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写作内容。
3、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
4. 感受、体验文章语言美.
5. 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这一单元首次向初三学生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了议论文知识。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我认为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水平,同时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文化素养。
因此,通过前面议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应该说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
另外,由于这节课的话题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读书的习惯。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位语言特色。
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说教法、学法
1、积累、赏析,体验语言美感。
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小组竞赛.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积累语言。
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3、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方面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检查完学生的预习之后,教师以幻灯片想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做进一步的补充。
教学依据:“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注重积累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学生汇报课前整理的资料,教师补充
教学依据: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并形成感性认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三)自主感知
教学依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获得个性化的阅读经验。
(四)探究主要内容
学生按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依据: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学生研读课文,根据中考议论文常见的考点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依据:根据中考考点,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应试能力。
(六)品析语言特色
教学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自身语言欣赏能力。
(七)讨论与交流:
教学依据:“温故而知新”,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
(八)、总结、归纳
学生完成板书设计
教学依据: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更全面,同时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九)布置练习
教学依据: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