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知识讲座(新)2013.10第一部分法律援助的含义、特征和法律规定一、法律援助的含义案例1:以案释义-阐明什么是法律援助(南京付某某工伤案例:受援范围、受援对象、管辖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解除合同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概念: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减免服务费的一项法律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助、法律扶助制度等,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为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减免收费的法律服务制度。
广义、狭义之分:第一,以法律援助主体的不同划分。
广义的法律援助,包括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提供的法律援助。
例如,《司法部关于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通知》称:“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
”狭义的仅指由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
第二,从受援者得到援助的渠道不同划分。
狭义的法律援助,是指律师无偿或者少收律师费而提供的法律援助。
广义的法律援助,是指律师无偿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人民法院以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讼费用的方式提供的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二、法律援助的特征三、1、法律援助是国家行为或者是行政行为,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
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与律师自行提供法律援助的区别)现阶段,在我国现在仍有很多律师在自行为公民提供减免费用的法律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案件。
国家不禁止但也不提倡,对于一些真正做公益事业的律师给予扶持,去年,在我省就成立有专门从事公益服务的律师所。
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为,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说这是一个特征,这要从法律援助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1).“作为恩惠的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的产生初期,它最初是由民间组织,如宗教团体、慈善机构等,基于良心或者道义所从事的针对穷人的慈善行为。
后来,政府机关和一些公共单位也有参与,但并不起主要作用,最初的法律援助主要是民间行为或私人行为,可以称之为“作为恩惠的法律援助”。
(2).“作为权利的法律援助”十七八世纪以后,由于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影响,获得法律援助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应的国家有责任从保障每个公民诉诸法律、寻求司法救济,以及得到公平审判的权利出发,向经济条件差或者处境不利的公民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
而这一阶段的法律援助主要是政府行为,并逐渐开始向社会化发展,这时期的法律援助主要是针对刑事案件而言,可称为“作为权利的法律援助”。
(3).“作为福利的法律援助”二战以后,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进入了社会福利化时期,民权运动对社会经济机会平等权利,包括寻求法律保障机会平等权利的强调,使得法律援助活动进一步向社会化发展,加上经济长足地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可能性,法律援助逐渐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这就导致当代较为发展的法律援助应当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可称为“作为福利的法律援助”。
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法律援助制度,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走向法制化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
3、受援对象为经济困难者、残疾者、弱者、或者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知给予法律援助的特殊对象;(指定和通知、转交)4、法律援助机构对受援对象减免法律服务费,法院对受援对象减、免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现阶段法律援助全免费用,而早期援助包括减、缓、免)5、法律援助的形式,既包括诉讼法律服务,也包括非诉讼法律服务。
(初期和现在援助形式区别。
三、法律援助制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1、法律援助制度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是司法行政机关代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旨在维护社会困难群体合法权益,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
在促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律援助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增多,各类纠纷频发。
一些困难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困难群众能够借助国家力量,获得律师帮助,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援助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向那些处于经济困难境地的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使得社会成员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从而促进司法公正,成为了一种直接体现“为民”精神的制度。
案例:草庙刘异工伤赔偿(一己之力没有实现),大路口刘赏琴(仲裁、诉讼)工伤案件。
其次,法律援助有助于维护社会正义的实现。
法律手段是维护和实现正义的重要途径。
法律援助是为贫者、弱者、残疾者等特殊群体服务的,它是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实现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施法律援助,就是用实际行动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不管是贫者、弱者和残疾者,不管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能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进而通过法律途径伸张正义。
就好象是我们政府对在校读书的特困生实行救济一样,保证这些困难学生有就学的机会和权利。
这些年,在法律援助的帮助下依法讨回公道的人,枚不胜数。
案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妇女离婚(婚前财产、适当帮助)第三、维护贫弱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
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诉讼案件,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其法律知识都是非常有限的,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他们很多人都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作为经济困难的贫、弱、残者更是无力聘请律师来为自己维权。
这时候,国家的法律援助制度就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援助让这些贫弱者平等的享受到法律的保护。
真正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第四、保持社会稳定需要法律援助。
(援调对接、援访对接)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差异客观存在,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如果把握和解决不好,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乃至社会混乱和动荡。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冲突。
作为法律手段之一的法律援助制度,使社会成员中的贫弱群体在遇到矛盾和纠纷的时候,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畅通他们反映合理诉求的渠道,采取理性、制度化的方式表达诉求,使那些需要援助的人们在维权的道路上树立了自信。
从去年开始,我们将法律援助引入了人民调解,在调解民间纠纷中实行援调结合(就是对调解的案件中符合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安排法律工作者为其提供法律援助,从而更好的保护他们利益),将大量的案件消灭在调解阶段。
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案例:援访对接案例:魏思雅儿童交通事故案;援调对接案例:仁和医院医疗事故调解;屏山工伤死亡事故调解2存在的问题:获得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权利,实施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
尽管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症结所在,探讨问题解决办法。
(弱者比帮、贫者必援、残者必助)第一,经费严重短缺。
按规定: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政府的责任和律师义务)02年-05年05-08 08-今第二,人员远远不足。
(职能管理和业务)办案数量;第三,法律援助的覆盖面还不够大。
(法规规定可给予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围)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法律援助条例》为例(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四、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世界各国通行的为保障贫弱公民不受经济困难所制约,享有与普通公民同等的法律帮助权而设立的法律保障制度。
世界法学界普遍认为,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符合世界各国发展民主、健全法制的要求。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自新中国成立至1997年,我国法律援助虽然没有作为一项完整的法律制度建立,但有关法律援助的一些基本内容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已有体现。
例如1954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在规定被告人的辩护权时,就规定了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指定辩护人为被告人辩护。
我国开始对法律援助制度进行探索,是伴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始的。
1、1994年1月3日,时任司法部部长、党组书记的肖扬同志在一份律师工作的材料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设想。
之后,法律援助试点工作成为律师界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率先在律师业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展开。
2、1995年2月28日,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获批准,于同年11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法律援助机构。
3、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这是在我国立法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法律援助”的概念,并将法律援助写入法律。
4、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专设一章,规定了律师法律援助的有关内容,规定了律师要为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框架和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法律地位,建立法律援助制度的工作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以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新颁布的《律师法》为199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正式建立。
同时,1996年12月18日,按照中编制办的文件批复,司法部开始设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
随着各地对法律援助工作的不断实践,作为我国第一部全国性法律援助专门行政法规,于2003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
这就是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
《法律援助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确立了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从制度创立进入到了加快发展的全新历史发展时期。
2008年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司法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司法部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司,实现了法律援助办案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把我国法律援助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