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

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

2015-2016暑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任课教师:肖海平学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号:Z************成绩:浅谈幼儿的惩罚教育【摘要】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中历来存在着惩罚这种形式和手段。

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表现的不良思想品行作否定的评价,对个人或集体进行指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

[1]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教育中对惩罚教育的摒弃是对教育惩罚的误解。

惩罚教育对儿童的生活、发展以及社会道德发展中有很大的价值,对于幼儿教育中的惩罚,我认为要重新认识,合理运用。

【关键词】幼儿惩罚惩罚教育幼儿通常是指3-6周岁的学前儿童,幼儿教育通常指对3-6周岁的学前儿童的教育。

当幼儿走进幼儿园开始,随着他接触的人和事不断的增多,他的交往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参与的活动也与之增多,他们在生活中的矛盾也在不断地增加,幼儿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矛盾的世界中长大的。

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矛盾始终是幼儿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

暑假曾读过《与孩子一起跳舞》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时候面对孩子生活中的有意无意惹出的一些小麻烦、犯一些小错、甚至面对孩子屡教不改的情况,常常着急、恨铁不成钢。

而现在觉得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幼儿的正常的生长过程,《允许孩子们在反复的行为中学习与成长》就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答案,[2]孩子们就是在这些行为的反复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人一定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教会孩子正确的方式,强化孩子良好的行为。

一、该不该对幼儿进行惩罚教育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当今这个社会提倡表扬教育,很多幼儿的家长当听说某所幼儿园有惩罚孩子的现象,就望而却步,改送其他幼儿园,因此很多幼儿在社会和家长们的精心保护下自尊心越来越脆弱。

很多孩子经不起老师的一点批评,还有的幼儿因为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言语而哇哇大哭。

难道我们的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吗?难道惩罚教育真的就不可采用吗?李天一事件被曝光后,他的成长过程一度被专家学者广泛的关注,网络曾报道过李双江被李天一幼儿时候当马骑的视频,李双江夫妇曾非常宠爱这个儿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从李天一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来看,发现小时候到成年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惩罚,即使这么大的丑闻被曝光后,父母还在呼吁对这个儿子“宽容些”,也正是因为父母的太宽容了,孩子的惩罚教育缺失太久了,才会让孩子长大了后承受比惩罚教育严厉多的“铁窗”教育。

二、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惩罚教育3-6周岁的幼儿其心理活动在认知方面仍以无意性和形象性为主,道德判断处于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的前道德阶段和以成人评价为标准的他律阶段。

因此,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规范意识的培养都需要家长尤其是幼儿园教师的引导和控制。

除了表扬与鼓励之外,在帮助幼儿纠正和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和认知方面,惩罚教育的效果不容否认。

我们实行惩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品质。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好的行为而感到自豪,为自己错误的行为甘愿受罚。

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完全没有养成,需要用外力来促使他们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成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惩罚教育对形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和促进幼儿品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象我们大人的道德良心一样,内化成为我们心中的法律,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能够自动修正。

这也是惩罚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如何而进行惩罚教育1、惩罚教育以爱为前提付维利曾经说过:“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3]教育是爱的事业,惩罚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应该以爱为基础,惩罚应充满教育之爱。

首先作为教育者要处于爱。

没有以爱为基础的惩罚,将会被异化为身体和心灵的惩罚和苦役,惩罚将失去教育性。

其次,要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

仅仅教育者出于爱来进行惩罚还是不够的,否则,惩罚教育将可能成为一相情愿的强迫的教育,惩罚教育还应让幼儿能够感受并认同这种爱。

最后,要让惩罚成为一种爱的交流活动。

惩罚绝对不应该是仅仅为了惩罚学生,让学生变得听话、驯服,而应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爱为基础、以传递爱为内容的活动,将促进双方精神和灵魂的通达和丰富。

2、禁用体罚教育著名教育学者孙云晓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写道:“一个人改正错误,大多不是因为对方的强迫,而是因为他的内心真正受到了冲击,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而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父母或教师和孩子平等相处,耐心地对孩子做教育工作,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感化。

如果成年人只想以武力镇压孩子,无疑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打人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

”[4]更严重的是,体罚是对人的冒犯,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是妨碍幼儿成为一个人的最大原因。

这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因而已失却了惩罚教育的意义。

现代人已充分认识到体罚的危害,因而已彻底放弃了体罚这种落后的做法。

放弃体罚不等于放纵孩子,不等于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闻不问。

惩罚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没收幼儿所喜欢的玩具,如取消幼儿一次外出郊游的机会,又或者是取消幼儿参加他所喜爱的文娱、体育活动等。

3、善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5]自然后果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曾经发生过玩具“弄得一团糟”的情形。

孩子把一盒玩具拿出来,丢得满地都是,或者拿剪刀剪纸,纸屑满地都是,剪刀扔下就不管了。

那么,这时收拾这些残局该由谁来承担呢?通常是由父母或者其他人来替他完成。

自然惩罚的原则则是让孩子自己去收拾,并告诉他如果还这样的话,下一次就得不到这些玩具。

这显然是一个自然的后果,没有扩大也没有减小。

孩子一般自己也会承认。

如果坚持一贯这样做,幼儿一般自己会改掉这个毛病。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明白,任何快乐,都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自然惩罚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经验。

吃一堑,长一智。

成年人都是这样在不断经受自然的惩罚中慢慢成熟起来的。

小孩子也不例外。

他也能从经验中学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等等。

一个孩子体验了粗心大意使他没有了心爱的东西,他就不只能深刻感受到那些后果,更能明白行动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为的惩罚只让他看到了他并不关心的后果,而失掉了关于好坏行为的根本教育。

4、提高教师素质,切勿滥用惩罚教育在山西省太原市五岁女童,在幼儿园遭老师狂扇耳光70次;在四川宜宾,一名六岁的女童,被幼儿园的老师在其背部刺了个“田”字;同样在温州的鹿城,一名不满三岁的男童因为调皮被幼儿园老师扇了耳光,并拿胶带封住了嘴巴?[6]一件件事件令人发指,这些曾经在电影、小说里面才会看到的极端酷刑,竟然全部都被一些变态幼儿园老师拿来用在了幼小的幼儿身上。

这些变态的、粗暴的、简单的教育手段不仅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将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后果。

那么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首先,加强部分幼儿教师法律意识,完善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惩罚实施的合理范围、原则、方法和程序。

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使人人学法、懂法;规范教师执教行为,依法执教,杜绝滥用惩罚。

其次,幼儿教师理智地面对幼儿种种的不良行为,克服幼儿行为消极的影响和控制,增加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冲动性。

科学合理的惩罚方式不仅能够制止幼儿不良行为,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更重要地是使惩罚具有教育性,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后,人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惩罚,但人的内心深处更渴望鼓励、激励和赏识。

惩罚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施教者、受教育者双方,再加上教育惩罚可以产生正向或负向功能,这决定了教育惩罚的复杂性,教育惩罚的复杂性决定了达成教育效果的高风险性。

因此,应坚持慎用原则,避免滥用教育惩罚,规避教育惩罚带来的教育风险。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连我们成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幼儿十全十美呢?哪一个人不是在不断的犯错和在改正错误中逐渐成熟的呢?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幼儿、理解幼儿,将心比心地用自己的爱去感化、教育幼儿。

参考文献[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吴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关于“惩罚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J] .付维利.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教育的秘诀是真爱(珍藏版).孙云晓.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4.1[5]爱弥儿(上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法)卢梭|译者:李平沤.商务印书馆.1978.06.01[6]重庆日报新华社太原2012年10月23日专电(记者晏国政王菲菲)。

相关主题