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惩罚内容摘要:近日,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的观点:虽然“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但“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关键词:体罚惩罚教育惩罚教育正文:体罚、惩戒、惩罚,谁要想把其中的是非曲直弄个一清二楚的话,简直比走出沼泽地更让人筋疲力尽。
然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却让我不得不直面它们,进而苦苦思索。
事情是这样的:本校的一个班级以上课秩序混乱,顶撞老师而出名。
前任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收效甚微。
任课老师纷纷抱怨。
本学期换了位男教师后,针对班级中一小撮爱讲脏话、爱发脾气、不爱作业的男生下了一剂猛药,多次在教室、办公室进行带有惩罚的教育,效果非常好:早操、眼保健操、晨读井然有序,各科老师上课的秩序也日渐好转。
最近,该班还在年级的学科竞赛中夺得第一名。
该教师的教育方式如果让家长和领导看见,绝对逃不脱变相体罚的罪名,但这种所谓的“变相体罚”却拯救了一个班级。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着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需要惩罚。
一、惩罚不是体罚我认为,与其说是变相体罚,不如说是惩罚更合适。
根据教育学原理,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老师、领导、记者、家长,都不同程度地把两者混淆了。
以至于把惩罚也当作体罚或变相体罚大加指责,吓得教师不敢惩罚学生,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了。
惩罚和体罚的区别在哪里呢?惩罚是不是教育允许的,对学生的伤害较轻;体罚是《教师法》明令禁止的,对学生的伤害较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
惩罚是理性的,往往经过慎重考虑才实施;体罚是非理性的,常常是一时冲动下的蛮干。
当然,惩罚也有个限度,过了这个限度,量变引起质变,就成了体罚。
比如词语抄五遍,属于正常的作业范围,抄五十遍,则是体罚。
国外也有惩罚。
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美国学生犯错后,罚站在操场边,看同学玩耍,剥夺玩的权利。
有的罚学生周六来上课,这一来也间接惩罚了家长,必须接送孩子。
韩国《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体罚对象包括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及所有初、高中学生。
(这里的体罚改译为惩罚,似乎更合适)还有一些欧洲国家,老师不能体罚孩子,但是可以打电话叫学生家长来管教。
总的说来,西方国家倾向于剥夺孩子喜爱的活动,取消孩子的权利来作为惩罚,惩罚的是孩子的心灵。
亚洲国家则倾向于使学生皮肉受苦,惩罚的是孩子的肉体。
俗话说,乱世用重典,对一个濒临崩溃的班级采取严厉的措施也是可取的。
二、惩罚与责任感培养根据教师的经验,适度的惩罚胜过语重心长的教导。
如一位教师反映,用说理、劝告的方法让学生不迟到,收效甚微,当老师罚学生站后,迟到的人数锐减。
可能他应采取更文明的让学生喜欢的方式施教,但不能否认,惩罚是立竿见影的。
有人说,体罚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对!但惩罚能。
适度的惩罚能培养学生负责的态度。
它让人知道,一旦做错了事,就必须为此承担后果。
在教育中,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自然惩罚法:小孩子不想吃饭,家长也不用满屋子追着喂,让他饿一饿,下一顿会乖乖地吃饭。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砸坏了邻居家的一块窗玻璃。
当时买一块玻璃的钱可买125只母鸡。
里根的父亲既没有把孩子暴打一顿,也没有把责任一手包办,而是先垫付了钱,再让小里根用零花钱和送报纸、割草等打工赚来的钱来逐步偿还。
在回忆录中,里根总统认为正是这件事教会了他什么叫责任,怎样对别人负责。
在上个世纪末,《夏令营里的较量》曾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
挫折教育一词被提出来。
而今,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挫折教育被遗忘了,现在强调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但生活没有忘记挫折,它在人生道路上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障碍,等着人去克服。
这时每一个人必须经历的。
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幼苗怎能长成参天大树?有句话叫“千金难买少年穷”。
年少时的贫困反而能激起人奋发向上的斗志。
贫困,不就是一种挫折吗?但现在的父母似乎拼了命要让孩子一帆风顺,不愿让孩子受一丝挫折。
其实,社会现实比学校的惩罚残酷得多。
当孩子像温室的花朵倍受呵护后,他能经得起大自然的暴风雨吗?而一个容不得惩罚的社会接收的只能是毫无责任感的公民。
有这么一个例子:在“非典”肆虐时期,一个女大学生从北京返回家乡,回来后没有自觉隔离,反而四处玩耍,为父亲厂里的工人做饭,与表妹同宿一床。
后被发现为疑似病例,导致315人被隔离,一所中学部分学生停课两周。
作为一名大学生,缺乏“非典”的医学常识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她唯一欠缺的只能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假如教育拒绝惩罚,那么责任感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家孙云晓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一句非常中肯的话。
三、惩罚出头鸟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学生说了几句话,骂了几个字,少做了点作业,教师就歇斯底里,甚至大打出手呢?这不是小题大做吗?据我看,造成这种现象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教师害怕行为感染。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群体中,每个群体成员必须遵守基本的规范,如上课不能随便说话,作业要完成等。
如果群体中的成员只按个人意愿活动,想说话就说话,想赖作业就赖作业,群体会陷于瘫痪。
这种情况就是从老师不能有效地制止第一个成员违反规定和纪律开始的。
当第一个成员的违规行为没有被制止时,他就成了一个榜样,是其他想违规又不敢做的成员模仿的对象。
榜样的成功突破了这种心理限制,观察到这一行为的成员也会开始模仿,不管此种行为是好还是坏,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这就叫行为感染。
行为感染的发生率相当高,在对成人的实验中,一个榜样可感染4%的人,15个榜样可感染高达40%的人。
成人尚且如此,心智尚未健全的儿童呢?想象一下,一个60人的课堂上有24个人在随便聊天,做自己的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你还会对某人的不良行为无动于衷吗?尽管有的教师不知道这一理论,但他们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类似的经验,本能地去扑灭星星之火,不让它燎原。
可惜家长不懂,记者也不懂,有些领导也不懂。
前一种人倒还罢了,记者可是会写文章的,领导也会发话:区区小事,为什么大惊小怪?当教师的真是百口莫辩。
一般情况下,由于老师在年龄、专业知识上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行为感染。
但当教师的管理软弱无力,学生桀骜不驯时,行为感染可以最大限度地蔓延。
就像SARS病人一样,一个传染一串。
而脾气特别犟的学生则是“超级传播者”。
对付这样的刺儿头,一般的批评、诱导无效时,不妨试用惩罚。
有可能的话,当众实施,以教育其他成员。
这就叫“枪打出头鸟”。
越是这种人,越是明白道理,只是不想遵守而已。
惩罚可带来一定的威慑,让其不敢违犯。
不过任何一种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不能否认有时惩罚是失败的。
然而谁又能说,仅靠赏识、宽容就能教育好所有学生呢?第二个原因是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管这种负责是出于外部压力还是内心,一个都不能少,已成为教师的本能。
第三个原因是某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
鉴于整个教师队伍心理健康状况偏差,行为举止异于常人也就有了解释。
四、慎用惩罚要惩罚,不要体罚。
这是广大教师和部分教育家的共识。
但惩罚毕竟会使学生的心灵或肉体感到痛苦。
很多时候,你无法区分体罚和惩罚。
有人说,使用体罚的教师是无能的教师。
但我要说,善用体罚的教师是高明的教师。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
因材施教是最古老的教育原则。
直到今天还没有过时。
惩罚作为一剂特效药,不是万用灵药,而是有禁忌症的,有适用人群的。
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不宜惩罚, 以免想不开自杀;不善于说理的老师还是不惩罚学生为好——道理没有讲清,罚得不明不白, 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甚至记恨你一辈子。
大多数教师认为, 用说理、表扬、鼓励等方法教育无效的学生不妨试一试惩罚。
对这些孩子, 教师红脸也唱过了, 白脸也唱过了, 在无计可施之下, 进行惩罚, 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文章开头的那位教师, 惩罚的也是顽皮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 则一根汗毛也不曾动过。
但已足以杀鸡儆猴。
因为惩罚在操作上有这样那样的禁忌, 稍有不慎就产生“后遗症”, 因而得不到认可。
五、教师也有犯错的时候现在媒体披露的体罚事件,大部分是体罚, 像剪手指, 在脸上刺字,其实已属于人身伤害,触犯了法律。
也有一部分是惩罚。
但打开互联网, 老师们谈起这些事件, 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活像是和一群小暴徒呆在一起,甚至有人喊出了下辈子不再当老师之类的话。
为什么教师的态度这样偏激呢?其实老师也鄙视刺字、逼学生吃大便的行为,但老师反感的是媒体只报道老师打学生, 不关注学生打老师。
据我所知, 学生打老师还是很多的。
只要老师不申诉, 基本上批评教育了事。
既不处罚学生, 更不追究家长的责任。
长此以往,形成了这样一种怪圈:学生打老师无罪,是教师活该;老师打学生有罪,是教师倒霉。
教师不论打人还是被打,都处于弱势。
不可否认,有些学生仗着法律的保护和舆论的支持,在老师面前毫无顾忌,成为教育的难点。
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自身的品德培养也很不利,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
对社会来说,一个在学生时代不守校规的少年,你怎能奢望他长大以后遵纪守法?一个在学生时代不尊重教师的少年,踏入社会后就能尊重他人吗?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得到的是耻辱,斯文扫地,成就感从何而来?一旦不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心理扭曲自然就发生了。
教师队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高于正常值,对教育事业只能有害无益。
根据以上对“惩罚教育”的探讨使我明白: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
同时也使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别把孩子放在保险箱里!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在我们用心与他们真诚交流,发现他们的闪光,聆听他们的心语,张扬他们的个性的同时,我们也要用爱去惩罚孩子——因为我们真的爱他们!真的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