画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谓清,小时候叫阿芝,字萍生,年岁大时号白石,白石翁,又号寄萍、老萍、三百石印富翁等。

他是湖南湘潭人,小时家境贫困,父母当农民,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书。

13岁起学木匠,他的木雕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

齐白石27岁开始学习绘画,作诗、刻图章。

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

这时期他与戏曲大师梅兰芳相识,第一次会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为齐白石唱贵妃醉酒。

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5年,民主德国授予他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和平奖。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很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的艺术风格。

专长画花鸟,用笔有力,画虫极为精细。

他特别擅长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齐白石的画,反对闭门画室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以上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借古开今,起到了继承传统,开拓未来,对后世有承前继后的作用。

8、上海美专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美术学校,她培养出的艺术名家遍及海内外,在当时就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类名校。

著名艺术家刘海粟长期任该校校长。

1912年11月由乌始光、张聿光、刘海粟等创办,名为上海美术学院。

1915年改名上海图画美术院。

1916年称上海图画美术学校。

1917年组织校董会,聘请蔡元培、梁启超、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为校董。

1920年更名上海美术学校。

其办学宗旨:1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含2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担负宣传艺术的责任,推动中华艺术的复兴3我们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有自信研究和宣传的诚心教学方法;早期在摸索中,仍偏重实技,对学理并无讲述。

沿袭临摹范画入手和画布景,但不久开始采用石膏模型,注重静物写生和户外写生。

“写生“逐渐成为实施正规的西洋画教学的新概念。

除了聘请名师之外还请著名学者演讲提高办学的人文性。

设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级师范科、初级师范科。

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1925年修改体制,分设造型美术院(下分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师范院(下分图画音乐系、图画手工系),学制3年;附设图音和图工专修科,学制2年。

1930年定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932年增设绘画研究所。

其后学制多变,曾一度分设3年制、5年制专科(下分中国画、西洋画、图案、音乐4组),又设3年制艺术教育科(分绘画、音乐、劳作3组)及研究班。

全国艺术院校院系调整后,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和音乐两科合并成立了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在无锡社桥。

1958年迁入南京丁家桥,不久后改名为南京艺术学院。

她培养出的艺术名家遍及海内外,在当时就是一所蜚声海内外的艺术类名校。

该校深受蔡元培关于美育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的影响,而活跃于现代艺坛。

其办学宗旨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我们要在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并谋中华艺术的复兴;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研究和宣传的诚心。

”该校尤在引鉴西方教育方式、教授西画方面成绩显著,且注重师法自然,尊重学生艺术个性,提倡艺术风格之多样化。

1914年始用人体模特儿作写生练习,1917年在该校成绩展览会上第1次公开陈列人体写生素描,即遭攻击,校长刘海粟同时被骂作“艺术叛徒”。

1926年,上海知县危道丰及军阀孙传芳再度出面干预使用人体模特儿,并下令通缉刘海粟。

刘海粟据理力争,终致获胜,人体模特儿并在其他艺术院校得以推广使用。

几十年来,该校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材和艺术师资,曾多次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及教师作品展览,并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出版有《美术》刊物等,为开拓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9.潘天寿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

浙江宁海县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